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门诊诊疗案例:患者55岁女性小学教师,55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三天来到呼吸门诊。当时为上午十点左右。患者持挂号单到呼吸科候诊,当班医师未按挂号顺序诊疗候诊者,使患者等了近一个小时(患者心理上不悦,认为门诊管理存在问题,医生或分诊护士应该进行解释原因,并进行道歉)。在接诊过程中,医师病史询问简单,未进行血常规、胸透等检查(患者对接近下班前的这种医疗行为产生极度地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不利于疾病的真确诊断与治疗),开具“左氧氟沙星”静脉输液3天。第二天患者双上下肢出现少量皮疹,病人来到该院门诊询问另一名呼吸科医师,医师未予正面回答,要病人下次来上次的接诊医师(患者得皮疹,感到非常焦虑,由于没能得到医师及时而负责任的答复,对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产生不满)。次日上午患者全身皮疹、瘙痒难忍、结膜充血,皮肤科门诊就诊,诊断为“药物性皮疹”,给予停用“左氧氟沙星”、使用激素、外用药物等处理,3天后皮疹消退(皮肤科没有具体解释停用“左氧氟沙星”的的副作用是皮疹,而单纯停用的处理方式让患者对“左氧氟沙星”产生怀疑,怀疑可能原因是药品质量问题或者是开药医师故意所为,因而更加不满),患者对门诊管理及呼吸科医师服务质量及药品质量提出质疑与投诉。(受理投诉的医院管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解释事情前后原由,并向患者道歉。最好请皮肤科医师免费为患者复诊,并告诉患者再有皮肤不适随时可提供医疗服务,这样患者也就能满意了)
2、门诊就诊沟通案例:胡大一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今天上午我看了一个患者,是发改委一个31岁的男性青年,某医院说他有早搏。他曾在北京一个三甲医院看,一位女大夫说你这个早搏要做“造影”,他说我不愿意照,这个大夫就说,你不做的话你知不知道高秀敏这个事?你不造影这就是你的下场。我很难理解医生为什么要对患者说这种话,吓得这个患者六天没敢下床,躺了六天,今天实在受不了了,他就跑到我这里看病,我说你根本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告诉他你这个早搏是非常良性,他今天就下地活动了。医生把风险说大不说小,害怕以后出现医疗纠纷,这是一种消极的防护,不利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和谐。
3、人文关还案例:如果经常出入医院的人就不难发现,一些医院的床头卡将患者的疾病信息暴露无遗,男女挤在同一间治疗室里进行臀部肌肉注射,患者一不小心就会走光,那种当着异性患者穿脱裤子的动作让人十分尴尬……医院成了个人隐私最容易暴露的地方,而妇科无疑成了“重灾区”。一少妇自述;有一次我在一家大医院的妇科看病,当时候诊大厅里坐着不少陪女士来看病的先生,而在门口分号的护士却毫无顾忌地大声重复对我病情的描述。进入诊室后,医生身边围着一堆患者,医生当着这些人的面,声音很大地问我的生理周期,是否做过人流和性生活的情况,我当时非常别扭,回答声音小了医生还大声追问,丝毫不理会我的尴尬。前不久,一名东北少妇到北京某大医院看病,给她做阴道检查的是妇科领域里一位知名男专家,少妇之所以不远千里来北京,也正是仰慕他的大名。男专家检查之后,他带教的一位进修男医生也戴上手套,往手指上倒上消毒液,准备进入她的阴道进行检查。少妇噌地从床上坐起来,一边提裤子,一边数叨人:查什么查,你以为你是谁啊?我是实验品呀?什么人都能摸来摸去捅来捅去的?交学费了吗?交了学费也不带你玩啊!去去去,哪凉快哪歇着去。搞得进修男医生有个地缝能钻进去。患者需要保护,医生需要成长,这是一对矛盾。如果患者都不愿意用自身的奉献给予年轻医生成长的机会,那么医生如何给予患者救治生命的机会呢?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专家的成长需要长期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所有的专家都是从小大夫走过来的。如果患者都拒绝医学实习生的见习和实习,都拒绝年轻医生为自己诊治,那么,小大夫如何成长为一名大牌专家呢?医院又如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找专家看病的需求呢?
