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梯度选拔机制不仅仅是为了择优,更重要的是这个机制会促使自主学习,把精力放在加强内功上,最终导致人才辈出。在面对医改难题时,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管理人才梯度选拔机制,实现良性的人才流动,可以看做是医改成功的基础之一。
卫生管理队伍选拔现状
卫生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从事此项工作者需要专业化思维模式和政策分析、制定能力,更需要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820万名医疗卫生工作者99%是事业编制,而其管理机构基本是公务员编制。除了副处级以上人员、部队转业人员和公务员可以直接调入管理机构外,公务员考试是主要选拔办法。
由于考试条件的宽泛和内容的统一(缺乏专业知识尤其是卫生政策理论等),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很少能在考试中胜出。卫生厅(局)不少新进公务员来自一线岗位,考试动力几乎是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地位),有辞职复习1年半后考入的案例,也有考进后不适应行政管理而“退居二线”者。
在数量不多的处级管理岗位上,对事业编制的处级以上干部吸引力不大,除非高升一级。目前,卫生厅(局)行政管理队伍中部队转业人员占20%左右,借调工作人员占25%左右,具体办事人员流动性较大,归属感不强,经常是为基层培养管理人才,而不是自下而上输送人才。在一些市(县)卫生局的一把手岗位上,出现文化、发改、妇联等系统的“外来空降”。此外,尽管省(市)主要大医院人才荟萃,但其行政岗位往往是一线工作人员转岗(有的是不堪忍受临床上的压力或不规律的班次),或专家型人才兼职,加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历史不长,导致行政管理队伍以“半路出家”为主。
让懂医又懂管理的人担当重任
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北大教授李玲对过去两年医改的总体评价是成就显著,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她进而提出下一步改革必须从行政管理体制和改革战略设计上,把综合改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综合改革包括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整合和人事制度等配套改革,这与不少卫生官员担心医改“碎片化”是不谋而合的。
承担这个历史责任的,一定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卫生管理干部。国家需要他们因地制宜,充分扮演好政府卫生管理的角色,在发改委、财政、社保、物价等众多部门中积极协调,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卫生政策。
这些年,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新农合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看病难(贵)最为集中的公立医院改革上进展不明显,这会导致以前的成绩功亏一篑。因为保障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医疗费用节俭支出之上的,这个“阀门”就在占20%数量却影响80%费用支出的综合性大医院。“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必须是了解其中运行体系,并能使其价值归位的管理人员。而领导力具有先天性,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管理人才不能仅靠培养。管理人才资源整合的开放性活跃思维也与医学专家专注科学的单一性静态思维存在先天的差异性,甚至很难兼容。唯有搭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梯度选拔机制,不拘一格,让懂医学又懂管理的人才担当重任,在错综复杂的公立医院利益网中“闯”出一条符合工作实际的路子。
卫生管理人才梯度选拔思路
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梯度选拔机制,可上可下。这是提升医改执行力,确保创新力的重要基础。
一、解决管理岗位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卫生管理是一门学科,目前除了政工系列外,还没有单独的管理专业职称晋升通道,这导致卫生管理队伍的目光转向行政职级待遇上,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成长,也不利于医学专业人才的流入。很多具有管理天赋和能力的人才不愿意放弃专业,根本原因是职务到期后的职称问题。管理岗位的绩效必须科学评价,积极探索中层管理岗位的年薪制,以利于在实践中培养真正的管理专家。
二、改进公务员考试。探索在卫生厅(局)公务员岗位考试中增加卫生专业内容,遴选有管理经验、懂卫生政策的年轻人充实机关。并在报名条件上,仅限卫生管理专业或目前在岗从事医疗卫生管理工作两年以上的人员。如卫生厅选拔管理人员时,主要面向市(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层干部。而市(县)选拔管理人员时,则面向区、镇、乡,或一线工作人员。有必要在卫生、教育等改革热点且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中,争取省级公务员招考,另行出题,以便选拔真正的适用人才。卫生工作最终体现在公务员的行政能力上,而行政能力不是建立在医学专业能力上,而是建立在卫生管理能力上。
三、拓宽选拔途径。除了公务员考试,卫生系统中的共青团干部是一支青年认可、领导中意、较早开始管理实践的后备军。可见,团干部是医疗卫生机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之间重要的选拔通道,应充分利用,将团干部作为管理型干部的摇篮之一。
四、探索管理岗位流动机制。探索卫生管理机构中层领导岗位的任期制,促进中层干部的流动,唯才是举。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设置内流和外流。内流即通过管理岗位的责任分析,建立名义上的一、二级岗位,二级岗位用于一级岗位人员“退居二线”,堵住“关系户”。外流即处级以上管理岗位面向行政区域公开竞争,扩大选拔流转范围,避免仅面向机关干部。同时,要争取足够编制,加强管理干部的人才培养和积蓄,确保在事务性工作中腾出一定时间,与专家智囊团经常交流反思。此外,要规范公务员选调制度,实现公开竞争。
医改与每一位老百姓息息相关,其解题的关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之上,建立在管理队伍强烈的使命感之上,建立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坚强的执行力之上。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