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领导艺术
院长视角:全面透视北大国际医院学科雄起之路
提交者: 发表时间:2018-9-10 点击次数:2334 来源:

院长视角:全面透视北大国际医院学科雄起之路

 

201412月,历经12年筹备的北大医疗旗舰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称北大国际医院)开始接诊患者。仅仅用了3年时间,北大国际医院便完成了64个学科、50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的学科布局。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北大国际医院具有令人羡慕的天然优势。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以及方正集团、北大医疗的产业整合优势,该院学科带头人多为业内翘楚。经历共建,走向自建,引入医生团队,北大国际医院从被输血时代向造血时代大步迈进。如今北大国际医院走上又快又好发展的良性轨道,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是其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成果,也是北大医疗品质+创新战略的鲜活体现。

 

制定蓝图 树立高远的发展目标

2015年,北大国际医院在设置五年计划之际,将构建稳定的学科队伍、特色鲜明合理的学科布局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三年时间,北大国际医院基本组建完成完善的学科框架设置,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发展模式。北大国际医院五年规划已经实现了大部分,推进过程比我们预想得更快、更稳健。据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介绍,目前,北大国际医院64个学科、50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全部投入运营当中,正在为提升北大国际医院临床服务能力与自我运行能力发力。

三年磨一剑,北大国际医院能够走通学科铸就品牌之路,缘于一个伟大的目标愿景。北大国际医院开业之初,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院士便对其寄予建设国际一流医院 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厚望。建设一流医院的目标便决定不能单纯建立一个简单的实体医院,北大国际医院要做让所有员工获得成就感的事情。陈仲强的理念已经在北大国际医院落地。

 

北大国际医院航拍全景图

北大国际医院选择走出一条学科崛起之路。陈仲强认为,抓住健康产业发展时机,必须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医院。尽管北大国际医院在资金支撑、资源支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发展还需靠自己,在优质医疗资源聚集的北京,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注定成为北大国际医院决胜医疗市场的武器。

如此体量的医院,其本质已经决定必须走综合发展之路。陈仲强强调,尽管目前北大国际医院开设了60多个学科,但未来还将根据科室发展情况、公众健康需求等,动态调整学科布局。公立医院由于科室编制设置等因素,学科布局调整比较困难,北大国际医院在学科布局与发展模式选择上,自由度更大。陈仲强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多次强调,由于医疗行业特殊性,医院发展与学科建设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但目前北大国际医院走得还不错。

 

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

践行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北大国际医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自建学科、共建学科与引入医生团队。具体来看,自建学科,即由全职学科带头人与全职医师团队自主自营;共建学科,即在北医系统支持下,北医附属医院优势学科现职主任兼职领衔科室共建的模式;引入医生团队,则是选择北京市特色学科团队,整体引入,增强医院整体实力。灵活运用核心骨干力量,北大国际医院创立了医师组模式,即形成医院、科室、医师组三个层级。陈仲强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学科体系框架下,这一模式有利于调动医院员工积极性,发挥个人潜能。

 

毫无疑问,北大国际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具备先天优势。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从学科带头人、中层骨干到青年医生,北大国际医院人才梯队的搭建具有强有力的保障。北大国际医院学科设置既继承了北医系统的学科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北大国际医院副院长杨雪松强调,与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相比,北医系统的神经外科、心脏外科等学科优势相对较弱,北大国际医院便选择了与其共建学科的发展模式。

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的共建模式,北大国际医院学科自建自营能力逐渐增强。据陈仲强介绍,目前,北大国际医院36个学科均拥有全职的学科带头人,85%的学科具备独立的自营能力。大部分学科带头人来自北京市知名的三甲医院。陈仲强补充道,北大国际医院未来在引入学科带头人方面还将继续加大动作。

 

陈仲强院长在骨科手术室

为发展学科提供人才储备,北大国际医院确定了引入医生团队的发展模式。北大国际医院在选择医生团队时主要考虑四个因素:医生团队专家的技术能力,医生团队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医生团队是否乐于接受北大国际医院的统一管理,特别是接受医院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标准上的要求和管理,医生团队学科优势是否能够与北大国际医院学科布局形成补充。

目前,关于医生多点执业与医生集团的政策尚未完全放开,发展模式与机制尚未健全,北大国际医院希望将这部分资源聚拢在同一平台上,一旦政策放开,北大国际医院便拥有了这些医生资源,并且能够全方位盘活。掌握人才就是掌握学科发展的金钥匙,陈仲强希望,医院能够在走出体制的医生资源中未雨绸缪,提前掌握资源。

 

规划落地 各方支持成重要推动力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如今北大国际医院成功打造了特色诊疗中心、重点学科、普通学科、平台科室、高端服务的学科布局。由于学科发展与人才梯队搭建进程不同,科室掌握的核心医疗技术有差异,科室面向的市场与患者情况不同,尽管学科有可能同时起步,但不一定能够齐头并进。对于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医院在床位数量、设备配置、人员规模、专家引进等方面都会有所倾斜。国际医院一直在控制过快增长的人工成本与引进高端人才速度上寻找平衡,优先引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技术骨干人员,目前近60%的医务人员配置给了医院的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

医院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科室,考虑到医院建设整体规划与发展方向,势必有所不同。杨雪松补充道,尽管雨露均沾并不容易,但北大国际医院每年会对每个学科的发展规划加以论证,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对配套支持加以动态调整。