4、人文关怀案例:网上流行一个台湾网友的文章《我希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医生》,他写道:“我希望遇到一个能够真正关心我,愿意真正了解我的人。他不只能医治我肉体上的病痛,也是我灵性的导师。我希望遇到一个不在乎我是谁的医生,不管我有没有钱,他都愿意帮助我。我希望能遇到一个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沟通的医生,他不会连看都不看我一下,随时跟我分享他的想法……”有人说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医生,那可能首先出现在教堂,而不是医院。但不管怎样,这样的文字代表了老百姓心目中理想的医生形象。“医学是造福人类的学问,医学绝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在2005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的“医学人文学科平台建设会议”上,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的讲话赢得大家的掌声。而遗憾的是,100多人的会场却没有坐满,而一个分子细胞学报告的会场却座无虚席。医学院校的人文教学其核心目标应当是增强医学生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而一些医学院校偏重于知识的补充,而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医患交流是一门艺术,是医生品德、修养、学识、技术、能力、经验等等的高度浓缩,21世纪的医生应该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医学人文素养值得医生好好修炼。
5、院前急救出诊案例:某老年患者在某单位办事时突然昏迷,同事立即拨打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求救。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在一分钟内通知了就近的医院。但是该医院的负责接诊的救护车突然发生故障,50分钟后才赶到现场,而此时老年患者已经死亡。患者亲属认为医院救护车延迟到达,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抢救而死亡,于是将急救中心与接诊医院都告上了法院,要求赔偿18万元。法院审理案件认为,急救中心及时联系医院,及时履行了指挥调度的职责,没有过错。而院方虽然车辆故障,救护车出车迟到没有主观过错,同时出车迟到与患者死亡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但是违反了及时救护的原则,在履行急救义务上存在过错,所以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判定医院赔偿20000万。
6、途中的紧急处理案例:
某老年患者在市场购物返家路上,心脏病发。周围群众让老人躺在路边,同时拨达了120。15分钟后,120协调就近一家医院的救护车赶到。急诊医师听诊后,简单地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就招呼人将患者抬上了救护车。在救护车上,急诊医师给患者插上普通鼻导管输氧,患者的亲属及几名群众也跟着上了车。急诊医师和护士见状,就坐到了前面的驾驶室里。救护车开除不远,患者突然大喊胸闷、憋气。亲属连忙拍打驾驶室,叫医护人员抢救,一名医护人员说到医院再说。途中,患者嘴唇发紫,亲属哭喊着医师救人,这时车离医院还不到200米的路程,医护人员说:“快到了,到医院再说吧。”于是,救护车继续前行,患者也昏过去了。车到医院后,患者被抬进急救室,医师实施抢救措施,但此时已经回天乏术,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患者亲属将医院告上法庭,由于医护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病情估计不足。尤其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没有守护患者,延误了患者的抢救时机,造成了患者的死亡,对词医院应该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遂判决医院赔偿原告母亲的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医疗费等44547元。
7、转院案例:如某患者因交通事故受伤住进当地医院治疗,住院第三日,患者及亲属为防止左腿截肢,极力要求转院治疗,但医院表示患者住在本院能够治疗,没有同意患者转院。后来,患者伤情恶化,反复要求才转院后,在上级医院做了截肢手术。患者认为首诊医院为了增加收入拒不同意转院,导致患者受伤处骨坏死,只好截肢,留下了终身残疾,于是将医院告上了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首诊医院医疗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但是拒绝该患者要求转院的行为,存在民法意义上的过错,对患者因截肢造成的残疾生活补助费和残疾用具费承担20%的赔偿责任,赔偿患者35924元。
8:转院案例:如某8岁患儿突然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半小时之久,患儿父母立即将其送往当地基层医院就诊。医师诊断为“癫痫发作持续状态”,经过紧急救治,患儿抽搐停止,但仍未清醒。因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医生立刻建议患儿父母将患儿送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患儿父母接受了建议,将患儿转往上级医院。但是在转院途中,由于医院没有安排医护人员护送,患儿在转院途中因病情加重而死亡,患儿的父母认为医院没有安排医护人员护送,致使患儿转院时病情加重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医院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经过法院的审理,医院赔偿给患儿父母42000元。
9:首诊负责制度案例: 2002年3月11日晚上,刘华东夫妇带着不小心坐进开水锅烫伤的孩子就医。不到15分钟赶到了某市第一医院急诊,因未带两万元钱,医院拒绝接诊。随后从朋友处借得5000元,夫妇俩赶到了市建工医院。建工医院以医院没有烧伤科,推荐他们去省人民医院。在省人民医院,刘得到的答复是医院没有床位,他们如果对孩子做简单包扎,到别的医院还得拆开,让他们再找医院。接着赶到距省人民医院10多公里的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依然没有床位。值班医生开了个条子,让他们到某军区总医院。奔波几十公里,跑过4家坐落在某市不同方位的医院后,孩子烫伤已经4个多小时了。到军区医院时,孩子奄奄一息,最终于凌晨4时50分严重脱水,休克死亡。该案例违反“首诊负责制”,对需紧急救治的患者,首家医院不得拒收,侵犯了患者的治疗权。律师认为,除建工医院不具备收治条件外,其余3家医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10、医保患三方博弈:一个大夫,一般上午看10~20个病人,由于护士提前做了很多工作,大夫看病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问得也很细,但轻易不让病人做大检查,更不敢开大处方,因为保险公司经常来检查,看是不是存在过度医疗的行为。美国的医生从业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信誉度。不管是在大医院还是在小诊所,只要保险公司认可了你,你开出的药就给报销。如果你经常开大处方、做大检查收取回扣,保险公司就不会认可你。作为大夫,在美国只要信誉一倒,也就彻底没前途了,所以没有医生敢碰这个高压线。同样,如果哪个保险公司出于自己的利益,只让病人报销便宜的费用,不考虑疗效,信誉度就会大打折扣,离关张也就不远了。正是在大夫、医药代表、保险公司的三方博弈中,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方。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