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自1947年建院,已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一路走过了70载。在当年山东沂蒙山的解放战场上,一盏小马灯,一个战地救护所,在硝烟和炮火诞生。自此,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 | 1947年2月
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珠江医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后方医院在山东省沂蒙山区蒋峪镇正式成立,这支军医部队隶属于华中军区。
自建立之初,第十后方医院就充当着野战医院的角色,为人民解放军一线作战提供后勤医疗保障。秉承着“为军服务、为民服务”的宗旨,第十后方医院在沂蒙山区为解放战士们、为广大人民群众输送优质的医疗服务。
山区异常艰苦的条件,更加激发了第十后方医院医护人员顽强奋发的精神,他们以坚毅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恶劣客观环境的种种局限,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提升医疗技术,改善医院简陋的条件。
| | 1948年12月
随着山东战场的胜利,医院随人民解放军部队进驻济南,并更名为济南市第一临时医院,肩负起整个地级市的战后医疗援助工作。
战后医疗救助任务艰巨,全院医护人员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广大人民群众和解放战士共渡难关。除了在已有阵地开展医疗救助,当时的济南市第一临时医院还积极参加了华东战场前线各大战役的收治任务。
| | 1950年4月
随着解放战线的节节胜利推进,医院跟随部队转移至江苏扬州根据地,并更名为第五野战医院,变更隶属为华东军区,参与华东地区的根据地医疗保障工作。
在之后的4年间,第五野战医院一直为新中国的战后建设持续发光发热。为军服务,医院尽力收治每一位受伤的战士;为民服务,平日特供军用的先进医疗技术也能够惠及平民百姓,野战医院得到了军民的一致拥戴。
截至1955年1月,医院前后共收治伤病员34300余名,有力保障了革命解放队伍的有生力量,也为军区的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健康,为华东的战略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 | 1955年1月
医院整编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〇三医院,结束了近十年的野战医院任务,开始担负驻军医院的使命,随部队转移至福建省永安市,为巩固海防战备和支援地方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〇三医院设有院长、政治委员、副院长三个院首长职务,有医务处、政治处、院务处三个机关部门,开设4个临床科室和4个辅助科室。已经初具现代医院的规模和编制了,能够更好地为永安当地军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保障。
在这里,我们与驻军战士们一起守望着脚下的中国大陆,远望彼岸台湾的同胞们,盼望着祖国的大一统,在这一守,就是一个双十年华……
| | 1958年
1958年对一〇三医院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福州军区后勤部在医院召开了技术革新大会,技术革新的大幕自此开启。医务人员们自觉自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术攻关,医院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自1958年到1964年,全院共完成技术革新693项,其中4项送全国展出,5项送全军展出,77项送军区展出。其中,1958年,医院还荣获了国家卫生部奖状和奖章。技术革新的开展,为医院提升技术水平与医疗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基本医疗,医院还积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常组织医务人员下基层为当地群众查体、为官兵们防治疾病,军地关系非常融洽,军民联欢大会气氛热烈。1958年4月,为支援地方建设,医院还下放49名同志到地方开展医疗卫生支援工作。
那时候,国内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军队财政能拨给驻军医院的经费并不多。为支援医疗业务发展,医院自食其力,开展起了农副业生产。1958年,内科14名支援地方建设的同志离队前,和科里同事一起挖了一个鱼塘,成为医院开展农副业生产的开端。
从1955年6月至1978年5月归建第一军医大学的23年间,医院先后为驻地军民诊疗查体16000余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000余人,为巩固海防战备和支援地方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 1978年4月
1978年5月1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复和总后勤部通知,医院迁址广州,归属第一军医大学,对内称第二附属医院,对外称珠江医院,医院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医院历届党委坚持 “抓住根本,打牢基础,全面建设,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二次建院”的发展目标,致力科技兴院,注重质量建院,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实现了医院“高起点、大跨度、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学科人才建设迅猛发展,医教研水平快速攀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至此,医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