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人力资源
我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3-4-1 点击次数:2253 来源:本站整理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医院战略发展问题已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医医院人力资源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为了解近年来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发展的变化和规律,为今后制定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中医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参考,现对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医医院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 资料来源
  数据均来源于2005年至2009年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 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医医院(不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人力资源情况,分析中医医院职工的总体结构与趋势、卫技人员总量及结构、中医药人员的结构与趋势。
  结  果
  一、中医医院职工总体结构与趋势
  (一)中医医院职工总体结构:2009年我国有中医医院2728所,职工51.8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以下简称为卫技人员)42.7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2.52%;其他技术人员1.99万人,占3.84%;管理人员2.74万人,占5.28%;工勤人员4.33万人,占8.35%。从5年来每年各类人员增长比例可以看出,卫技人员增长比例逐年提高,这一发展趋势较好。管理人员2008年、2009年为负增长,反映了中医医院的管理效率在提高。从2008年、2009年工勤人员增长比例较低的趋势看,是符合目前中医医院后勤工作社会化趋势的,见表1。
  表1  2005年至2009年中医医院各类人员增长情况
  年份 职工总数   卫技人员   其他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工勤人员
  人数 增长比(%)   人数 增长比(%)   人数 增长比(%)   人数 增长比(%)   人数 增长比(%)
  2005 415392 -   337492 -   17974 -   25354 -   34572 -
  2006 433576 4.38   352799 4.54   18613 3.56   26383 4.06   35781 3.50
  2007 461177 6.37   373846 5.97   17772 -4.52   28007 6.16   41552 16.13
  2008 484804 5.12   396383 6.03   18657 4.98   27635 -1.33   42129 1.39
  2009 518460 6.94   427853 7.94   19931 6.83   27363 -0.98   43313 2.81
  注:-表示无数据
  《全国中医医院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标准(试行)》(1986年颁布)(以下简称《编制标准》)规定,中医医院病床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1:1.3~1:1.7。各类人员的比例,卫技人员占总编制的70%~72%;行政管理、其他技术和工勤人员占28%~30%,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占总编制的6%~8%,其他技术人员占2%(按此标准,工勤人员应占总编制的20%)。从表1可以看到,5年来中医医院卫技人员在总编制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时,控制管理人员在编制中的比例;由于后勤工作社会化,工勤人员远低于《编制标准》的比例。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医疗市场激烈竞争;二是主观上中医医院自觉地控制并减少行政后勤人员数,并将这一部分编制补充到了医疗一线的卫技人员中去;三是目前中医医院的补偿机制并未解决,不得不走减员增效的道路。
  (二)医院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2005年全国中医医院病床与职工之比为1:1.44, 2009年为1:1.34,而且这个比例逐年降低。而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5年,全国中医医院病床与职工的比例由1:1.46增加至1:1.51[1]。5年来中医医院病床与职工之比的趋势与1990年至1995年完全不同,是向着节约人力成本、减员增效的方向发展的。但近5年中医医院床位与职工之比均高于综合医院,2009年综合医院病床与职工之比为1:1.30,中医医院比综合医院每张病床配备的职工多0.04人,当年全国中医医院有385612张病床,就比综合医院多了15424人,这1.5万职工是需要相当大的一笔资金来支付人员支出的。中医医院每张病床的人员数超过了综合医院,但是,综合医院的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门诊人次、出院病人数均高于中医医院,这是中医医院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中医医院卫技人员总量及结构
  (一)中医医院卫技人员结构及趋势变化:2009年我国中医医院42.79万卫技人员中,医师有17.45万人,占卫技人员的40.78%,高出《编制标准》12.78个百分点;注册护士14.90万人,占34.82%,低于《编制标准》5.18个百分点;药剂人员4.11万人,占9.61%,低于《编制标准》11.39个百分点;其他卫技人员6.33万人,占14.79%,高出《编制标准》3.79个百分点。2005至2009年注册护士所占比例逐年递增,其他各种卫技人员均逐年递减。虽然5年来各类卫技人员的比例在不断调整,但到2009年,医师所占比例比《编制标准》仍高出近13个百分点,注册护士低5个百分点,药剂人员低10个百分点,其他技术人员高4个百分点,见表2。卫技人员2009年比2005年增加了9.04万人,增长了27%。其中医师、注册护士、药剂人员、其他卫技人员分别增长了20%、44%、2%、31%。护士增长比例最高,护士缺编的问题趋向改善。药剂人员增长比例最低。但从总体上说,我们认为目前中医医院内医师所占比例偏大,应予控制;护士和药剂人员比例偏低,应予增加。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表2  2005年至2009年中医医院卫技人员结构
  年份 卫技人员   医师   注册护士   药剂人员   其他卫技人员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2005 337492 100.00   145170 43.01   103819 30.76   40293 11.94   48210 14.28
  2006 352799 100.00   151293 42.88   110085 31.20   41295 11.70   50126 14.21
  2007 373846 100.00   156603 41.89   121140 32.40   39679 10.61   56424 15.09
