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任淑芹等)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即指患者在入院时即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 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包括在医院内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院内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手段- 消毒、灭菌、隔离等, 属于护理操作的范围, 因此, 护士在控制院内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取加强护士慎独修养的教育、加强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加强消毒隔离的质量监测, 有效的防止了感染发生及扩散。现将我们采取的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加强护士慎独修养的教育
护士要加强医德修养, 提高医德品质, 必须自觉进行自律观的培养, 也就是慎独的培养。慎独对护士尤为重要, 表现在护理工作的细微环节中, 护士的许多操作和工作内容常常是在无人监督下独立进行的, 如: 消毒剂的配制达标与否, 无菌操作严格与否等等, 全凭护士的“慎独”修养。所以, 要求护士无论在任何条件下, 坚持医德信念, 自觉地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 严格遵守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如护理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擦手, 而有的护理人员认为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 经常擦手易使手部皮肤变粗糙, 有领导在或检查时能认真擦手, 平时则不擦, 这样极易引起医务人员自身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另外, 在消毒灭菌工作中, 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所谓的道德情感, 是指同情、关心、体贴、尊重和爱护患者,把患者的利益同自已的感情相互沟通, 把解除患者疾苦看成是自己崇高职责中的满足。由于护理人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当工作忙起来时就忽略此方面的内容。洗手是限制细菌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 为了保护患者和自己成为带菌者, 医护人员在每项工作的前后都应洗手。笔者观察了1 周对20 例患者的接触情况, 接触患者有9 名护士, 每次接触患者按规定洗手的只有51% , 象洗手这样简单的事情, 并没有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有的忽略处置前洗手, 只注意处置后洗手。因此, 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慎独修养的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才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2 加强对消毒隔离工作措施的落实
2. 1 贯彻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护理人员要树立无菌技术操作观念,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发现传染患者要及时登记、报告、隔离治疗。护士进处置室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 更换拖鞋, 换药、处置前医生应洗手, 无菌操作时,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 2 切断院内感染途径
2. 2. 2 合理使用医疗器械和消毒液 (1) 输液管: 做到每天更换, 做到一人一管一针一带。(2) 氧气装置导管: 湿化瓶每天更换无菌蒸馏水, 更换鼻导管; 湿化瓶每周用氯制剂浸泡消毒两次, 凉干后备用。(3) 吸痰管: 区别使用口腔、气管导管, 防止口腔内细菌进入气道,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严格掌握吸痰时间, 防止吸引中损伤气道黏膜。(4) 尿管: 嘱患者多饮水, 保持每日摄水量为1 500~ 2
2. 2. 3 严格探视制度, 加强卫生宣教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感染知识教育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的责任, 病区应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 医护人员应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知识及防止措施, 使患者及家属懂得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办法, 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减少感染的机会。
2. 2. 4 加强基础护理 加强患者饮食和营养, 鼓励患者多增加营养,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作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发生, 这都是预防感染的需要, 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
3 加强消毒隔离的质量监测
3. 1 紫外线灯管的监测 紫外线灯照射是空气消毒的主要工具, 其灭菌效果取决于照射强度, 合理的安装, 合适的反光装学习, 正确使用紫外线消毒方法, 并定期监测, 不合格产品立即更换。
3. 2 消毒液的监测 医疗器械使用后要浸泡于不同的消毒液中, 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于消毒液的配制时间, 浓度, 浸泡时间和方法。护士要定时更换和配制消毒液, 护士长要每天进行浓度监测, 院护理部和院感染监测中心每月进行抽查, 发现问题, 与经济挂钩。
目前, 院内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中的严峻问题, 护理工作者应认真、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 建立相应的监测和管理体系,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规范化,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