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患关系留下温情一笔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4-10-9
点击次数:2046
来源:本站整理
由健康报社、搜狐健康主办,北京和睦家医院协办的“求医路上的感动”有奖征文活动自3月21日启动以来,受到了行业内外的热切关注。在8月15日召开的“求医路上的感动”征文活动研讨会上,活动组织方、医患双方、专家评委真情互动,或讲述亲身经历的感人瞬间,或直陈良性沟通的重要意义,或反思医患“松绑”机制。本期我们摘编了部分参会者的发言,希望有更多温暖的正能量被发现、放大和传递,医患双方能重拾理解与信任。——编 者
特邀嘉宾
王 硕: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盘仲莹: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
王乐羊:搜狐健康频道主编
袁 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张 强:北京和睦家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朴 哲:天津市南开医院骨科主任
刘汉民:北京和睦家医院启望治疗中心医疗总监
张 羽: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
李竞先:天津市南开医院患者家属
张先生:北京和睦家医院患者
医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开关,决定它的走向的,不单是医疗本身
张 强: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湖南湘潭孕妇死亡事件,我想同样的事件,如果医院能够改善一下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可能最后赢得的就是病人的感激。毕竟,经全力抢救孩子被救下来了。如此一来,这个故事的呈现会是另一种情形。医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开关,决定它的走向的,不单是医疗本身。
袁 钟:《环球时报》做过一项调查,听到有人说:“医务界好人没好报。”言下之意,做好医生在业内似乎有点抬不起头,而不好的医生拿着红包、开着豪车、住着大房子。我经常跟学生说,医生这个行当,别以为技术好就可以了,关键要有德。学生听了很感动,也很困惑,说:“我到医院工作后,发现自己很难当好医生,有时甚至需要牺牲医生的善良才能工作好。”这些都让我反思:我们怎么去创造一个让好医生受到鼓励、受到表彰、得到实惠的职业环境呢?
朴 哲:我在国外工作了很多年,从来没听谁说过这位患者太坏了、那位医生太缺德了。在新闻媒体上,也很少见过对医生的负面报道。日本和韩国只有两种职业被叫做“先生”,即医生和教师,这里面有尊崇的意味。而现在中国的医院就像是菜地,谁都可以来拔几棵菜,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是很令人疑惑的。原本人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这颗心被这个社会扭曲了,因此我特别希望通过像《健康报》这样正直的专业媒体,还有医生的努力,来唤醒人们的善良之心,理解医护工作的辛苦,让他们得到社会一点点的尊重。
王一方: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共情,但简单地讲共情仍然不够。最近北京市文化委推出的电视片《生命缘》反响不错。我想如果其中有关产妇的那一章节在湖南湘潭被播放过的话,事情的结果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都说医患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因为他们之间要将生命托付。我们讲医患关系有四个层次,气顺-情投-神依-魂安。医患之间是一种精神依恋的关系,而当下的医患关系却越走越远。相互之间如何松绑,的确是一件非常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事情。我们现在就是在寻找松绑的机制,除了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找原因,还应该看看社会的氛围。医院的环境气场,再加上医生的人格气场,建构的就是中国医院的场所精神。
袁 钟:医疗到底起源于什么?它起源于同情心,人看到同胞受苦受难就会同情对方、帮助对方,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医疗道德。现在的医疗服务都要收费,是慢慢发展而来的,但我们一定不要忘了医疗的初衷。如果没了同情心,谁还会去救人?我们要做好事,让这个社会的善良得到弘扬,邪恶得到遏制,这才是最重要的。
做患者的应先给予医生一份信任,而做医生的,要先给患者一份尊严