  2008 396383 100.00   163285 41.19   131668 33.22   40152 10.13   61278 15.46
  2009 427853 100.00   174482 40.78   148992 34.82   41112 9.61   63267 14.79
  (二)中医医院病床与医师之比:2005年中医医院病床与医师之比为1:0.50,2009年为1:0.45,且逐年递减;2005年病床与注册护士之比为1:0.36,2009年为1:0.39,且逐年递增,这种趋势较好,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2005年医师与注册护士之比为1:0.72,2009年为1:0.85,且逐年递增;2005年医生与药剂人员之比为1:0.28,2009年为1:0.24,且逐年递减。根据《编制标准》,床护比应为1:0.43(现在卫生部门提出为1:0.6),医护比为1:1.4。虽然近5年这两个比例中的护士比例在上升,但与标准比较差距仍较大,表明护理人员短缺。根据《编制标准》,医师与药剂人员之比应为1:0.8,这个比例近五年呈下降趋势,且与标准差距很大,表明药剂人员缺乏。
  三、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的结构与趋势
  (一)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比例:在中医医院,2005年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为46.04%,2009年为45.61%,没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见表3。这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以下简称“人员配备”)要求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60%”相差甚远。西医占医生一半以上,是中医医院不能体现中医特色的重要原因。可见全国中医医院的中医医生成为少数的状况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极大地制约中医医院特色的发挥。
  (二)中医医院中药医师的比例:2007年中药师(士)占药师(士)的比例为51.7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55.53%,较2007年增长近4个百分点,见表3。这与“人员配备”要求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比较接近。如果继续按此比例增长,预计在“十二五”后,全国中医医院的这一指标将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
  表3  2005年至2009年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结构
  年份 执业医师   药师
  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百分比(%)   药师(士) 中药师(士) 百分比(%)
  2005 145 170 66 839 46.04   - - -
  2006 151 293 68 150 45.05   - - -
  2007 156 603 71 342 45.56   39 679 20 543 51.77
  2008 163 285 73 839 45.22   40 152 21 722 54.10
  2009 174 482 79 583 45.61   41 112 22 830 55.53
  注:2005年、2006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中只统计执业中药师,无法采用,故用-表示
  讨  论
  (一)重新修订中医医院编制标准是当务之急:《编制标准》要求,卫技人员中,医师占28%,护理人员占40%,药剂人员占21%,其他卫技人员占11%。由于《编制标准》已经颁布24年了,原标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制订的,很多方面已经严重不适应今天市场经济的情况。如《编制标准》中的医师定义应该是门诊、住院直接为患者诊治疾病的医生,不包括放射、理疗、麻醉等非门诊和住院的医师,当时这部分人员都统计在医技人员里面,但目前的统计口径,医师是以执业医师资格证为标准,放射、理疗、麻醉等非门诊和住院医师均统计在医师内,而且随着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增加,这类医技诊断或治疗的医师越来越多。又如《编制标准》中的护理人员包括护理员等,但目前的护士统计是以取得注册护士资格证书为标准,护理员、见习护士等均不包含在内。另外,随着药品市场的日趋成熟和严格,医院内部制剂越来越少,药品供应商直接配送,制剂人员减少,药品库管人员减少,这是中医医院药剂人员减少的原因之一。因此,目前的统计数据还不能简单的与《编制标准》对照,应考虑到目前医院的实际情况。随着社会发展、疾病谱的变化等因素,修订中医医院人员编制标准迫在眉睫,这是进一步深化岗位设置、全员聘用制的基础,使医院的岗位有标准可依。
  (二)规范统计指标口径以便于准确统计数据: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临床执业医师与医技诊断执业医师的区别,这是两类执业医师,应该区别统计。二是各医院后勤社会化程度不同,工勤岗位人员应设定为弹性比例。三是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统计局等部门的有关人力资源报表指标或口径应当统一,且明确统一的指标含义,使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形成一个常态体系,增强其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可交互性,而不是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或无效数据。
  (三)大力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执业医师的比重:全国中医医院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的比例相差甚远,且呈下降的趋势。数据表明,2002年至2006年全国中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数年平均增长0.8%,西医执业医师数年平均增长6%[2]。可见中医执业医师增长缓慢,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与优势无法形成。部分中医医院为了生存,忽视了中医人员为主体的重要问题。主管部门与医院应当共同努力,大力增加中医医生,真正使中医医院具有中医特色【3-4】。
  (四) 继续调整护理人员结构以使之趋于合理化:我国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与综合医院差距较大,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员不到位、护理收费未能体现护理技术和人力成本价值、非护理工作挤占护理工作时间、患者不满意、护士收入低、护士队伍不稳定、护士心理压力大等等,多种因素和矛盾交织,形成不良循环链[5]。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首要的是调整护理人员结构,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才能逐步理顺护理工作,增加直接护理病人时数,多做病人心理护理并给予健康指导等[6]。建议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增加护理人员。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