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是一所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共同管理,集医疗、教学、科研、防治于一体的国内知名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
医院成立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以患者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远程医疗,突出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获得广大患者和业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一、基本情况 坚持发展引领,提升供给能力
医院总占地面积33216.2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296.57平方米。人员编制1150人,在岗职工2261人。编制床位790张,实际开放床位776张。
医院始终坚持发展引领,通过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努力突破空间不足等限制,持续提升供给能力。
二、智慧门诊 以信息化为抓手,提升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
积极推进预约诊疗。拓宽预约渠道,建立京医通、官网、窗口、诊间医生工作站等9类预约诊疗途径;大力拓展自助服务,2016年上线京医通自助机,均开通预约挂号、取号及诊后缴费功能,有效减少患者窗口排队并缩短排队等候时间。2017年全院预约就诊率达91.8%,每天84.5%的门诊患者通过自助设备完成挂号取号。
改善门诊采血服务。改善环境,采血窗口增加至9个;新设1个可升降的下肢静脉采血窗口,患者排队一次即可完成采血。开展全时段采血,空腹项目采血时间延长至7:00-16:00,空腹8小时以上即可采血。加强智能采血管理,智能采血管理系统于2016年上线。系统自动选择试管、自动粘贴条码及传输,使采血护士更专注于采血服务及质量控制管理。通过持续优化采血流程,采血服务率提高20%。
积极运用品管圈等科学管理工具,缩短检查预约时间。实现CT72小时内预约完成率由36%提升至89%,获第二届全国品管圈大赛三等奖。几年来,患者满意度在北京市医管局22家市属医院中始终名列前茅。
近100名肿瘤康复患者、大专院校学生和400余名院内志愿者组成专业的志愿者团队,提供门诊导医、健康宣教和社会公益等具有鲜明肿瘤医院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特别是康复志愿者的加入,对于鼓舞患者、增进沟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医保患者门诊次均和住院次均费用均有所降低。整体药占比从改革前48%降低到39%,降低9个百分点。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实行京津冀100余家医疗机构数十个检验结果互相通用。广大患者受益明显,医改获得感强烈。
三、日间化疗病房 加强工作创新,改善医疗服务
医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于2012年11月成立日间化疗病房,面向全院开放收治24小时入出院患者,同时保留门诊输液和穿刺治疗。2017年,日间病房改扩建工程完工,使医疗条件更加先进,医疗环境更加舒适,收治患者稳步增长,2017年诊疗人次突破1万人次。日间化疗病房的设立,改善了医疗服务,节约了患者的医疗成本,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提升了科室和医院管理水平,是医院改革创新,实现政府、医院和患者三方共赢的重要探索。
四、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 狠抓学科建设,占领国际高点
医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病理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胃癌防治中心、乳腺癌防治中心、影像介入中心、超声诊断中心)和1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
医院根据肿瘤学科的特点以及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充分发挥协作中心优势,成立了10余个国内领先的病种中心。胃肠肿瘤中心成立于2015年,整合了四个病区的资源,是目前我国最好的胃肠肿瘤外科中心之一。2017年,团队代表中国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国际胃癌大会,来自48个国家的近4000名代表参加会议,这也是国际胃癌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大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胃癌诊疗的梦想与力量,也代表我国胃肠肿瘤诊疗得到国际认可和尊重。季加孚教授当选国际胃癌学会新一届主席。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医院“胃癌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五、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创建无痛医院,改善生存质量
多年来,医院始终致力于推进癌痛规范化治疗,积极摸索与创新无痛医院的创建工作,旨在更好地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改善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1年成立“疼痛与症状控制多学科协作组”,发挥各学科优势,为癌痛患者提供规范化诊疗服务,同时以病例讨论为切入点,规范全院癌痛诊疗行为。2012年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成为全国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2013年开设疼痛门诊,为全院癌痛患者及家属提供宣教咨询、疼痛评估、治疗等服务。2014年正式启动“无痛医院”建设项目,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癌痛宣教、健康咨询,取得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同时不断推进癌痛诊疗相关信息化建设,建立疼痛电子病历系统,对疼痛患者进行全流程规范化治疗管理。
无痛医院的创建工作,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方便、经济、可及的癌痛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向社会传播了正确的疼痛治疗理念,提高了公众认识,同时,作为一项惠民服务措施,也真正体现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六、多学科协作(MDT) 以患者为中心,建设标杆医院
医院是国内最早针对肿瘤疾病实施多学科诊疗的医院之一,将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重要内容。从2002年起在全院范围内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形成了消化系统肿瘤、胸部肿瘤、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疼痛与症状控制等十余个多学科协作组。
通过协作组,医院能将医疗资源有效整合,组建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将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专家聚集在一起,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通过讨论总结出合理的临床诊断治疗决策,为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的肿瘤综合治疗方案。相较于传统“一对一”诊疗模式,多学科诊疗摒弃了科别限制,从患者症状和疾病出发,由多个专业医师共同为患者进行治疗决策,实现“多对一”的诊疗模式,提供了全面的诊疗意见,让患者得到高效治疗,极大地满足了患者诊疗需求,节约患者就诊时间,给肿瘤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平台。
2015-2017年,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共接诊近3000例患者,参与多学科门诊医师涵盖了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在切实满足患者需求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医院成为国内多学科协作标杆医院。
七、心音坊、心语墙、生命通道、文化墙 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温馨氛围
在有限空间内,医院用心规划,打造医院文化体系,以新理念、新形式、新平台助推医院文化建设,营造温馨氛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形成“心音坊”、“心语墙”、“心空间”三心联动的文化生态。
在外科楼大厅,每天上午和下午固定时间,心音坊都会有音乐响起,曲目范围是由专业音乐治疗师选定的,用音乐抚慰心灵。
在心音坊,由患者、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组成80多人的志愿者团体。2017年,国家大剧院公益演出四次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心音坊,殿堂级的音乐家也加入到爱心志愿者行列。
在心语墙,鼓励患者和家属以文字形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勇敢抗击病魔,鼓励医护人员写下自己的叮咛和祝福,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医护人员、关注肿瘤防治事业,营造和谐医患。在规划建设的心空间,医务人员抒发感悟,传承精神。
2017年11月23日,《英国医学杂志》(BMJ)旗下网站“英国医学杂志观点”(The BMJopinion)邀请季加孚院长发表署名文章,介绍医院“心语墙”建设经验和中国“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最近进展。
对于部分手术患者通行进出的楼间连廊,医院重新设计、装饰,起名The Way to Cure,宣扬治愈、希望、信念、乐观、坚强等核心理念,鼓舞患者。患者亲切的称之为“生命通道”。
通过多年建设,医院已形成井盖文化等多个文化品牌。2017年,井盖文化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并且将井盖文化从地表上升到墙面,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墙。医院文化成为温暖患者心灵的涓涓细流,也成为医院又一个闪亮名片。
八、远程医疗中心 推进远程医疗,建设健康中国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