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改革都是在向医院管理者——院长宣战,院长既要对医院员工负责,又要对患者负责,其间的平衡点很难把握。这样的情况下,现代医院院长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有效提升和积累自身的领导力呢?我认为,在中国的大医院,要做好管理工作,不仅要有现代管理思想,建立并落实好制度,还要对医院文化和传统了如指掌。我很认同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中杨壮老师所概括的医院院长“领导力的内涵”:视野与判断力、专业能力和品格魅力。因为这些能力不会随着“院长”名称的消失而消失,反而会对医院管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开阔的视野与准确的判断力
一院之长,首先要有战略眼光,以及变革和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在制定医院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做到使员工目标、医院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三者的定位相一致。
为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外迁,缓解大兴居民看病难问题,我院制定了在北京市大兴区设置城南院区的计划。院区为综合性医院,承担该区第三所区域医疗中心职能。城南院区建成后,床位规模1200张,与目前本院规模相当,在科室设置上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等多个学科专业。
设立分院出于促进社会发展的考虑,也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尴尬的地理位置逼迫我们走出去。因为我院地处北京老皇城内,寸土寸金,而且周围医院较多,仅三甲医院就有5个。同时,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作为教学医院如果固守着“一亩三分地”,将失去足够数量的常见病病例、多发病病例。而且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的面积至少是20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一个内镜检查中心、培训中心要2000平方米,在中心城区很难达到这些标准,无法突破。 扩建后,我院中心院区功能将调整,新建城南院区将以妇儿为重点。在不少儿科大夫转行、许多综合医院的儿科逐渐萎缩、有些院校甚至取消了儿科专业的时候,我院将城南院区设置的1200张床位的三分之一分给儿科,儿童专科床位达400张,妇产科床位达200张。
为自己和医院的专业能力把关
一位有医学专业背景的院长应该能够积极开展个人医学实践,并能不断激励医院各学科发展。2006年后,医院经历了改善硬件条件的“攻坚”阶段,现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克难”阶段;与“抓硬件”相对应,“抓软件”即学科规划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医院发展的重点任务。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来看,目前我院的学科发展有一部分“骄阳专业”,还有一批“朝阳专业”,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因历史客观原因所致的“夕阳专业”。使更多的学科成为“朝阳专业”,使更多“朝阳专业”早日变为“骄阳专业”是我们学科(专业)规划和建设的关键。
作为院长要具备医院治理能力、沟通能力、突发事件和危机应对能力等。做院长之初,为破解我院医疗安全和质量问题,我选择了中层干部作为突破口。针对医院仅有行政干部周会,而对临床科室里那些闻名全国的大专家、大主任约束不多的情况,我们设立了临床干部周会,将会议时间定于每周五下午4点,并且设定了完善的请假及处理流程。如此一来,一方面加强了各科室,特别是临床科室与辅助后勤科室的沟通,通过现场办公,当场反映问题,协商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时间设计,将临床科主任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固定在医院,使主任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院,放在人才培养和临床管理上。
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医院魅力
从某种角度上讲,院长代表着一家医院的形象,是医院的“脸面”,要以身作则。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精益求精之外,在医患关系中,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在个人德行中,需要院长身体力行。
构筑什么样的医院文化是每个医院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院的第一住院部,有一处地理坐标,就是作为北京及华北地区海拔高度标尺的“水准原点”,与此同时,我们把“北大医院做成中国医院的标准化样本”视为了办院目标。“厚德尚道”是医院的院训,简而言之就是要“厚道”。做人要厚道,作为医生,对待患者更要厚道,我们医务工作者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切实地为患者着想,不能迷失在经济利益里。
重视教育,保证文化精髓的传承。每年新生入学,我院都会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授白大衣”,由前辈医师、社会名流甚至患者,为即将入行的新医生郑重地穿上白大褂,并重温《医学生誓言》。医院还经常组织医疗队下乡,让医生们亲身感受基层百姓疾苦,强化他们的使命感。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