张 强:“求医路上的感动”征文活动中,有多篇文章给了我正能量,其中印象最深的是《56根医用线头诉说浓浓医患情》。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经历的一个真实案例。那是一位来自农村的病人,他脚底溃疡十几年了,开了十几次刀,一直治不好。作为医生,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他开刀那么多次都失败了。那时我还是一位小医生,在手术前反复研究了种种可能性。手术中,我把他整个脚底打开后,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块橡皮胶。原来他当年给家里盖房子时不慎掉落,地面一块木头上的钉子扎进了他的脚底。当时他穿着橡胶鞋,鞋底的一小片橡皮胶就随着钉子进了他的脚底。这么多年来,没有医生发现这个秘密。面对这样的病人,医生要放弃其实很容易。反正他已经做了那么多次手术,这次也不抱很多希望。但那时候,我凭着一位医生的职业本能,帮他解除了多年的痛苦。
张 羽:以前我写《只有医生知道》,也会想到应该关注一下患者想知道什么、老百姓想知道什么。看了患者写的这些文章,我发现所有的患者都一样,他们对疾病的各种技术指标的了解还是有限的,令他们感动的无非就是医生的一个眼神、护士的一份关爱。看似不起眼的一个搀扶、一句问候、一种尊重,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精神安慰。知道了患者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做医生的就应该历练自己,然后去回应患者的需求。总之,做患者的应该先给予医生一份信任;而做医生的,要先给患者一份尊严。
张先生:我在2010年查出结肠癌,当年年底转移为肺癌。记得我当时拜访了两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就我的治疗向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没想到竟然得到了一个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答复:“你要相信我,就不要再问了。”为什么医生就不能尽心尽力地给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点点机会呢?那次从见面到咨询一共就用了6分钟,然后我很沮丧地离开了医院。我觉得我的生命可能已经走到头了,连专家们都对我不屑一顾了,我还有未来吗?
后来我来到北京和睦家医院,做了38次化疗。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耽误工作,没有因为化疗在那里躺着呻吟。我的医生刘汉民问我:“你想工作吗?”我说想,工作是有乐趣的。他说:“那你就去干。乐趣就是你的免疫力!”4年来,我和刘医生成了朋友。所有的问题,刘医生都会跟我商量,问我:“你能接受再化疗吗?”我说实在不能接受了,他说那就先停。在另一家医院,情况不是这样的。医生直接对我说:“你还想活吗?想活就按照我的方案治下去!”其实医患关系就是一种友情,是一个在科学指导下的治疗过程,但绝不是过度的治疗和硬性的治疗。
袁 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医生的技术并不比美国医生差,可能缺的就是爱心。美国医生听你说完了,还要问一句:“你还有什么不舒服?”中国医生刚听患者说两句就皱着眉头说:“别说了,我都知道!”其实3分钟就可以看出一位医生有没有爱心,你连最基本的对人的尊重都没有,还谈什么爱心?很多医生认为,自己做了就行了。我说,你做了还不行,重要的是让人家感觉到你做了。
医院本身就是一个舞台,只有大家相互配合,才能唱好这台戏
朴 哲:我在上高三的时候看了《人到中年》这部电影,电影反映了中国医生的酸甜苦辣,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学医。我在日本留学7年,本可以不回国的。记得当时教授问我:“你能不回去吗?”我对教授说:“这么多年在日本学习,不管多难我都能坚持下来,那是因为我有信念,相信有一天我回到祖国,能让祖国的百姓也享受到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如果我不回去,那我学医的目的是什么呢?”回国这么多年,现在我每天都要应付复杂而没有信任的医患关系、人际关系等,真正用到医疗上的时间也就是1/3。我真心希望医患互不信任这种局面尽快过去,大家合力对付病魔才是正道。
李竞先:医院本身就是一个舞台,医生、护士,包括患者家属就是舞台的主体,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医生护士肯定是主角,患者及家属是配角,只有大家相互配合,才能唱好这台戏。作为患者,我们应充分信任医生,尊重医生行医的权利和劳动成果。医院离不开患者,患者更离不开医院。只有两者彼此信任,才能建立宽松和谐的医疗环境,从根本上缓和医患关系。我88岁的母亲因二次骨折住进天津市南开医院,骨科主任朴哲冒着风险接纳了我们,帮我们研究出多套手术方案,太不容易了。我们在手术前找过朴主任两次,想表示表示,都被拒绝。手术当天,我让爱人再次给朴主任送红包。考虑到马上要手术了,也顾及家属的心情,他勉强收下了。术后第二天,他在查房时把我们给的红包交给了我的母亲,我们一家都特别感动。
