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本版文章《医院要改变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出“医院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医疗、护理、预防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这个观点很有必要性,但落实起来难度也相当大。
我曾接到一起投诉,患者称,在医院就诊时问及与个人身体情况相关的健康常识时,接诊医生不耐烦地回答:“找书看去!”根据《执业医师法》,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的义务,医生用生硬的态度对待患者健康咨询是不允许的。但客观地讲,当前医院排长队挂号、候诊的现象普遍存在,等待就诊的患者太多,医生也就很难拿出足够时间来进行健康教育。即使医生有耐心,其他的候诊病人恐怕也不会乐意,健康教育在现阶段还无法摆脱“附加服务”的定位。
当前大中型医院的主要矛盾是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医务人员普遍超负荷运转,医院的现实选择自然是“集中优势兵力”增加医疗服务供给,不可能“分兵出击”,在健康教育上过多投入。同时,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必然涉及成本补偿问题,虽然《规范》提出经费由政府给予专项补助,但公立医院“全额不全”是普遍事实,连医疗服务成本都要依靠“自我补偿”,由政府专项补助健康教育经费的期待,短期内恐怕也难以成为事实。
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规定: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室),不具备条件的也要确定相关科(室)负责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医疗机构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工作特点,制定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在医院内设置健康知识宣传栏或电子视频,摆放医学科普资料,开展患者健康教育,与媒体合作宣传健康知识。实践证明,健康教育职能如果不能与临床业务结合,专门的健康教育科室只能解决“机构健全”问题,无法保证宣教任务有效落实,容易流于宣传栏、“明白纸”等形式。
群众的健康教育需求并非无法解决。深化医改3年5项重点任务中,专门就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行了安排。其中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就是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因此,要正视二级以上医院人力资源紧缺的现实,鼓励其优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引导患者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全科医生提供的专业化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气”旺了,带动了“六位一体”功能实现,自然也会为大中型医院分流病员、减轻服务压力,到那个时候再要求医院全面、全程履行健康教育职能,显然时机会更成熟。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