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一词源自拉丁文Hospital(待客之意),最初是为招待避难和休闲之人而设,后来逐渐成为收治病人的专门机构。
据《汉书》记载,我国早在西汉年间,汉武帝为应对黄河一带流行的瘟疫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并配备医生和药物,免费为百姓治病。公元2年,汉平帝也为身染疾疫者建立过类似于隔离医院的救治之所。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曾在洛阳设“别坊”医治百姓。隋代有收容麻风病人的“病人坊”,唐朝设有“患坊”,以及收容贫穷残疾人和乞丐的“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时至宋、明时代,既有官方办的“安济院”,也有私人办的“养济院”、“寿安院”,以及慈善机构办的“慈幼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王秋生
基督教妇人建于罗马的医疗所是欧洲最早的医院组织,法国和英国分别于6、7世纪建立医院。中世纪后,中东和欧洲开始大批修建医院。18世纪末,西方医院组织摆脱宗教的控制后才获得了大发展。
西医传入我国始于元朝。1270年,阿拉伯医学传入北京并设立“广惠司”。1292年又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西医院和西药房(“回回药物院”)。1828年,英国传教士在澳门开设了第一个教会医院。1834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兴办了眼科医院(后改称博济医院)。1949年前的百年之间教会医院遍布全国各地,达340余所,如湘雅医院、协和医院、华西医院、齐鲁医院、仁济医院、同仁医院等等。解放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现代化医院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现已达2万家左右。时至今日,现代意义上的医院已是个浓缩的小社会,可谓是生老病死的大道场,悲欢离合的大舞台,高新科技的荟萃地。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产物。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三大主要特性。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显示文化更是力量,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振兴和崛起都离不开优秀文化的内在核动力驱动。医院的发展与建设同样也离不开文化。
医院文化则是一个医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医务人员逐步凝炼而成的共同价值观。广义的医院文化泛指医院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医院硬文化的主体是物,指医院内的建筑、医疗设备、环境等有形的东西。医院软文化的主体则是人,是医院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后者即是狭义的医院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下面我们所探讨的医院文化建设就是着重于医院软文化的建设。
本人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作为我国腔镜微创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出于推广微创技术的需求帮扶过全国近200家医院,参访过国内外近千家医院,有一个最为强烈的感受就是凡是发展好的医院,无论医院大小、建筑和设备如何,医院员工普遍具有踏实坦然的归属感、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就感,对自身和医院的未来充满憧憬,信心满满,总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接人待物如春风拂面,工作热情似夏火高涨,应急救治如秋风扫荡,抗击病魔似冬雪酷寒。
近两年多来,本人有幸置身于北大厚重的文化之中,对文化建设在医院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医院文化建设的“新三纲老五常”,即德为人纲、理为情纲、道为术纲;胸怀仁心、担负道义、以礼待人、以智做事、以信做人。
新三纲不同于董仲舒提出的老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身为万物灵长、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理应以德为纲,感性的情感之舟要以理性之舵驾驭航向,各行各业的专攻之术只有探究到规律性的至简大道才能达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般的通达圆融。
常言道:做人德为上、做事德为先,身负救死扶伤职责的医务人员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均应以德为先。相对于社会上其它任何行业而言最需要凭良心和良知做人做事的就是医生和老师。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天职即是身兼重塑人类肉体和灵魂的双料工程师。
发于心的情感光芒常常需要理性之剑去梳理才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医院里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医患之间只有遵循法理存内、温情于外的运作规律,才能让法理的齿轮在温情润滑剂的协助下平顺运行。原则上我们做人要遵循法、理、情,但在做事时往往需要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在法规的框架下为人处世。做人厚道些,做事地道些,为人处世才能老道些。
当代医生的社会职能已经更高更强,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救治者,更应当是健康的宣教者、健康的管理者和健康的示范引领者。在疾病救治、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方面,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探寻疾病诊疗之道(医学科学的内在规律)和健康维护之道,才能不断提高医疗保健的服务水平,练就服务病人和民众健康的硬功夫、真本事。
有人说:亲人是祖上送给我们的朋友,而朋友是我们自找的亲人。由此类推,在医院这个医务人员谋生之家里的同事和病人就是我们有缘分的朋友和亲人。就医院的管理文化层面而言,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糊弄人,只有文化管人才能顺心又省心。由此可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价值。知识是力量,文化更是力量。西方医学有句格言,医生对病人只能是偶尔可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同理而言,作为医院管理者只有搞好医院文化建设才会有偶尔去管理、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关爱的境界。只有医院管理层真正做到以医务人员为中心(以优秀文化涵养敬业爱岗精神,以切实帮助、增长医疗才干实现职业成就感)才能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总目标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才能将爱的神灯传递下去。
老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愧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历经风雨,经久弥新,理应作为新三纲的基石。作为医务人员更应当胸怀仁爱怜悯之心、担负救死扶伤道义、以礼善待病人和一切有健康需求的人、以智慧悬壶济世、以诚信践行医者风范。
基层医院担负着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基础救治、慢病管理和健康促进的四大重任,在推进基层医院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1、2、3方略,即一个中心(以服务民众健康为中心),两个重点(一急一慢,即急症的基础救治、迅速转诊和慢病管理),三个学科群(内科系统是医院稳定发展的基础,外科系统是医院做大做强的关键,特色专科是医院发展壮大的核心)平衡发展。早在1995年,我们就提出过此类医院应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战略。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那么,对于一个医院而言,内科相当于医院之“农”,外科相当于医院之“工”,特色专科则相当于医院之“商”。
作为国家级大医院和担当区域性医学中心的各地龙头医院,理应以危重病人和疑难杂症为救治重点,在内科系统以疾病为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外科系统则应高新技术为核心强化学科活力。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人类文明在医学领域的第一次跨越源自医巫分离、以及医学科学与神学的分道扬镳。一次次科技革命不断推进现代医学发展至今,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医学科技所能贡献给人类健康的价值也不过区区的8%(源自WHO的调查),我们的医疗战车分别由医疗企业、政府和专家三驾马车驱动,仍然行驶在崎岖的探索之路上。作为生者(灵与肉和谐存在的统一体),我们期待着人类医学文明的第二次跨越,那就是汲取更多的人文医学元素,哺育出医学科技与医学人文高度统一的新医学文明。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