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记者曾因生病就诊出入过几家公立医院。去医院之前,记者已经做好了“医院里一定是人挤人”、“耗时一整天”的思想准备,然而到医院后却发现自己多虑了,病人并非原来设想的那么多,挂号、医生问询、检查等一系列过程井然有序,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回家了。
记者问起当地人如何看病时,他们介绍说:“一般头痛脑热的小病,我们会在社区诊所或社区医院看,只有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如果需要做手术,我们会去医院就诊,手术后我们又会回到社区进行术后护理。”
新加坡各类医院并存,既有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性医院,也有政府及慈善机构兴办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和慈善医院,还有专业性较强的私人诊所,它们相互间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政府对于医疗领域不设准入门槛,大力鼓励私人和社会团体自愿开办医疗机构,从而促使当地医疗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政府鼓励竞争并保护竞争,既不给予非营利性医院以任何的特殊优惠政策,也不给予各种营利性医院各种不公平的限制,让病人拥有自由择“医”的充分权利。新加坡的医疗服务大都以收费价格作杠杆,把病人分类引导到最适合的医疗机构中进行诊治。如一些小伤小病多数都在私人诊所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解决;高收入人家,多到高档次、高收费的私人医院诊治疾病;专科病人可到专科中心诊治;贫困人群中的老弱病残者可进一些慈善机构办的医院诊治;如果是慢性疾病,可到康复中心或社区中心理疗或锻炼;已无法医治的病人,也可以选择到“临终关怀”之类的医院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在新加坡,根据所有制不同,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分四大类:一、公立医院、专科中心或政府综合诊所;二、私立医院或专科中心;三、私人诊所;四、慈善义务机构,包括老人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终端疾病医院、慈善医疗义务中心等。
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相当重视社区医院的建设,对社区医院一直采取高投入、高补贴,通过财政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覆盖全体居民,并制定了严格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社区医院没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由社区医院推荐转入大型综合医院的病人,收费比其他病人低。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如此规定,既坚持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也可以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
记者的一位朋友曾经去社区医院看皮肤上的小问题,虽然因为人多,等候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但从看病到拿药只花了10新元;如果去私人诊所看的话,至少需要花费30新元;而去公立医院,普通的医生挂号就需要25新元。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是“共同负担”,它主要分为强制性医疗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户,由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共同交纳医疗保险,居民可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家庭的医疗费用;个人如果要享受超标准的、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超标部分的特殊护理费,则由自己承担。
为确保每个人都有求医就诊的公平机会,新加坡政府推行了“三重安全保健网”的保健策略:一是保健储蓄计划,强制市民储蓄,用以支付住院医药费用;二是保健双全计划,即低收费医药保险计划,以用于个人和直系家属应付严重病患或长期顽疾的巨额医药负担;三是保健基金,这是政府设立的一项专项基金,给予公立医院的B、C级病房或门诊津贴的新加坡病人,如果保健储蓄额不足,又没能力支付医药费,就可要求该基金代支付。
社区医院作为辅助医疗机构,是新加坡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补充,以其低廉的收费,重点满足老弱病人的需求。据统计,新加坡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而大量慢性病病人则集中在社区内进行治疗和康复,用当地业内人士的话说,是“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近几年,新加坡社区医院的数目和床位每年都在以高速度不断增长,甚至开始出现有数百张床位的大型社区医院。预计到2010年,新加坡将有6至7家大型社区医院,以应付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趋势。
尽管新加坡的社区医院已经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数量上仍然远远不够。政府决定未来将重点发展能够满足老年病人的社区保健医院。今后,社区医院将建在区域医院附近,这样不仅可以与区域医院共同享有医疗资源,而且可以将区域医院病人的康复护理就近转入社区医院进行。
此外,新加坡的社区医院收费低廉,设备与大医院比较相对简陋,有的病房只有吊扇,没有空调。在社区医院看病,因为人多,往往候诊时间较长。针对这个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建立更多社区医院、社区诊所,同时发展规范的私立诊所、慈善医院以分流病人,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来源:海峡医界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