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政策仍不明朗,环境也有待改善,但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本报连续四期对资本冲动下的医疗市场作一管窥,其中既有体制内国有大型医院的突围,也有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医疗市场的试水。虽然他们选择的道路和模式各不相同,但资本对医疗业的青睐已可见一斑。“资本•医疗”专题到本期将告一段落,这些案例最终能否成功,当然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投资将越来越多的在医疗市场上出现,本报也将对变革中的中国医疗业作持续的关注。
“王永庆在内地投资长庚医院时机不好,如果事情放在现在说不定还成”,9月23日下午,中国医疗投资盈运网CEO刘腾蛟对本报记者说:“现在是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最好时机,各种资本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将会出现一个高峰。”
在SARS之后,政府已经决定将资金主要用于建立公共医疗体系和农村医疗服务。刘腾蛟说,今后国家的财政资金已经不可能再大规模地投向医疗市场。现有的医疗市场政府也将逐步退出,如许多地方在省城里只保留一家公立人民医院,其他的公立医院将向外转让。中国目前县以上的医院有16000多家。为此,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空间非常大。
但是,上海一家国内知名的投资管理公司的医疗行业研究员指出,进入的空间虽然比较大,国内的医疗市场的复杂程度却远远高于一般的企业,基于政策的影响和行业特殊性,资本进入的途径以及管理的难度不小。
改制冲动
去年年底,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徐汇区卫生局合作,对徐汇区的医疗体制创新和投融资模式进行调研。此后不久,上海市政府得知此事,决定将这一课题提升到全市的范围。事实上,基于形势的需要,上海市的医疗改革已经处于大规模改革的前夕。
课题组认为,由于社会事业改革的滞后和制度“双轨制”的影响,医疗体制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色彩,基本上处于改革开放的“边缘”,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未解决,上海市医疗体制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
传统观念依然主导着上海市医疗的发展,医疗领域“事业”为大的体制模式依然存在,使其他资本难以进入。从表象上看,准入之门似乎已经打开,而实际上歧视性政策多多,使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履维艰。现行医保制度仍未摆脱政府配置资源的计划模式,市场化的程度较低,从根本上垫高了社会资本的准入门槛。
不过,SARS的爆发,促进了上海市政府退“治”强“防”措施的出台。事实上,上海的情况正是中国目前医疗市场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各地政府正在根据当地的情况出台一系列的医疗市场改革措施,为资本进入市场扫平政策障碍。
民营资本占主流
在新一轮的投资医疗市场过程中,民资则充当了主力军。刘腾蛟说,目前进入到医疗市场的业外资金至少有200亿元,其中大部分是民资,真正的外资极少。即使一些已经进入到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外资,许多还是有着华人的背景。
他说,中国的医疗市场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如美国推行的是患者、保险公司、医院的关系,患者看病是由保险公司买单。中国却并不是如此,医疗商业保险仍然是比较少。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