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贵州省人民医院 何含兵等)
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按照医学科研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寻求科学研究的最佳结构, 是建立在科学化、现代化、制度化基础上的对现有科研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和提高。就医院科研管理而言, 创新内容有3 个方面: 一是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 二是创新体制和创新管理; 三是创新推广和创新服务。其中创新体制是保证创新思想和思维保持新颖性的基础, 是进行创新推广和创新服务运行的根本。因此, 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机制, 成为医院推动科研管理深入发展、实现科研创新的主要途径。
1 当前医院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陈旧
受医院规模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医院科研管理观念相对保守, 行政命令式的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服务意识较淡薄。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医院的科研管理采取的是静态管理, 即从外向内、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目标上,仅孤立、片面地追求课题自身的质量, 而淡化了与国家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在管理过程中, 局限于立项至成果鉴定这一阶段, 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 在管理方法上, 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在组织学术交流, 加强纵向与横向科研协作, 保证科研物质供应等方面力度较弱。致使科研课题分散、重复, 少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重大成果,缺少科技创新和跨越式的大发展。
1.2 组织体制不合理
当前, 医院科研管理组织体制仍然采用金字塔形的等级体制,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层次分明。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知识和信息逐层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 知识和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从金字塔的底层向顶层流动,决策则从顶层向底层流动。但是, 这种管理体制对外界的变化反应不敏捷, 不能适应外界迅速变化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和信息应成为各部门可自由获取、使用和共享的基础性资源, 现行体制做不到知识的共享, 不能让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人员与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因而不能实现与市场的直接交流, 进而阻碍医院科研的持续健康发展, 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据科技部和卫生部统计, 目前我国医院取得的科研成果真正得到推广应用的仅占成果总数的30%左右。从数据可以看出, 医院科研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科研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医院大部分科研人员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他们只重视课题的立项和成果的鉴定, 而至于成果是否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则一概不管。
1.3 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
医院毕竟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 医务人员不仅承担了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 还肩负着大量的教学任务。而且绝大部分医院的科研基础薄弱, 实验条件差, 经费不足, 高水平的纵向与横向课题少, 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更少。在医院科研人力、物力、财力如此拮据的情况下, 一些资深的专家, 因为其知名度占有了较多的资源, 而科研创新能力并不高。部分具有科研潜质、事业心较强的年轻医师却得不到及时的支持, 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 由于部分医院受到科研条件、待遇、环境的影响, 很难引进高水平人才, 加上科研队伍本身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 医院内部与科研人员之间合作交流不够, 队伍整合困难, 对后备科研人员的培养缺乏土壤, 因此, 医院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2 构建合理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
2.1 创新组织运行机制
医院科研管理本身具有协调作用, 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一直采用的是静态的直线式管理, 其缺点是强调分工, 忽视整合, 扼杀个性, 抑制科研人员的创新, 因此, 建立动态组织运行机制是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核心。提高组织运行机制可以依靠自身机构横向化和网络化来实现, 管理组织的横向化是指改革传统的垂直管理组织体制, 减少组织的中间层次,使基层人员有充分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 自主进行横向协调, 自由共享知识和信息。科研管理组织体制的转化更有利于科研主体与市场沟通, 更快捷地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和知识产业化。网络化是指利用以IT 为工作平台的网络组织模式,激活组织的僵化体制, 建立立体连接和互动的信息沟通方式,将科研管理工作的平台连接到每个科研人员, 为他们提供快捷、全面的科研信息, 提高科研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管理组织运行中, “三段式”工作方法也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三段式”即指把科研管理工作分解为3 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抓立项课题工作。医院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化管理及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发展, 在课题申请前, 与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辅助引导科研人员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立项, 避免盲目性。第二阶段在项目获准立项后, 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主要协助科研人员按时完成科研任务, 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项。抓项目研究成果落实, 完成项目结项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这是检验科研管理组织运行良好的标准。
2.2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科研最终要靠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才会有所发展, 医学科研人员是医学科研活动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医学科研管理的重点和原则。因此, 科研管理的创新, 必须围绕“人”来做工作, 必须加强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
首先要挖掘创新人才。医院科研队伍的建立一直依靠引进人才的快速方法来实现, 忽略了创新人才的挖掘, 引进的高学历人员并不等于创新人才, 挖掘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在当前科学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使人才具有创新观念, 使其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发展, 跟上科技的发展步伐。在后备力量的选拔上要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注意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 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作用, 打破“论资排辈”和“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守旧思想, 坚决大胆地把有才华、有作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放到科研工作的关键位置。
其次是关心创新人才。科研人员在研发活动中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除了加强其物质奖励之外, 还应该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 充分重视人的价值。要通过培育和升华人的主体精神, 增强人的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 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是激励创新人才。科研管理活动要围绕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费管理运行机制, 如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 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要充分运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建立起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有施展个人才能的激励机制, 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研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尊重和鼓励科研人员展示自主性和个性,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纳入医院科技发展进程中, 这将有助于科研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和在经费的决策使用中, 自觉建立全局意识。
2.3 创新协调服务机制
科研管理中, 科研人员之间、科研人员与协作单位之间都可能产生摩擦, 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从中进行协调, 从而实现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协调是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对科研活动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指导, 实现学科联合, 优势互补,提高综合竞争力。在日常的科技活动中, 服务是整个科研管理的核心, 它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从政策宣传到实施指导、制定计划( 规章制度) 、项目审查监督以及条件保障和信息服务, 都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到第一线, 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以切实有效的服务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科研绩效的提高不仅取决于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还与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功能密切相关。因此, 必须建立以服务为中心、以协调为手段的科研管理机制。
总之, 科技创新对医院的发展, 既具引导之功, 又具推进之能。而科研管理创新则是这一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所以, 在新形势下医院只有不断探索和构建科研管理的创新机制, 才能促进科研持续、健康的发展, 最终实现“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宏伟战略。
来源: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