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医院文化
“同行相轻”的习气该改改了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2-6-6 点击次数:2516 来源:转载

  特邀嘉宾
  温长路: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
  袁  钟:北京协和医学院出版社社长
  张建枢:北京市卫生局宣传处处长
  孙福川: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  勇:四川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缪新权: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案例一:在某肿瘤医院,化疗科医生对一位辗转国内多家大医院看病的胰腺癌患者说:“最好不要去做放疗,放疗对身体损害太大了。”放疗科医生则对他说:“你千万别做化疗啊,化疗副作用让人受不了。”而外科医生则认为放化疗都不如手术好。患者立时陷入迷茫,无所适从。
  案例二:有位老中医平时有个“习惯”,只要看到其他医生开的处方就忍不住开骂,即便是当着患者的面也不管不顾,全然不反思自己的评判究竟是否客观。有一次,他的学生把老中医自己以前开的处方誊写了一遍拿给他看,他瞥了一眼后也照骂不误。
  案例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医生:要虚心学习他人经验,搞好团结互助。毕业时,王振义院士的老师就多次向他强调,不要因为与其他医生意见不合,就将自己的褒贬轻易暴露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然而王振义院士也了解到,现实中,不少医生看到患者就说“你要是早来就好了”,好像患者是被前面的医生耽误了;要么直接就问“谁给你看成这样的”,不分青红皂白地诋毁前面的同行。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术》中,二师兄霍思邈面对病人的质疑解释说:“倒霉的医生看病头,幸运的医生看病尾。”一语道出了由医学的复杂性所致的医生诊断、治疗上的差异。医学本是一个求同存异、包容并济的学科。然而,目前医疗行业中存在的“同行相轻”现象,使得医患间信任降低、医生间嫌隙颇多。那么,医际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唤医患信任的今天,医疗同行之间的尊重是否需要先行?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来自临床医生、专家、学者的意见。
  不能仅凭患者的一面之词就将某医生“一棍子打死”
  温长路:“同行相轻”既不是医疗行业的独特现象,也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问题。在现代医学界,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科间的,譬如中医与西医之间。出于文化的差异及对对方学科的不完全了解、对自己学科的职业性钟爱,有人习惯拿自己之长比别人之短,甚至武断指责、贬低对方。而全球时代的医疗保健体系,必然是不同医疗文化体系的对话与互补。二是单位间的,譬如大医院与小医院、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等。出于维系自身或局部利益的需要,抬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价似乎也成为一些医院不自主的行为。然而,维护人类健康的重任不是哪几个专家、哪几家医院就能完成的。三是个人之间的,譬如学历、职称、地位、名气,乃至地域之间的差异,都可能成为骄傲的本钱。
  张建枢:去年,北京同仁医院医生徐文被砍事件对整个医疗界触动很大,而这起事件的导火索之一正是“同行相轻”。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手术后,病情再次复发,便去了另一家医院检查。这家医院的医生告诉患者,是因为之前的手术做得不彻底、肿瘤没有切干净。患者听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才做出伤害医生的举动。事后调查显示,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的手术并非不彻底,而是在患者要求保留发声的情况下,医生只在其声带周围进行了肿瘤切除。但是,后来的诊治医生在不了解前期治疗情况的前提下,便一味地以眼前的判断否定之前的处置。
  缪新权:这样的事情在临床可谓司空见惯。几年前,我们科收治了一位病情复杂的年轻患者,诊治十分棘手。我们便邀请了院里多名专家会诊,结果是建议转往其他科室治疗。患者终因病情严重于几天后去世,其家属便在那个科室大吵大闹。无意间,患者家属听到一位医生说了句“如果能早一点转科就好了”,便把愤怒的矛头立即指向我们科。本来家属在住院和转科时对我们连连感谢,后来却演变成恶语相向。寒心且不说,患者的辱骂也让我们觉得十分委屈。
  刘  勇:需要提醒的是,“同行相轻”有时也可能是无心之为。有些医生确实因心疼患者的病情发出叹息,说出“你要是早来我们这里就好了”之类的话。很可能他主观上并没有贬低其他医生的意思。这种情况最常见于上级医院的医生接收在基层就诊过的患者。不可否认,基层医生的水平一般不如上级医院医生,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因此,上级医院应该采取理智、客观、包容、支援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医生,避免因无意的言行而陷入“同行相轻”的尴尬。
