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运营管理
医疗投资案例分析:上海医疗市场的竞争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0-5-14 点击次数:4005 来源:本站整理

    各方豪杰齐登陆 上海成为竞技场
    上海历来是各路资本竞相角逐的竞技场,在这场医疗市场争夺战中也同样如此。据专家估计,上海医疗市场年消费总额约为160亿元至180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有志于投资民营医院的民间资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目前上海有民营医院120家左右,其中综合医院23所,另外,目前已取得冠名权及得到批准的还有50多家,随时都能挂牌营业。正在洽淡中的就更多了,而欲"入主"者中不乏知名的投资集团。
    外地的投资集团占据上海民营医院的"大头",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在深圳、广州、贵州等地共拥有11家民营医院的深圳天下行医疗集团,去年投资1亿元在上海建造了仁爱医院;杭州的之俊集团专门在上海成立了投资公司----展钺集团,投资8100万元,控股了利群医院;福州华康公司联手南京长江集团,投资1个亿,在上海北区开出一家万豪医院;在四川、湖南等地拥有12家医院的成都康新集团先期投资2000多万元,在上海开办了康新医院。
    另外,上市公司对办医院也颇有兴趣。据悉,东方医院及各区的一些医院等成了它们的目标。
    通过对几家民营医院的调查,记者对此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在上海地区,要开办一家民营医院,无论是新建还是"买壳"或控股,资金需求大约在5000万至1亿元之间,有趣的是,进入民营医院领域的投资集团大多原来是经营医疗器械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他们原先就与医疗市场"沾亲带故",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缘故。另外,他们大都采取连锁医院的模式,这种业态更能做到资源共享。
特色重点各出招 盈亏不同实有因
    上海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在密集的医疗资源碰撞中,民营医院的竞争力何在?上海有近500家医技力量雄厚的公立医院,刚起步的民营医院要抢生意,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搞的是错位竞争",仁爱医院副院长童颖如此对记者说。他们瞄准的是公立医院目光外的人群,不与公立医院争夺医保覆盖的670多万人群,而将眼光盯住其余的900多万人。在上海,常住的台湾同胞就有30多万人,加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外籍人士,民营医院的目标人群是医疗市场这块蛋糕中最“值钱”的一部分高收入人群。正是基于这种现状,在入驻上海前,仁爱医院对各著名医院的特色专科进行了一番调查,决定以口腔科、激光美容科作为“主打”。童颖告诉记者,医院先期投资的8000万元集中投放在重点科室,开张4个月来,每日门急诊已经达到了200多人次。博爱医院目前门诊病人日平均达500多人,最多达到800多人,住院病人占医院床位90%以上,100余张病床基本上住满。与此同时,博爱医院投资方在上海市体改办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博爱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以“博爱”理念与模式受托管理包括国有医院在内的委托医院,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万豪医院副院长卢稳雁对记者说,万豪医院瞄准闸北区这个人口导入区,130万人口,居民很集中,全部床位不到800张,这个比例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偏低的。华康公司和南京长江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经在这家医院投下了8000多万元,后续投资已经在进行中,准备购买CT等大型医疗设备。利群医院院长助理吴建平介绍,由于普陀区的真光、真新、桃浦与嘉定的近郊是一个快速扩张的人口导入区,医院是一个空白点。去年12月底利群医院正式开业后几个月来形势很好,月平均收入1000万元。据院方介绍,他们还将投入资金建造阶梯教室和电脑室、自修室,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与二军大协议,挂牌二军大利群临床医学院,争取互惠双赢。康新医院执行董事、经理陈新喜说,康新医院是成都康新集团投资的,成都康新集团主要代理进口世界上比较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投资主要用在医疗器械方面。其目的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吸引患者,目前每天门诊病人近200人,基本上能做到收支持平。 毋庸讳言,民营医院目前的经营现状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能进入医保的无一例外生意红红火火,如博爱医院、利群医院等。浦东进入医保的安达医院去年门诊总量近13万人次,营业收入2580万元。但这些毕竟是少数的“幸运者”,大多数民营医院并没有进入医保,处境未免就显得有些尴尬,就是像万豪、仁爱这样规模大、档次高的医院,有时也不免给人以“门前冷落车马稀”之感。万豪和仁爱医院负责人坦率地对记者表示,他们目前都是在负债经营,要收支平衡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也看到,不少科室中就诊者寥寥,有的甚至空无一人。大概是由于有所顾忌的缘故,有几位院长不愿详谈目前的财务情况,常以“还不错”一言带过。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一、二百人的规模,二、三十个科室,靠区区每天百把人的门诊量,如何能应付这笔庞大的开销。无怪乎,他们对医保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亟盼能早日享受到“国民待遇”。这种心情不难理解。 在这种示范效应下,目前还挤在门槛上的投资集团自然把目光盯在对能进入医保的公立医院的“买壳”上,对转制或控股模式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水涨船高的结果是,如今进入医院这块“宝地”的费用大大上涨,如果想买下一家中型医院,已不是当初博爱易手时的2000万元就能搞定的了。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