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普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朝鲜既熟悉又陌生。此次赴朝的中国医疗队员大部分来自辽宁,虽然与朝鲜只一水之隔,但他们都是第一次去,在完成义诊任务的同时,队员们也以旁观者的身份近距离观察着这个神秘的邻居。
干净 整洁 有秩序
11月2日下午2时,国航班机从北京出发,经过近2个小时飞行后,降落在美丽而又神秘的平壤。飞机上只有40多名乘客,而12人医疗队占了将近三分之一。
平壤机场面积很大,但飞机不多,跟我国首都机场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飞机从降落跑道到主机楼要滑行很长时间,两边是一块块的稻田。朝鲜保健部官员和中国驻朝大使馆的同志早已在出口处等候。入关、检疫、查体温、安检,总体比较顺利。唯一的麻烦来自医疗队携带的20多箱医疗器械和药品。有几个箱子太大,安检传送带过不去,机场工作人员打开“目测”后,箱子从“旁门”入境。
从机场出来,根据中国驻朝大使馆安排,医疗队先来到平壤的万寿台,瞻仰金日成铜像,并敬献鲜花。大使馆的同志说,一般国内来的代表团,都先来这个地方,以示尊重。
汽车进入平壤市区,已近傍晚。干净、整洁、有秩序,是平壤留给医疗队员们的第一印象。事实上,不只是平壤,医疗队随后工作的咸州郡,居住的咸镜南道首府、朝鲜第二大城市咸兴市,以及从平壤到咸镜南道的路上,朝鲜的环境状况都可以用这几个词来概括。街头不时有人拿着扫帚打扫,街道两侧树木整齐、草坪平整,人行道难见垃圾。尤其是街头排队等候公交车的人流,蜿蜒最长可达上百米,却秩序井然,这让见惯了国内蜂拥挤车的部分医疗队员唏嘘不已。
平壤市内没有红绿灯。每个街心站立一名交通警,多为女性,长相靓丽,为平壤一景。她们身着蓝色套裙制服,脚穿黑色的长靴,动作熟练地指挥着往来颇为稀少的车辆。
医疗队在平壤居住的羊角岛饭店是朝鲜的特级宾馆,相当于国内的五星级宾馆。有桑拿、卡拉OK、各种风味的餐厅、书店、商店,一楼还有赌场。房间的状况出乎大家意料,条件不错。也提供一次性拖鞋、牙膏、牙刷、香皂、毛巾、浴巾等用品;24小时热水;电视机是中国产的,可以看到CCTV-1、CCTV-2、 BBC-world、凤凰中文、凤凰资讯以及朝鲜中央台等6个频道。相比之下,医疗队在咸镜南道首府咸兴市居住的宾馆尽管也是一家高档的涉外宾馆,但条件就差多了。电视只有一个台,而且播放时间有限。房间不提供热水,没法洗澡。
医疗队在朝鲜期间的三餐十分丰富,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料。泡菜、炒鸡蛋、炒肉或者烤鱼,有时还有朝鲜清酒和大同江啤酒,口味相当纯正;矿泉水也是本地的。主食是米饭。丰富的餐食让医疗队随身携带的罐头、方便面等食品,始终没有打开的机会。
朝鲜城乡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房以及公共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浓厚的苏联风格。11月初,正是大白菜收获的季节,城市街头不时能看到满载大白菜的卡车。每天早上不到7时,平壤或者咸兴市的上空就荡漾着激昂的音乐,这是政府要求民众大干100天,而目标是在2012年金日成同志诞辰100周年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严肃朴实的朝鲜人
朝鲜方面给中国医疗队安排了两名翻译,均来自高丽医学院,一个姓崔,一个姓姜。两人正式场合都是正装打扮,系着领带,很严肃的样子。医疗队在咸州郡医院工作时,由于翻译不够,他们俩成了香饽饽,忙前忙后。事后队员们夸奖他们,他们总是淡淡一笑,然后又恢复严肃的样子。
翻译崔先生曾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留学,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研究,能背诵几句古诗,也能熟练应用一些成语,有时候会聊起中国人、朝鲜人的生活。另一位翻译姜先生,是高丽医学院外事处负责人,歌唱得很好,但拒绝谈论朝鲜人的具体生活。
如今的朝鲜有点儿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实行配给制。国家几乎“包办”人们全部的生活资料。也有一些商店出售商品。崔先生说,朝鲜人普遍享受“三大免”的福利,其中之一是1953年战争结束后开始实行的全民免费医疗。 第二种免费是从1973年起实行的教育免费,包括学龄前1年、小学4年,中学6年(不分初、高中)、大学4年、中、小学期间的学习用具和服装也免费按期发放。第三种免费是住房免费。统一分配,面积有大有小,只收取水电使用费。
“这三样,现在在中国有时被戏称为‘三座大山’。”有医疗队员笑着说。
朝鲜人的生活节奏普遍偏慢。比如,咸州郡医院的医生早晨9时才上班,晚上5时前大部分诊室都关门了。病人不多,完全没有国内医院忙忙碌碌的情形。再比如,本来约好早晨8时大家一块上车出发,最后都要因为种种原因磨蹭到8时半。因为工作习惯不同,中国医疗队员有时很着急,不断催促翻译,甚至态度严厉。但两位翻译先生总是慢言慢语地说:“别急、别急。”
