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医院取消门诊困难重重:每万人目前只配有8名医生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6-5-30
点击次数:1448
来源:本站整理
近日,《广东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鼓励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到2017年,全省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大部分患者得病后先去大医院看,如果都改成去基层医院看,业内人士估计基层医院可能会出现“吃不消”的问题,医护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编制配备需要跟上,和民营医院也要实现对接,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部分市民患者对方案表示接受,但关注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究竟行不行。
基层医院:若接诊大量分流患者,人员编制配备要跟上
方案提出逐步取消大医院的门诊,改成在基层医院首诊。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美婷表示,这代表一个发展的趋势,和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对接,让大医院、专科医院解决健康方面的大问题,如一些疑难疾病,而小病小痛则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以后要去大医院就诊,要先有基层医院的转诊单,否则不予接诊,除非符合急诊的转诊标准。
对于方案提出的未来发展方向,李美婷称要解决基层医院人员配备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广州每一万人口配备的医疗服务人员的数目只有8个,而北京上海达到18~20个的水平。
现在大多数人看门诊去的是大医院,如果大医院都取消门诊,会有大批患者涌入基层医院,以现有的人员配备是接诊不过来的。虽然实施了医师多点执业、医学专家下基层坐诊等措施,但基层医院的药房、检验科室等的人员的配备也要跟上。
因此,她认为大医院取消门诊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调整基层医院的人员编制,甚至还需要和民营医院对接,让它们起到补充的作用。这样的话,需要基本医疗服务的疾病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但需要排队预约和等待,如果不想等待的患者可以去民营医院(私人医院)。
方案提到的家庭签约服务,实际上一直在推进和深化。李美婷称,现在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提供的是公共卫生的免费服务,签约的患者如果要看门诊,要经过基层医院的转诊,预约大医院的专家门诊、特殊检查、住院服务等会享受优先,走医联体的绿色通道,而这不会额外收费。以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已经和2000多户居民签约。
大型医院:门诊收入是主要来源,需要有完善补偿机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力表示,方案类似国外的分级诊疗模式,初诊在社区,再转诊到大医院,但这个改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因为新的模式要有一定的基础。
首先,初级诊疗要有比较好的家庭医生普及率,而且医患之间建立比较好的相互信任。大多数患者的收入不太高,去社区基层医院看病,有钱的患者固定看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指引其向大医院转诊。在这方面,我国香港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完善,患者生病后首先看家庭医生或者参加社区保健。
至于“取消门诊”,黄力认为未来的方向应该是“二次诊疗”,因为门诊是医院诊疗活动的概念,不能一刀切,让患者一来大医院看病都直接住院。小医院的门诊可以看感冒等小病,但没办法解决严重的内科疾病和很多外科的疾病。医保可以进行调控,到大医院门诊看小病可能不报销或者报销的比例变小,引导患者到基层医院解决,避免不大的病也要去大医院看。
此外,大医院的门诊收入是其主要来源之一,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门诊的收入占了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未来“取消门诊”要实施的话,对大医院要有完善的补偿机制。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