  医疗行业迫切需要包容式的沟通,而非包裹式的排斥
  孙福川:“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药王孙思邈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同行之间的不认可、不待见,会加剧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甚至成为引起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比如患者在基层医院诊治效果不佳,到上级医院就治好了,这本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可就因为某医生说了一句“再不转来就惨了”,患者不依不饶,闹上法庭。虽然基层医院在诊治中并无过错,自身形象和经济收入却因此受到影响,这就是“同行相轻”惹的祸。当医生贬低同行时,这种内部评价会被患者泛化,继而变成对整个科室、医院的不公评价,整个医疗行业的威信也因此丧失。在西方国家,“同行相轻”常被同行相互赶超取而代之。这是与国外良好的竞争氛围分不开的。从当下的医患关系来看,我国医疗行业迫切需要包容式的沟通,而非包裹式的排斥。
  刘  勇:在诊疗工作中,我也曾遇到过患者向我抱怨某位医生不负责或者水平差,但我没有妄加评论。因为事情的原委我不清楚,不能仅凭患者的一面之词就将某位医生“一棍子打死”。通常,我只是回答“不知道具体情况”,或者干脆缄默不语,患者也就不再接话了。有一次,一位高血压患者经一名与我同资历的医生治疗后效果不佳,后来转向寻求我的帮助。这位患者在我面前说了很多那位医生的不是,我听后告诉他,每一种药物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有效,因此医生的诊疗方案也不会百分之百成功。听我这么一说,患者也不好意思再继续埋怨了,事情被轻易化解。
  袁  钟:我曾陪同一位亲戚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亲戚的孩子一直高烧不退,就请了专家会诊。尽管专家在会诊后明显察觉出之前的诊疗存在不足,但当着患儿家属的面,他们没有谴责之前的医生,而是先肯定了病情的复杂,表明之前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然后再向家属建议转到协和治疗。这种巧妙的提醒既维护了患者的利益,也给了同行应有的尊重。医生之间针对某个疾病展开讨论时,不要直接否定对方的诊疗方案,而应该在仔细听完对方的论述后,再拿出自己的方案,问对方“你看这样行不行,会不会好一点”……相互之间少不了讨论和商量。这才是医生之间更理想的交流方式。
  有依据的合理批评不是“同行相轻”,而是同行相助
  孙福川:在呼唤社会信任的今天,医疗同行之间确实需要发自内心的相互尊重。过去我们一直宣扬 “团结互助”,但这四个字说得太笼统。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业自律法则,仅靠个人自律仍显苍白无力。医际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可谓一个世界性难题。当面对同行的失误时,医生到底说不说、该对谁说,这让医生非常纠结。不说,是对患者不负责;说了,却有可能影响同行的前程。所以面对这种情形,多数医生选择了沉默,少数借机诋毁,很少有人将患者的利益置于首位。
  张建枢:换位思考不仅适用于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之间也同样需要。医生不光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考虑病情发展的全过程及特殊性。特别是对于千变万化的病情来讲,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不能用河流的末端判断出河流上游发生的情况。“同行相轻”、“以邻为壑”的习气该改改了。我们在希望患者理解医生的同时,业内相互理解和相互维护也很重要。
  袁  钟:贬低同行、不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医生是人,不是神。我们应该允许医生犯错误。这是每名医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对于他人的错误,如果能判定主要是客观原因,我们要理解包容,要从中吸取教训,不能把它当成笑柄。医学分科太细确实导致了学术的割裂,现在许多医院都在建立综合性科室,如呼吸中心、神经中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任何一名医生都难以接触疾病的整个过程。不少德艺双馨的医者都主张“兼听则明”,遇事多听取两三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妄加揣测评论,这也是值得医务人员学习的。
  孙福川:我主张,同行之间不应无端、恶意相轻,但也不能无条件地相互包庇。行业协会应制定具体的行为指南,不能让医生单凭经验、良知来处理。比如设置“情境性规定”,明确医生的责任、义务。如果确认某一措施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完善的治疗,医生便可依此进行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犯。有依据的合理批评不是“同行相轻”,而是同行相助。
  温长路:费孝通先生有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人与共,天下大同。”这应当是建立医际和谐关系的镜鉴,值得我们深思和效法。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