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清远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市直三家医院”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市中医院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抓技术、抓人才、抓文化,使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医院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4月20日,副省长雷于蓝调研我市医改工作时,在视察市中医院后,对该院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鼓励该院继续发挥中医特色,为老百姓创造更好的就医环境。
抓技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记者了解到,在这两年里,市中医院陆续新增了多个专科。2009年9月消化内科病区开科,并配套成立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5月新组建了肿瘤外科、腔镜外科、普外科、肛肠外科;2010年7月,新增内分泌科和肾内科……这些新增设的专科,使医院进一步实现了专科专病管理,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超的手术,离不开先进的设备。为了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步伐,两年来,市中医院投入资金引进高端医疗设备,满足临床的需要,让医生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如电子内窥镜、腹腔镜、前列腺电切镜、带DSA和C型臂多功能数字胃肠X光机、市内首台双能骨密度检测仪、四维彩超、64排CT等。同时一批中医特色医疗设备也“落户”于此,如智能中药熏汽自控治疗仪、电脑远红外线按摩理疗床、智能肛周熏洗仪……
在去年的“技术发展年”里,市中医院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实用性技术,成功开创了我市多个“第一”的技术项目。包括多项经胃镜、肠镜的介入诊疗项目;直肠癌根治手术,腔镜手术和前列腺电切手术;关节镜手术及各种难度较高的骨科手术,并开展骨密度检测技术和ERCP内镜治疗技术等等。其中,利用低温等离子镜开展前列腺电切手术、ERCP内镜治疗技术、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技术是清远地区首家。
抓人才,提高中医院服务水平
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两年来,市中医院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区别不同培养对象,制定合理人才培养计划,多层次培养人才。
据了解,市中医院创新“名师带徒”方式,采用“群师带群徒”的办法。群师为省名中医、市名中医和主任医师,群徒是硕土研究生、主治职称以上的医师。以挖掘和继承该院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挖掘和继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促进医院中医特色优势的形成。
人才战略的实施使市中医院“栽下杏林树,引来金凤凰”。2009年,市中医院一次引进5名硕士,2名主任医师;2010年上半年,3名主任医师、6名博士、9名硕士选择这里为自己的人生舞台……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精英走进这里,在日益频繁的医疗学术交流活动中选择了市中医院。在2009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清远培养基地、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后,去年10月,市中医院正式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骨伤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重点名科”,颈肩腰腿痛专科、脑血管科为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妇产科为市级重点专科。
抓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院文化,如同人的灵魂。市中医院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积极探索、实践,并逐步形成了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构建和谐中医医院的医院文化。在构建和谐中医院的实践中,市中医院从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仁者爱人”的中医服务文化、“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文化、“中庸和谐”的医患关系文化、“宽人律己”的自身修养文化,并以此推动医院整体内涵建设和发展。
市中医院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服务,努力打造“仁者爱人”的医院服务文化。2009年10月,市中医院率先在全市的医疗机构中向市民开通电话预约挂号服务,实行预约挂号,便于高效率地利用医疗服务资源,能够推动医疗合理分流。同年3月,医院推出“无假日门诊”,市民可以在周一至周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通过一个阶段的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6月,医院推出专业、便捷的中药代煎便民服务。8月,推出清远首家针灸、医疗性推拿夜诊服务……诸如此类周到细致的服务还有很多,两年来,市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建设融入中医文化,小投入取得焕然一新的大变化,成为其医院文化建设上浓重的一笔。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