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业务管理
远程医疗的探索实践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6-2-16 点击次数:1900 来源:本站整理

   我本人在2006到2012年在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工作,也组织做了一些远程会诊的事情,2012年到医院工作,我的角度是从一个实际层面的组织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来谈这件事情。

  我觉得还是要先谈远程医疗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概念涉及到讨论的范畴其实是不一样的。国家卫计委提出的概念是范处长他们给的,是相对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我也查过文献,WHO在1997年给过一个远程医疗的定义,这个定义相对是比较宽泛的,就是通过医疗信息和通信技术,从事远距离的健康服务和活动,都属于远程医疗的范畴。
  为什么做远程医疗?
  也很简单,一个是从提高可及性,第二是要降低成本,第三是提高质量,我也非常赞赏两句话,Available to Everyone.Anywhere in the World.这是我们搞远程医疗的目标。远程医疗的范围是不断演进的,50年代的放射医学,60年代的医疗监护,80年代的医疗咨询与教学,国际上已经覆盖到所有的学科与服务,卫计委这次发文当中有一个引导性的范围。从远程医疗的模型来讲,有一个模型,是异步模型,也有一个实时的模型。发展阶段,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第一阶段是通过音频视频会议,第二个阶段是影像的采集和电子病历的整合,现在第三阶段走向了移动物联网的时代,把移动终端和生命体征监测结合在一起。
  国际上来看,美国比较有名的是乔治亚州的CSAMS,还有大型的匹兹堡医疗集团,他们在集团内开展。美国的远程医疗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是放在大型超市的一个房间或者村子里,配备一个护士,进行血压、体温等一些基本的检查,医生进行远程诊断之后,可以开一些简单的处方,这是小病的诊治模式,和我们疑难疾病的会诊是两种模式。欧洲也发展比较快,比如芬兰和丹麦在远程急救,比如心血管急救在院前院内的信息联通,利用远程系统做得很好,还有丹麦远程的家庭健康监测也是做得不错的。我们国家的远程医疗发展要求刚才范处讲过了,我不多讲了。
  上海有哪些实践?
  第一是单个医院来做的,专科比较强的医院,自己组织远程会诊和教育培训,按照规定收一定的会诊费,中山医院95年就开展了。
  第二种类型,2012年上海卫生局当时主导下成立了一个白玉兰远程医学管理中心,为什么做这件事呢,起源于国家规定的对口支援,上海要对口云南,还有像新疆、西藏,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来对接,这个点在不断发展,这个运作其实第三方已经介入了,白玉兰是公司化运作的。
  第三种就是医联影像会诊,2010年10月份做的,医院之间做一个会诊,刚开始把放射科主任叫在一块,我们不要收费了,更多是从业务会诊,大家互相支持的角度,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创新,以前会诊都要搞个会议室,弄很多设备,占用空间资源,而且发起会诊者和接受会诊的都非常不方便,到一个指定地方去,我们就搞一个影像的MSN,在自己的工作站上就接受会诊,这样非常方便,我起了一个名字叫分布式的影像会诊,影像的即时通,这是没有收费的。
  第四种就是结合上海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来开展,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开展。
  第五种类型是区域影像诊断中心,这个是2009年闵行开始的,闵行卫生信息化方面进展是比较快的,它这种模式由区域医疗中心,比如第五人民医院和闵行区中心医院,把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划片进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的X光片子上传到医疗中心,这样进行诊断以后,这个费用是由政府来贴的,比如说看一张片子5块钱,这样一个是解决了基层辅助科室人员缺乏的问题,第二也为提高他们的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这种模式的运行是非常有效的。在闵行的基础上,上海的长宁、闸北、嘉定、虹口、松江等区域在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时候,都把这个功能放上去了,运行还是比较有效的,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区县卫生局主导。
  第六种是第三方远程心电,这个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社会力量合办的,要依托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资源,同时有些退休专家来展开,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基层,委托诊断,比如一些社区拍的心电图传到中心去诊断。第二种是面向个人监测,从心电开始起步逐步到超声,现在已经逐步覆盖到了青浦、崇明、嘉定、浦东等地。
  第七种模式是第三方远程病理,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发文推动试点。全国会有各种这种模式来发展。上海有一个复旦大学临床病例诊断中心,依托了复旦附属医院的专家资源,建设云病理平台,主要面对外地和郊区的医疗机构。
  第八种是远程健康监护,是和我们现在推的家庭医生制度和高端服务是结合的,上海一些区逐步在试点。
  这是上海的八种模式。有几点体会和思考。一是从组织模式角度来讲,现在还是政府主导模式为主,即使有第三方操作的,也是借助政府的平台开展服务,这种模式的形式和我们公立服务体系为主导的格局是有关系的。
  为什么远程会诊利用率高低不一?
  我觉得有这几个因素。第一,确实要有一定的距离,这个地方比较幅员辽阔,做得好的新疆、云南等地,地域是辽阔的,交通不便。第二,发起会诊的医疗机构和接受会诊者之间是有级差的,有些二级医院觉得自己水平不错,发起会诊的意愿就不足,另外还是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比如新疆克拉玛依,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快,老百姓觉得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还不匹配,确实一些老少边穷地区,除非政府补贴,否则这个需求是拉不上来的。再有就是要方便简单,为什么我搞一个分布式的会诊,如果搞一次会诊,要去请示打报告,一圈下来非常麻烦,有人觉得能不做的就不做,也有这种情况存在。
  第二,从服务内容的角度来讲,疑难会诊是相对成熟的,而且大家不能够期望疑难会诊越来越多,我觉得随着我们国家医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各地医疗机构水平的提升,医师规培以后,疑难会诊应该越来越少才对。影像诊断发展比较快,和我们现在医院里面医技科室,比如搞影像的,搞B超的,搞病理的,这些科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学科比较薄弱有关系,如果这个学科加强了,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在一个居家监测和小病诊治咨询刚刚起步,从未来的角度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空间,看如何去运作,还有相应的政策如何来支撑。再一个,交通非常便捷以后,对远程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三,从系统建设的角度,现在普遍采用的还是公网和视频会议系统,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要考虑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结合,与EMR/PHR的结合,还有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
  最后一个是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就决定谁来买单,它的激励机制怎么样,决定了它未来的可持续运行。如果我们开展面向个人的服务,到底这个价格怎么来定,是按照医院诊疗费来收,还是按照第三方信息费来收,保险支付?当然也有很多项目是政府购买的,政府如何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了以后让大家有积极性推这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