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的专业性非常强,需要有丰富的神经解剖学知识,而后者抽象性、复杂性和易混淆性的特点可直接影响医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神经外科疾病。我们在临床见习带教中采用递进式教学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评价。
1. 由定位至定性诊断的递进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神经解剖结构复杂,空间位置抽象,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口述等进行教学时,学生常感到难以理解且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头颅解剖模型、多媒体技术、专业彩图等多种教学媒介[1],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分析临床典型病例的整体表现异常征象的解剖学基础,让学生理解到患者颅脑局部的病理变化可导致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通过空间想象和记忆初步确定临床病变的解剖部位(定位诊断)。因为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以原发于神经系统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分析临床病例的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并参照辅助检查的结果分析,从而推断出疾病的性质。多媒体和临床病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使抽象的神经结构直观化、动态化以及复杂的神经病理生理简单化,从而完成从定位诊断至定性诊断的过程,增强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知识面[2]。
2. 由结构至功能的递进
神经外科涉及的内容广泛,是建立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上的临床专科。例如神经外科医生必须掌握12对颅神经在颅内的走行、支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虽然该内容学生在前期的解剖学中已经学习过,但仅仅限于抽象的概念,甚至很多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很快遗忘该部分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努力将基础学科知识和神经外科病例的临床表现有效地整合。首先,我们收集了多个典型的病例的CT、MRI等影像学资料和诊疗录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资料中展示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运用所学的神经解剖知识,分析和推论病变发生的位置,损伤的结构。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等优点,但是该教学法无法形成学生和患者互动[3]。因此,我们安排每2~3名学生分配1名患者,采集病史、查体,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并尽量解释症状出现的原因。在病例分析过程中,我们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分析神经结构、功能的异常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不仅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4,5]。
3. 由二维至三维的递进
神经外科教学时间少,学生在见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参观神经外科整个手术过程;而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具体的治疗过程。基于以上的矛盾点,我们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收集大量的神经外科患者治疗过程的录像资料,精选典型部分制作成为多媒体课件,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例如,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患者头围增大、落日征等体征,继而显示内镜下侧脑室、三脑室显著扩大的解剖异常以及三脑室底造瘘的手术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系统地了解脑积水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对脑积水的认识从平面上升至三维空间的理解[6]。此外,在教学前1天与神经外科教授沟通,在教学当日安排神经外科相对简单而又典型的手术病例,安排见习学生参观手术过程,向学生讲解神经外科复杂的手术器械和显微操作的必要性,将学生对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从二维的认识提升至三维,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不仅加强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神经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由定位至定性诊断、由结构到功能、由二维至三维的多层面、多角度的递进式教学,运用灵活、多变的多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生的神经外科基础和临床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见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