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医院文化
医生行事拿捏的是理性与感性间的度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4-8-13 点击次数:2009 来源:本站整理

   “医事医谈”起航了

  现代医学一路从蛮荒迷信的丛林中走来,从未停止奔向医学文明的目标。前行中可能有偏离和失败,需要我们集中智慧去反思和修正。自本期开始,《医学论坛》新栏目“医事医谈”与大家见面了。该栏目将邀请医生朋友通过议论医事中的一个话题或一种理念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唤起人们对医学所承载的丰富内涵的深入挖掘。希望这些作品在展示医生们写作才华的同时,激励更多医生关注医学的本质,领悟从医的真谛。
  从医36年,我最深的体会是:医生行事,拿捏的就是医学之理性与临床之感性间的度。医生坚守的理性之逻辑,也分自然逻辑和人文逻辑,两者需智慧处置:坚持应当坚守的常理,妥协可以通融的规定,提供应有的同感,拒绝功利性滥情。过了这个“度”,向右则坠入庸医或游医之列;向左则被医疗纠纷缠身,误入“衙门”,甚或丢掉性命。
  医疗失误多因理性和感性错位
  临床医生诊治疾病,最让人忌讳的是,医生撇开具体病人个案特点,带着既定思维框架,仅凭自我经验和感觉行事。几乎我的所有医疗失误,皆因在临床过程中太过自信和感性,理性不到位,未严格理性执行“三基”。如:问诊时遗漏月经史,险些漏诊宫外孕;忽视过敏史招致药敏症状再次发作;既往史未系统回顾,开出了禁忌药物;体格检查走过场,遗漏了特殊体征;辅助检查不规范使诊断走弯路;处方差错屡因未仔细核对。
  从失败中我得出的经验是:如何强调医学“三基”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理性训练“三基”达到感性的程度(建立条件反射和职业习惯),可以减少许多差错,避免一些纠纷。
  医患纷争多因理性和感性失衡
  原本文明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事,医生对病人应“视彼儿女,犹我兄弟”,自己有技术、负责任,尽己本分就好,对患者或家属的行事和思维方式说三道四,似乎不太礼貌,也有越俎代庖之嫌。但如果医患双方中的一方不按常理出牌,另一方也必遭殃。
  一次,我为生殖细胞瘤合并严重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提供内分泌替代治疗,制订方案前,要求其复查头颅MRI以了解肿瘤是否存在复发。家属拒绝,我也没坚持,“好心”给出内科方案。不料两个月后再做MRI,显示肿瘤复发,家属就此认为与内科治疗有关。虽经医院调解化险为夷,但给我的教训着实不小。医生如果感情用事也会招致医疗纠纷。
  如今医患纠纷频繁发生,其原因究竟何在?我想,与人们的感性思维过多、理性思维尚未健全、各自行为只遵从各自心愿不无关系。心愿未达到,便“据理力争”,搞不好就会越界,或酿成悲剧。即便五部委已联合出台了《依法严惩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但如果双方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医患纷争也难以避免。
  一次看凤凰卫视播放《社会正能量》,话题是医患纠纷。其中一位人士善意建议,应组织医生学习服务技巧,比如如何微笑、如何说话。我倒觉得,医院不是宾馆,而是解决生命攸关的严肃场合,过度强调让医生护士提供温情服务,会使病人忽视医学本身的科学价值。恰当的做法可能是:提供医学宣教服务,引导病人掌握防病常识,及时发现身体不适,找到恰当的专科就诊,理解并遵从医嘱,理性面对疾病本身。
  医患双方趋于知性方能双赢
  感性,可分三个层面。其一是对饥饱、冷热、痛痒的生物感觉,如此感错乱必生大病。其二是对羞耻、荣辱、融洽的社会感,此感恰当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若紊乱,社会有动荡之忧。其三是感恩、感动、感想的心理层面,如果做到适度可显示人格健全,反之无知无趣。
  理性,是对感性言行有趋利避害的约束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小到有意识地调理呼吸、约束便溺、控制愤怒、节制悲哀、释放紧张、保持健康、按章驾车、规矩行走等个人之举,大到规划城市、治理国家、解决国际争端等大事,无不体现理性水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盲区,在没有形成理性意识前,硬闯进去教化未必奏效。过多责怪病人不够理性,不如医生在理性中不失感性,更多感知或同情病人的感受。但病人在感受自己痛苦的同时,稍微理解一些医学的有限和无奈,进而理性看待生命的无常,或许会减少一些非理性的怨气。医患双方如果都主动意识到对方的存在,知性一些,到那时,《意见》只是一张纸该多好。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