无论在平壤还是咸镜南道,医疗队就餐餐厅的服务员都身着鲜艳的朝鲜族传统服装,彬彬有礼,而且能说一些简单的汉语。“朝鲜姑娘衣服漂亮,人更漂亮。”有一天,一位医疗队员夸奖服务员。她顿了顿,指着几位中国女医护人员,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你们中国也有漂亮的,比如她们。”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也许是语言有障碍,医疗队员接触的朝鲜人都不爱主动说话。但咸镜南道保健府(类似于中国的省卫生厅)外事处安祥勇处长似乎是个例外。因为牙疼,安处长在口腔科谢洪医生已经下班后“走后门”来看牙。谢医生认真检查后,给他开了一些消炎药。牙不疼了,安处长活跃起来,给谢医生唱起朝鲜族的民歌。他唱完后,还要对方回应,而且承诺谢洪医生唱歌他伴舞。看着他随着歌曲的节奏挥舞围巾,蹦蹦跳跳,连一向严肃的翻译姜先生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药械缺乏影响免费医疗制度
1947年,朝鲜依据社会保险法,开始对工人、办公人员及其家属实行免费医疗制。从1953年起,对全体人民实行普遍的免费医疗制。1960年发展成为更加彻底而完全的免费医疗制。依据该制度,朝鲜所有公民都享有免费医疗的权利,凡到国家预防、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其诊疗费、医疗费、住宿费、伙食费、疗养所需的来往旅费等,全部由国家或合作社负担。
但医药和设备的缺乏,影响了这项福利的实施效果。中国医疗队前往工作的咸州郡人民医院有250多张病床,医护人员200名,在朝鲜属于一家中等水平的医院,病床使用率在50%左右。医院目前只能开展一般的外科手术,B超、X线机等设备严重老化,连最基本的肝功能检查也不稳定。医院没有专门的药房,药品分散在各科室,常用药约有250种。因为药械缺乏,对于中国医疗队携带的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朝鲜医护人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医疗队在咸镜南道工作期间,正好有一个朝鲜全国“创建无病郡”的现场会在道府咸兴市召开。咸镜南道保健府负责人李明学说,朝鲜医疗保健事业强调预防为主,全国普遍建立了卫生防疫体系。从中央到道、市、郡都设有专门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的卫生防疫所和卫生指导委员会;在里、邑、洞、工人区和大工厂企业也设有卫生检查委员会。市(区)、郡人民医院和农村里人民医院实行医生分区负责制,每个医生必须具体了解和掌握自己负责地区的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或治疗措施,要经常深入居民家中,普及卫生知识。当地的疾病谱也比较传统,夏季常见病为肠道疾病,冬天为呼吸道疾病,很少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
朝鲜卫生系统不少官员都到过中国,显示着两国卫生交往的密切程度。这次中国医疗队到达之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代表团刚刚结束在朝鲜的访问,并与朝鲜高丽医学科学院建立了友好的科学院关系。李明学先生本人也到中国访问过,能用汉语书写自己的名字。他说,在朝鲜,医生的地位很高,按级别拿工资,收入次于教师和公务员。医学生培养分配一般是定向制。咸镜南道有一所医科大学,外科在朝鲜很有名,学生多数来自于本道,毕业后一般也分配到道里的医疗机构工作。医院运行全部由国家负担,药品也是按计划下拨。与中国一样,院长由地方政府任命,接受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
中朝卫生合作概况
近年来,中朝关系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领域,两国卫生部积极开展双边政府间的卫生合作和交流活动。
签署卫生合作协议
1949年~2009年,中朝两国签订3个政府间卫生合作协定,16个部际卫生合作执行计划。目前,双方主要根据两个文件开展卫生合作与交流。一是,1999年11月,时任中国卫生部副部长的彭玉和朝鲜保健省副相崔昌植在平壤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卫生和医学科学协定》;二是今年9月,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与朝鲜保健相崔昌植在北京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健省2009年~2011年度卫生合作执行计划》。
开展部级领导互访
中国访问过朝鲜的时任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有:钱信忠、崔月犁、陈敏章和黄树则、杨寿山、谭云鹤、顾英奇、彭玉、张文康和高强。访华的朝鲜保健省部级领导有:金斗七、朴明彬、崔元锡、李钟律、金秀学和崔昌植。
卫生领域专家组互访
近两年,两国互访专业考察团包括:2007年4月,朝鲜保健省干细胞研究考察团来华访问,考察团到访北京、吉林两地,了解中国在干细胞领域的发展现状,学习借鉴相关经验;2007年10月,朝鲜保健省抗生素考察团访华,代表团到访北京、河北等地,并与中国企业签订约合100万元人民币的青霉素钠采购合同;2008年5月,卫生部组织卫生体制考察组赴朝鲜考察,了解朝鲜卫生体制和医院管理现状;2008年6月,朝鲜保健省派遣禽流感技术考察团访华,学习中方在禽流感、流感监测、诊断及治疗和疫苗研发方面的经验。
接受朝鲜患者就医
根据两国卫生合作协定,中国卫生部有关医院接受不少由朝鲜官方送来的病人,还应邀派中国专家赴朝为重要病人进行体检、会诊和治疗。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