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骞教授是我在北京协和医学院1978年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工作过多年,张教授对我们亲自口传身教的许多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庆祝北京协和医学院建院100周年之际,我更加缅怀我的导师张孝骞教授。
张孝骞教授担任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多年,记得他在查房看病时常对我们讲:“我们诊治病人就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一定要认真仔细,避免误诊漏诊延误病情。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
张主任对每个病人都极端认真仔细,无论是高干、名人还是贫苦农民他都一视同仁。他每次查房都带着一个“小本本”记下每个病人的情况,有时查房前还会翻起小本本随访以前病人的近况。张主任认为,要真正精通医学就要靠临床看病人一点点地积累经验。他不光听住院医生汇报,还常亲自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亲自查体,不遗漏任何一个小的体征。他常说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要亲自观察病人症状体征,这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不能完全依赖化验检查。从1921年起,从医65年,张主任诊治过疑难杂症无数,在协和查房记录积累的“小本本”就有数十本之多。
协和医院的住院医生都要训练写大病历,张主任教导我们,一个好医生要学会全面整体看病人,只有全面了解病史、深入查体才不会漏诊误诊。多年前,有个病人一感冒就休克,外院诊断为肝炎但久治无效。张主任诊治时不但全面仔细检查了病人,还了解到这病人有产后大出血病史,他从这被忽视的病史中想到病人可能是产后大出血引起的脑垂体坏死的“席汉氏综合征”,马上做了相关检查确诊,用了甲状腺素和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病人很快好转。
他把“戒,慎,恐,惧”4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常对我们说“在病人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小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时在查房中遇到很难的病例,张主任会坦率地和我们讲,这病人可能是某某综合征,待我回去查查书下次再讨论。下次查房时,张主任会很仔细给我们讲这种病应如何诊断、如何鉴别。他这种不断学习进取的态度,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们惭愧不已。周末医科院的图书馆里,我也常会遇到张主任在认真查阅新到的医学期刊书籍,一丝不苟地记卡片。
张主任不但是杰出的临床医学家,也是优秀的医学研究科学家。早在1926年,他就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人体血容量研究,193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胃酸分泌研究。他在协和医院组建了国内首个内科消化病专业,并首创用组胺法测定胃酸。张主任总是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工作。
记得在临床大查房时,我们遇到一例反复溃疡发作伴腹泻久治不愈的病人,大多数医生都仅想到是溃疡病复发,主张加大用药剂量或手术治疗。但张主任提出可能是卓-林氏综合征(胃泌素瘤),需要测血清胃泌素才能确诊。当时国内尚未开展这项检查,于是张主任便指导推动研究生和胃肠实验室开展胃泌素测定研究工作,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这项检测,准确帮助病人诊断治疗了胃泌素瘤。
正是由于张主任结合临床推动科研工作,协和消化内科在潘国宗、陈元芳等教授和许多研究生的努力下,胃肠道激素及受体方面研究在国内一直处领先地位,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研究二等奖。
查房时,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疑似胰腺癌的病人,张主任常提到要和慢性胰腺炎鉴别,但当时鉴别方法很少,他主张开展这方面研究,和陈敏章教授推动开展了胰腺细针穿刺和胰液细胞学检测。
国内当时尚无口服药检查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方法,张主任和陈敏章教授就亲自指导我研究生论文做这方面临床上急需的研究工作,在国内首创了口服胰功定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他们不仅指导我发表了2篇论文,还和北京药厂合作成功生产了国内首个胰功定药物,并在国内推广应用了这项简便廉价实用的检测方法,方便了病人。
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张主任高兴地说,能解决临床问题的研究就是高水平的研究。张主任始终结合临床指导开展科研工作,鼓励我们研究生在科研中要敢入深渊,敢履薄冰。(作者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教授和高级研究员)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