刘汉民:要解决医患之间的问题,首先要从两方面看:一是从患者的方面看,他们将生命托付到我们手上,医生就是他们的希望,所以他们的任何要求都是可以理解的;二是从医疗的角度来说,照顾病人的工作是一个高危行业,所以我们要有所准备,首先要有足够的时间跟病人沟通,其次要注意细节。对于严重的病患,如何沟通?医生是将病情告诉患者,还是先告诉他的家人?在中国,很多时候家人会说:“不要告诉患者本人,他承受不了。”而在美国,是百分之百要告诉患者的,因为有时患者会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要有所准备。而对于慢性病,医护人员应该和患者探讨长期治疗的问题,如何治疗与如何维持生活质量一样重要。
盘仲莹:很多同行参观北京和睦家医院后就会问我:“你们医院有没有医患冲突?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我说:“医院不可能完全没有医患矛盾,但我们很少看到患者到医院来闹事。”北京和睦家医院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的医生要发自内心地感恩患者的信任。我们的医生不会收患者的红包,如果有患者特别需要向医生表达一下感激之情,我们会在给病人的探视包里放一张感谢卡,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说的话。也有病人在出院的时候,坚持要给他的医生买来一份巧克力或蛋糕,表达的是一份心意。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都学会了感恩,而且这种感恩是双向的。
主办者说——
疾病面前 还有什么比医患互信更重要的
王 硕:改善医患关系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期盼,我们都希望在医改的深化过程中能够实现“医生高兴、患者满意”这两方面的目标。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此次开展“求医路上的感动”征文活动,目的是通过患者视角的讲述,把患者在求医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反馈给医生。栏目刊出后,我们从一篇篇征文来稿中捕捉到了许多带着温度的感人细节。
所有来稿讲述的故事都是患者亲身经历的,真名真姓,真情实感。你会发现,医生的好,大多数患者都会铭记在心。对患者来说,疾病面前,还有什么比信任医生更重要的呢?患者真心诚意地把自己或是亲人的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无私地给予患者真诚的帮助。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医患真情互动,不仅让读者收获了“感动”,也促使我们对医患关系的本质进行思考。
盘仲莹:我知道在很多公立医院,也有非常多的患者对自己的医生很满意,但他们对医生的感恩很少跟别人提起,或是仅有身边的那几个人知道。而每次只要一出现医患负面事件,公众就把矛头指向医生,打死打伤医生的言论不绝于耳,实在让人痛心。加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这种仇恨和悲伤情绪就像病毒一样在网上肆意传播。
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很多年轻人表示不愿意学医,那将来我们老了怎么办?要是病人不信任医生,医生还有什么理由冒着风险抢救生命?“求医路上的感动”征文活动创造了一个把正面声音放大的机会,让大家看到了真实存在于医患间的那一个个美好瞬间。
王乐羊: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份感动,让我们看到医患互信是多么可贵。每有一篇患者写的文章呈现出来,都会吸引一些网友进行评论。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唤起了大家对曾经的一个细节的记忆,以及那些温暖的感受。
医患间最需要的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然而时下在很多医院,很多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也对患者有所防备。这种不信任源于医患双方长期缺乏沟通,当然也有很多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的问题。我想,“求医路上的感动”征文活动就是在缓和医患关系上迈出的一小步,只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团结起来,大家一起致力于医疗环境的改善,相信未来的医疗环境会更加和谐、更加人性化。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