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试营业;5月份,中医医院对外宣布同仁堂酝酿开连锁医院的大动作,明确指出已经把上海、深圳、海南列在考虑之中;下半年,中医医院1.2万平方米的高端病房将正式投入运营,病房全部按4星级以上宾馆标准配备。
有人说,这是顺其自然,340年,同仁堂的时机成熟了。尤其是4月国务院推出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向。有人说,这是迫不得已,自身销售难题、股市业绩平平等问题,全部压在一个老人的身上,不想点办法,怎么焕发生机?
战略转型押宝医院?
如果效果好,还将在其他地方再开设分院,比如去海南、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还可以去国外开设。同仁堂中医医院院长匡桂申丝毫没有掩饰同仁堂酝酿布局中医院连锁的打算。
中药企业龙头要改行做医疗?对于外界的各种揣测,同仁堂宣传部姜部长向记者表示:这不是什么药改医,同仁堂最早就是医药一家,现在也算是一种回归。
今年1月开始营业的同仁堂中医医院,不仅开设了包含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皮肤科、针灸理疗科、推拿科和西医内科、外科、妇科等科室在内的普通门诊,更是在医院四楼专门辟出专家门诊,聘请多达76位业界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定期出诊。在药材方面,医院共有1200味药,是某些医院常备药材的3~4倍,像土黄芪、马蛇子等冷味药在同仁堂中医医院都能买到。同时,医院还为病人提供鹿茸切片、中药代煎、压细粉、灌胶囊等较为罕见的多种加工服务。
早上坐火车从山东过来,到了才知道我们要看的专家周五才在,看来只能在招待所住上几天了。一位六十多岁的患者告诉记者,老伴失眠五年,一直没有治愈,听说同仁堂在北京成立了医院,两人专程赶了过来。
不过,这还不能让医院过早乐观。在记者同两位山东患者谈话的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专家门诊的等候大厅内仅有6位患者。而在相距并不算太远的大栅栏同仁堂医馆,外厅都挤满了人,尽管当天的大雨令整个大栅栏街面的水快没过了脚面。
当然,同仁堂自然不会只把精力只放在门诊上。确定进军医疗板块之后,同仁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曾到北京多家民营中医医院考察,发现同质化较为严重,而且普遍走中低端路线。于是,面积1.2万平方米,全部是4星级以上宾馆标准,配备医疗服务,包括药膳、中医针灸、推拿、药浴等内容的高端病房便成为了同仁堂的另一秘密武器。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买账。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同仁堂建中医医院,是在各方面条件成熟下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但至于走高端路线,我保留意见。赵萍认为,对于同仁堂来讲,这是一次价格转型,如果失败的话,不但投资难以收回,对于同仁堂在股市上的股价或许也是不小的打击,虽然泰国等地也有四五星级宾馆标准的医院,且经营状况不错,但毕竟它是定位在度假旅游,顺便做点体检,而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完全不在于此。
《中国医院院长》执行主编孙晨同样表示:高端病房不是医院‘高端’的本质,关键在于医疗服务质量。
时机成熟必然之势?
300多年前,走街串巷的铃医起家的乐氏家族在北京创建一间简陋药铺,而今天,昔日的小药铺早已摇身变成了大集团。如今,同仁堂同时拥有25个生产基地、12个种植基地、72条通过国家认证的生产线,拥有海内外零售终端915家,产品行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今年1~4月,同仁堂实现销售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15.7%。
对同仁堂来讲,如果仅仅是把这个老字号的金字招牌用在药物市场上,是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出其潜力与价值的。
反观医疗市场,则给同仁堂留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很多医院中医科连病房都没有,而正规中医院也有不少是挂着中医的牌子,却按照西医的方式在运作,甚至是治疗。福建华闽医疗集团余小宝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以中成药为主的百年老药企,此时选择一种渗透性、延伸性的扩张,不但可以进一步挖掘中药优势,以传统优势拉动中医和中药的结合,同时也可以为同仁堂增加新的赢利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指出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赵萍告诉记者,国内的医疗市场服务本身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仁堂利用其老字号的品牌去拓展这个潜力比较大的市场,对于整个上市企业追求利润回报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销售瓶颈无奈之举?
其实在同类上市公司中,同仁堂不过处于中等位置而已。据招商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张双霞透露,在其对九家同类上市公司近三年业绩的综合评定中,同仁堂的业绩与其国内最知名中药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地位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同仁堂的销售渠道和其他医药行业,或者是国外的先进行业相比,其获利渠道还是过于保守,销售量还不是特别大。张双霞认为,销售问题仍旧是同仁堂目前的薄弱环节,尽管近期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与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和片仔癀等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不同,同仁堂的产品多达800余种,但问题是,除了六味地黄丸,剩下的产品销量并不是特别大。张双霞指出,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不错的业绩,但实质上同仁堂的销售瓶颈始终没有突破。
中信证券分析师姚杰有着同样的观点:同仁堂公司产品众多,但营销资源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其雄厚的产品资源;公司拥有数百种产品,但似乎只有10多个产品形成一定的销售规模,这是同仁堂历来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仁堂中医医院的出现似乎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我们现在一直都说药养医,医院更多的收益可能是从药品上获得的,而同仁堂开设医院,多少有点‘前店后厂’的感觉,对病人可能会推介自己的产品,那么对它的药品而言,这就是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渠道,打开了一个新的销路。张双霞表示。
如果可以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为依托,去收购、托管其他二三线城市的中医医院,这样的扩张是行得通的。余小宝告诉记者,许多县级中医院已经成了政府的包袱,如果同仁堂选择接管,不论是对于同仁堂的全国布局,减轻当地政府负担,还是推进中医药行业发展都是不错的选择。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