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发布若干措施,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提交者:
发表时间:2025-4-7
点击次数:89
来源:山东省卫健委
近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加快推进全省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实现“五个100%”目标,即: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率、基础设施标准化率、中医类别医师占比达标率、二级甲等达标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标率全部达到100%,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24〕7号),加快推进全省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确保到2030年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实现“五个100%”目标,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提供中医药保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一、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行动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科学规划县级中医医院床位规模和院区布局。鼓励县级中医医院开展病房改造,提升二人间、三人间病房占比。2025年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水平。加快医院保障性设施改造和提升,重点推进适老化改造,力争到2030年,全部达到国家医院建筑耐久性和抗震指标。
(二)完善床位设备配置。加强县级中医医院老年病、儿科建设,三级县级中医医院应开设儿科病房,老年病科床位数不低于30张,二级县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健全县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县域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加强大型医用设备和中医药常用设备配置,重点完善急诊、重症、手术室、抢救室等设施设备。
二、医疗服务能力攀登行动
(三)强化中医为主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功能,2025年县级中医医院“五个全科化”实现全覆盖,到2030年,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5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四)加快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持续加强国家、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和县域龙头专科建设,通过组建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专科联盟等形式,牵手县级中医医院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建立上下联通、互补互用的专科帮扶机制。依托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优势专科建设,2025年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六)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健全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以及影像科、检验科等科室设置,完善床位和医护人员配置。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建立胸痛、卒中、创伤等急诊急救中心。2025年全部县级中医医院均规范设置急诊科,并纳入院前医疗急救指挥体系,三级县级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占比力争不低于4%,二级县级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床位占比力争不低于2%。
(七)推进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县级中医医院应规范设置公共卫生科、感染性疾病科,加强医务人员中医疫病防治、急诊急救能力、医院感染防控等知识的全员培训,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具备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应开设传染病病区,提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力。
(八)提升中药药事保障能力。县级中医医院规范设置中药房,合理配备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药物治疗管理的能力。鼓励县级中医医院开展县域共享中药房、煎药室建设,2025年每市至少1个县(市、区)建成“智慧共享中药房”。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门急诊应能够提供2小时内急煎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制剂室,鼓励医院研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中药制剂,符合条件的可按程序纳入省级医保支付范围。
(九)提升护理服务能力。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普通病房床护比不低于1:0.5,原则上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数量比例不低于95%,重症监护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等重点部门护士配置合理。加大护士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力度,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
三、中医人才强基培优行动
(十)严格落实中医药人员配置。按照《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等要求,合理配置县级中医医院人员,2025年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配备应达到60%以上。加强医院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中具有中医药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不低于60%,医院主要负责人应熟悉中医药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建立县级中医医院领导班子轮训制度。县级中医医院60%以上的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应具备中医类别医师资格,临床科室负责人为非中医类别医师的,应具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经历。
(十一)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人才培养。根据县域需求,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参加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持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推进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全国、全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对口帮扶形式建设传承工作站。深入落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县级中医医院师承教育开展率达到100%,在市级以上师承教育项目中对县级中医医院人员予以倾斜支持。
(十二)建立人才引进使用激励机制。落实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要求,统筹推进“两个允许”,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机制。落实卫生职称制度改革有关要求,合理增加县级中医医院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强化中医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考核。在基层人才项目评选及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县级中医医院应占有一定比例。
四、医院管理科学规范行动
(十三)强化党对县级中医医院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县级中医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应当实行党委书记、院长分设。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全面落实“支部建在科室上”,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
(十四)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健全全员参与、覆盖临床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建立医疗服务点评制度,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数据系统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主体责任,围绕医院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执行力度。加强中医病历、处方、医疗技术应用的考核和质控,规范中医药临床诊疗行为并持续改进。2025年中医质控网络实现县级中医医院全覆盖。
(十五)提升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强化运营管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努力形成规范、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体制,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按照“锁定旧债,严控新债”,强化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县级中医医院举债建设和违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认真贯彻落实“三管三必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防范重大安全风险隐患。
(十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县级中医医院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积极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加强时代价值阐发。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
五、县域中医辐射带动行动
(十七)增强县级中医医院医共体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县域医共体,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药“三中心”建设(县域中医诊疗指导中心、智慧共享中药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中医药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评价和督查标准,推进县乡中医药服务同质化。