北大国际医院建设之初,很多学科都是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共建形成。随着科室自建自营能力提升,北大国际医院全职学科带头人不断增加,多点执业兼职主任有所减少。但我们希望能够与北医的附属医院长期保持共建合作关系。冯岚认为,共建的科室代表了学科的高度及水平,同时也相对容易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的医师加入北大国际医院。与是否是兼职科主任相比,如何快速组建一支独立的医师队伍显得更为重要。科室发展的目标是,即便科主任离开,科室依然能够独立运营。

 

北大国际医院学科布局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北大国际医院深知多措并举留住人才的重要性。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均成为人才扎根北大国际医院的重要因素。据陈仲强介绍,北大国际医院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北医、协和、首医等知名院校。北大国际医院已经汇聚北京各个学科的专家资源,这成为医院吸引人才的一张名片。

北大国际医院为了吸引人才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医院的品牌、舒适的工作环境、灵活的机制、最先进的医疗设备配置都成为吸引优秀医生的优势。在临床人才吸引方面,针对不同层级人员制订了不同的人才策略。针对学科带头人,其专业性与管理能力无需更多培养,北大国际医院更多的在融入上下功夫,以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

针对以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为代表的中层骨干,北大国际医院在职称评审方面设定了双轨道”——北京市职称评审体系与北医评审体系,让擅长临床和在科研中有优势的医生都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冯岚补充道,针对应届毕业生,北大国际医院提供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且在人员培训、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

自我造血”  持续奋发图强

其实,北大国际医院学科发展路径正是大多数科室发展的真实写照。以消化内科为例,最初,消化内科的组建模式是北大国际医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及北医三院合作共建。当时,科室人员数量不足,门诊患者相对较少,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多。与两家医院共建之后,不仅充实了科室专家队伍,很多患者也冲着专家到北大国际医院就诊。杨雪松强调,最艰难的时期,消化内科只有两名全职主治医生,随后,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加入。与此同时,北大国际医院为消化内科招聘了全职专家。

 

消化内科

全职医生的到来为科室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与多点执业医生相比,全职医生投入的精力更大。杨雪松强调,除了在人才方面,通过不断引进新设备,科室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越来越多。

眼科与消化内科发展走过了几乎相同的道路。北大国际医院眼科起点很高,自建科之初便拥有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且科室兼职专家在业内影响力很大,但第一年的患者量与手术量都非常少。眼科主任李明武说,从2016年开始,随着医院知名度逐步提升,眼科手术量呈倍数增长。2017年,眼科手术量达到2600多台,门诊量突破160/天。随着更多专家的加入,眼科能够开展眼外伤等方面的手术。


 

眼科

北大国际医院学科发展的一大优势是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调动各个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诊疗方案。李明武强调,如今,眼科接诊的疑难重病患者越来越多,MDT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国际医院妇产部成长路径也颇具特色。妇产部下设妇科、产科、生殖中心、计划生育科,到2017年,妇产部基本进入成熟状态。据妇产部副主任蔺莉介绍,2017年,妇产部年门诊量达到了10万,妇产科年出院人数达到4000多人,产科分娩量在2000人左右。目前,妇产部医生大多是全职医生,包括了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生导师,教授与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人员结构相对合理。蔺莉表示,妇产部同样经历了由共建到自建的发展阶段,目前,妇产部已经完全具备自建自营能力。一方面,北大国际医院从人力、设备等方面给予了资源支持,且给予科主任相对较高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妇产部注重培养医生团队,通过定期查房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培训,医生临床诊疗能力逐渐提高。

 

妇产部

消化内科、眼科、妇产部由依靠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仅仅是64个学科的缩影。正如李明武所言,北大国际医院科室发展离不开医院的全平台优势。例如,北大国际医院希望通过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诊治更多的疑难重病,提升北大国际医院综合实力。MDT模式每月由消化科、肿瘤内科、胃肠外科轮值,负责联系科室联络人;每周三中午,各科室会集中讨论诊疗方案,开展超声、病理等读片会。接诊疑难重病患者,并且成功治愈,是医院打造品牌效应的捷径。李明武说。

此外,北大国际医院注重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的打造。该院投入4000多万元打造了占地总面积8161平方米的教学平台;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中心实验室I期基础实验平台。医生非常看重医院的培养能力。李明武表示,眼科培养医生的基本原则是,医生不仅能够为科室服务,即便离开北大国际医院,到任何一家医院都能独当一面。

除此之外,医院的薪酬制度也是留住医生的关键。据李明武介绍,北大国际医院正在进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包括临床技术、科研、公益服务等指标在内的考核体系,对医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看出,北大国际医院在学科建设颇下功夫,这不仅是在致力于带动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希望通过建设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引领区域医疗发展。以妇产部为例,妇产部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立危重症转诊中心,为政府承担部分疑难重病转诊工作。蔺莉强调,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接诊疑难重病对提升妇产部学科实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北大国际医院仍将在跌宕中前行。陈仲强强调,尽管目前北大国际医院还需面对各种压力,但如果能够解决好持续发展与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各种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尽管资金压力、人才困境等依然存在,政策藩篱还没打破,但只要想方设法过去,我们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陈仲强说。

 

 

原文标题:三年磨一剑 透视北大国际医院学科雄起之路

2018年08月20 郝兰兰/健康界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