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牛年,是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奋力腾飞的一年。两项成绩让医院职工精神为之一振:全年业务收入增长66.6%,增速名列省直属医疗单位第一名;在36家省直医疗机构参加的急救技术大比武中荣获团体二等奖。两项成绩的背后,凝聚了三附院人多年来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也展现了医院快速发展的内劲和医院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附院是我市一所年轻的省直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从开业至今的20年间,医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创业发展道路:1983年在市区东南角一片荒草地上动工;1991年在人烟稀疏的环境中试营业;1997年在医疗设备固定资产只有几百万元的困境中正式开业。2008年秋,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他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三附院这所年轻的省直医院在市场夹缝中脱颖而出。经过研究,他们决定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迎难而上,以人为本,从满足患者的最大利益出发,在用真心服务、做品牌医院上下功夫。三附院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医院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医院去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医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包括64排螺旋C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DSA)等大型医疗设备也即将到位,计划于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
“以人为本”是三附院过去一年来提得最多的口号。口号的背后,用真心服务,做品牌医院的工作处在天天进行时。
服务写真之一 班子成员抓服务
2009年初,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三附院领导班子确立了“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发展思路。领导干部还在医院职工大会上公开表态:医院不发展,班子成员只发六成工资。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领导班子对医院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振奋了医院职工的精神,鼓舞了大家的干劲。
医院的竞争,说到底是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为了让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三附院党委书记邵金远提出:要创新服务理念,规范服务流程,做到设身处地地关爱、体贴病人,真正让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下大力气对门诊流程、急诊流程、住院流程进行改造,方便病人,塑造形象。他还强调:要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为提升服务质量,去年,三附院业务副院长赵国安带领部分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远赴南京、苏州考察学习,并将外地先进的服务经验引进到该院。过去的一年,三附院重点抓服务意识的提高,抓服务流程的便捷,抓服务细节的改进,在服务患者、方便患者、实惠患者上动真格、下真劲,并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和赞誉,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服务写真之二 抓服务技术的提升
技术含量是医疗服务的生命。为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三附院领导班子想方设法筹措上千万资金,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还选派50余人外出进修学习,举办了40余场学术讲座,实现了医院管理HIS与电子病历管理。近年来,随着心内科、妇产科和眼科等一批重点科室医疗设备的更新,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009年5月29日,对于来自周口市的穆氏夫妇来说是一个美梦成真的日子。上午9时11分,经剖宫产,他们的女儿在三附院降生了,体重达3350克。
穆氏夫妇于2006年结婚,婚后一直没有怀孕,盼子心切的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不停奔波于北京各大著名医院,进行了多项检查与治疗,终因输卵管间质部不通而无法受孕,医生建议他们做“试管婴儿”。2008年3月,穆氏夫妇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三附院妇产科就诊。副院长申素芳教授综合分析了患者的病情,并为她做了创伤小、费用少的输卵管介入手术。5个月后患者怀孕了。临近预产期,穆氏夫妇专程从周口来到三附院待产,5月29日,婴儿出生了,看着健康漂亮的婴儿,产妇含着热泪说:“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都没治好我的不孕症,是三附院给了我做母亲的机会,是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与优质的服务让我美梦成真。”
据悉,三附院妇产科是河南省医学临床特色专科。该院辅助生殖技术是经河南省卫生厅批准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医疗单位之一,也是新乡市首家可以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目前已开展11年,无数的不孕不育夫妇在这里圆了求子梦。
同样是2009年的5月,患者李先生半夜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剧烈的心前区绞痛伴着豆大的汗珠折磨着他,随时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生命危在旦夕。三附院业务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赵国安教授立刻组织技术力量,利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迅速定位病灶,以最快的速度为李先生精准地实施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得救了。事后,康复的李先生对朋友开玩笑说,多亏了医院技术精,设备好,反应快,要不然他就去世了。
多年来,赵国安副院长带领团队不断拓宽心血管疾病的各项治疗技术,全天候实施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开通了一条真正的生命绿色通道,用高超的医术和细心的服务为无数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同样,心血管内科也是我省医学临床特色专科。
窦启峰院长说:“技术含量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的确如此,在2009年我省“医疗质量万里行”督查检查中,医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同年,在河南省36家省直医疗机构急救技能大比武活动中,三附院荣获“团体二等奖”,并获得多项个人单项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服务写真之三 彰显服务意识的专家们
今天的三附院,仍然活跃着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名字被人们广泛传扬,他们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了医院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真诚细致的服务精神潜移默化着后来者。邵金远书记也曾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要求全院职工向长期以来守得住清贫,执着地、毫无怨言地为三附院的发展默默奉献的同志们学习。
杨尊之教授,一位年逾7旬的眼科专家,依然奉献在临床第一线。多年来,她每天的工作时间表几乎都一样:早上查看病房的特殊病号,指导下级医生用药;上午10时以前亲自主刀必要的手术;之后赶快来到门诊,安抚并诊疗等候已久的就诊患者。而那么多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就这样相信她,等着她,使她的下班时间总是往后延迟。每当身边的年轻医生劝她下班时,她总是说:“给他们看看吧,大老远跑来的,太不容易了!再说了他们对我们那么信任,我们晚下班一会儿也值得!”
她每年诊治病人达1万多人,年完成手术上千台,直接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她一向待病人如亲人,经常用自己的钱为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这种忘我服务的精神,也时常感染着身边人,在她的带动下,她身边的医务人员也都像她一样热情、敬业。
退休的张继轩教授,是三附院神经内科的奠基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他的旗下,已经带出了多名高徒。桃李芬芳各争艳,一个不曾引人注目的科室,因为病床超负荷运转,如今不得已分成神经内一科和神经内二科。科室分家了,老一辈的服务精神并没有分家,谭军、李素芳、吴新艳等新一代科室主任把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不但继承下来了,而且传承给了年轻人。老主任虽然退休了,但老主任有叫必到、有重病人必到的传统没有改变。
牛年年底,一封病人家属感谢神经内一科李素芳主任和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感谢信贴在了医院门诊大厅的醒目位置,原因几乎和许多的感谢信内容一样,疗效好,服务更好。也许,这就是患者送给神经内一科医护人员虎年的最好礼物。
神经内二科主任吴新艳晚上10时还守在病人床前,早上5时就来到医院是常有的事。无论黑夜白昼,刮风下雨,寒来暑往,只要病情需要,再忙再累她都会坚持,真正做到了视医院为家、视病人如亲人。元旦放假7天,吴主任在病房里忙了7天。假期过后,院领导查房时看到吴主任满脸疲倦,口唇起泡,声音嘶哑,感动地握着她的手,嘱咐她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而她只是说这都是她应该做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兢兢业业的服务精神是数十年来通过上辈的熏陶和自身的修养积累而自然流露出来的。他们的努力造福于千百万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他们的行为正潜移默化着年轻人。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医院的服务工作才充满了人性化,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