(十八)加强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在县级中医医院成立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鼓励县级中医医院与省市医院联合开展面向基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等。县级中医医院师资不少于10人,掌握的推广项目不低于10类45项。健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向基层推广应用。
(十九)优化基层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中心(站)布局。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基层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中心,依托有条件的县级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层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站,每个中心(站)引进特色疗法不少于3项,每个中心培养能熟练掌握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每站培养能熟练掌握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
(二十)推进中医生活化。加强中医治未病等文化理念和养生保健知识普及推广,加大“二十四节气中医药养生”宣传。积极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签约居民提供定制化中医养生服务。积极组织中医药膏方节、中医药文化夜市等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生活。
六、数智中医赋能增效行动
(二十一)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全面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和卫生健康信息行业标准要求,开展中医电子病历、智慧中药房、名老中医传承、中医临床科研、中医智慧医共体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和中医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2025年全部三级县级中医医院和70%以上二级县级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及以上。
(二十二)持续推进县域中医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中医医共体,推动中医医疗健康数据标准化,实现中医医共体医疗健康信息统一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医联体内信息互通共享。加快推进县域中医医共体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加强检查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升检查检验的同质化水平,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
七、体制机制改革引领行动
(二十三)强化规划引领。深入总结“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施经验,健全完善“十五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引领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县级行政区域已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不得在医联体等各类建设过程中,变相地取消、合并县级中医医院,不得委托企业或其他营利性机构管理经营;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应优先设置县级中医医院。
(二十四)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各地要把推动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用好“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完善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为县级中医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要落实政府对县级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落实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政府投入政策。要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对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医共体在基础建设、设备投入、专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持续深化城市医院支援县级中医医院工作。
(二十六)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一般中医医疗服务可继续按项目付费。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对已经实行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县级中医医院要落实医保基金使用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强化诊疗行为管理,提升医保基金规范化使用水平。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绩效咨询 https://www.yyjg.net
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24〕7号),加快推进全省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确保到2030年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实现“五个100%”目标,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提供中医药保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一、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行动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科学规划县级中医医院床位规模和院区布局。鼓励县级中医医院开展病房改造,提升二人间、三人间病房占比。2025年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水平。加快医院保障性设施改造和提升,重点推进适老化改造,力争到2030年,全部达到国家医院建筑耐久性和抗震指标。
(二)完善床位设备配置。加强县级中医医院老年病、儿科建设,三级县级中医医院应开设儿科病房,老年病科床位数不低于30张,二级县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健全县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县域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加强大型医用设备和中医药常用设备配置,重点完善急诊、重症、手术室、抢救室等设施设备。
二、医疗服务能力攀登行动
(三)强化中医为主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功能,2025年县级中医医院“五个全科化”实现全覆盖,到2030年,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5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四)加快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持续加强国家、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和县域龙头专科建设,通过组建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专科联盟等形式,牵手县级中医医院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建立上下联通、互补互用的专科帮扶机制。依托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优势专科建设,2025年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五)完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健康服务功能。推动中医药融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以及孕产妇、慢病等重点人群,加快推进儿童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专病诊治中心建设,坚持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动提升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完善县级中医医院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广开具中医药营养饮食、运动处方,对慢性病、肥胖等人群加强膳食、运动指导,推进基层慢性病多病共管。
(六)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健全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以及影像科、检验科等科室设置,完善床位和医护人员配置。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建立胸痛、卒中、创伤等急诊急救中心。2025年全部县级中医医院均规范设置急诊科,并纳入院前医疗急救指挥体系,三级县级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占比力争不低于4%,二级县级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床位占比力争不低于2%。
(七)推进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县级中医医院应规范设置公共卫生科、感染性疾病科,加强医务人员中医疫病防治、急诊急救能力、医院感染防控等知识的全员培训,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具备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应开设传染病病区,提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力。
(八)提升中药药事保障能力。县级中医医院规范设置中药房,合理配备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药物治疗管理的能力。鼓励县级中医医院开展县域共享中药房、煎药室建设,2025年每市至少1个县(市、区)建成“智慧共享中药房”。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门急诊应能够提供2小时内急煎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制剂室,鼓励医院研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中药制剂,符合条件的可按程序纳入省级医保支付范围。
(九)提升护理服务能力。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普通病房床护比不低于1:0.5,原则上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数量比例不低于95%,重症监护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等重点部门护士配置合理。加大护士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力度,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
三、中医人才强基培优行动
(十)严格落实中医药人员配置。按照《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等要求,合理配置县级中医医院人员,2025年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配备应达到60%以上。加强医院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中具有中医药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不低于60%,医院主要负责人应熟悉中医药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建立县级中医医院领导班子轮训制度。县级中医医院60%以上的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应具备中医类别医师资格,临床科室负责人为非中医类别医师的,应具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经历。
(十一)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人才培养。根据县域需求,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参加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持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推进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全国、全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对口帮扶形式建设传承工作站。深入落实《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县级中医医院师承教育开展率达到100%,在市级以上师承教育项目中对县级中医医院人员予以倾斜支持。
(十二)建立人才引进使用激励机制。落实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要求,统筹推进“两个允许”,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机制。落实卫生职称制度改革有关要求,合理增加县级中医医院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强化中医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考核。在基层人才项目评选及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县级中医医院应占有一定比例。
四、医院管理科学规范行动
(十三)强化党对县级中医医院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县级中医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应当实行党委书记、院长分设。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全面落实“支部建在科室上”,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
(十四)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健全全员参与、覆盖临床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建立医疗服务点评制度,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数据系统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主体责任,围绕医院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执行力度。加强中医病历、处方、医疗技术应用的考核和质控,规范中医药临床诊疗行为并持续改进。2025年中医质控网络实现县级中医医院全覆盖。
(十五)提升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强化运营管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努力形成规范、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体制,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按照“锁定旧债,严控新债”,强化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县级中医医院举债建设和违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认真贯彻落实“三管三必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防范重大安全风险隐患。
(十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县级中医医院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积极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加强时代价值阐发。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
五、县域中医辐射带动行动
(十七)增强县级中医医院医共体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县域医共体,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药“三中心”建设(县域中医诊疗指导中心、智慧共享中药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中医药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评价和督查标准,推进县乡中医药服务同质化。
(十八)加强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在县级中医医院成立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鼓励县级中医医院与省市医院联合开展面向基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等。县级中医医院师资不少于10人,掌握的推广项目不低于10类45项。健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向基层推广应用。
(十九)优化基层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中心(站)布局。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基层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中心,依托有条件的县级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层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站,每个中心(站)引进特色疗法不少于3项,每个中心培养能熟练掌握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每站培养能熟练掌握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
(二十)推进中医生活化。加强中医治未病等文化理念和养生保健知识普及推广,加大“二十四节气中医药养生”宣传。积极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签约居民提供定制化中医养生服务。积极组织中医药膏方节、中医药文化夜市等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生活。
六、数智中医赋能增效行动
(二十一)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全面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和卫生健康信息行业标准要求,开展中医电子病历、智慧中药房、名老中医传承、中医临床科研、中医智慧医共体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和中医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2025年全部三级县级中医医院和70%以上二级县级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及以上。
(二十二)持续推进县域中医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中医医共体,推动中医医疗健康数据标准化,实现中医医共体医疗健康信息统一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医联体内信息互通共享。加快推进县域中医医共体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加强检查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升检查检验的同质化水平,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
七、体制机制改革引领行动
(二十三)强化规划引领。深入总结“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施经验,健全完善“十五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引领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县级行政区域已设置县级中医医院的,不得在医联体等各类建设过程中,变相地取消、合并县级中医医院,不得委托企业或其他营利性机构管理经营;尚未设置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应优先设置县级中医医院。
(二十四)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各地要把推动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用好“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完善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为县级中医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要落实政府对县级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落实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政府投入政策。要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对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医共体在基础建设、设备投入、专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持续深化城市医院支援县级中医医院工作。
(二十六)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一般中医医疗服务可继续按项目付费。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对已经实行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县级中医医院要落实医保基金使用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强化诊疗行为管理,提升医保基金规范化使用水平。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绩效咨询 https://www.yyjg.net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