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医院来说,医生们在门诊时不仅要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还需要完成很多与医疗无关的事情。但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没有办法解决患者与医疗无关的问题,只能拣"主要"的问题解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患者的治疗上。这样,就容易引起患者不满意,他们会有更多的疑问甚至认为医生不负责。显然,这不是医生的本意。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其他力量介入,即引入一些除看病医生之外其他的工作人员,同步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在单位时间里解决他的大部分问题,或是安抚他们焦虑恐惧的情绪。
医生助理这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职业,旨在协助临床医生完成一系列临床医学工作,包括协助解释临床诊断,制定治疗计划,操作具体临床事务,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护联系小组开始试行医生助理。该院副院长、眼科玻璃体视网膜学科主任徐格致教授是医生助理工作的发起者和实践者。在他看来,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服务理念是第一位的,医疗设施设备反而位居其次。医生助理的设置正是贯彻这一观点的有益实践。
中国式医生助理
没有时间回答患者的所有疑问,是大多数临床医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徐格致教授将门诊患者的提问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核心的疾病诊疗问题;第二类则是围绕疾病诊疗产生的医学常识性问题,比如我手术前要做什么准备么,手术时痛不痛啊,手术麻醉是打在哪里的……;第三类则是一些非医学问题,比如检查在哪里做?住院处在几号楼等。如果接诊医生没有时间耐心细致地解答,通常会令原本焦虑的患者更加烦躁恐惧,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
然而,医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以徐格致教授为例,他每次半天的专家门诊就要接诊50余名患者,平均每名患者的接诊时间很短,无法回答患者的所有问题。
20世纪90年代,徐格致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发现那里的医院医生助理十分普遍。通常一位医生会有3〜4位助理,年资越高的医生,助理越多。一位助理曾这样对他说:"徐医生,你不用跟他(患者)讲那么多,你在病史上写好是什么诊断,该做什么检查,是开刀、吃药、还是打针,剩下的交给我们。我们会为他解释,告诉他接下来去哪里,去做什么事情。"
如此一来,医生与医生助理各司其职,患者的疑问和焦虑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化解。
在医疗人力资源配置较为紧缺的中国公立医院,迈出医生助理岗位设置的第一步并不容易。徐格致教授便向医院提议,在N3级别的护士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担任医生助理,为医院三级学科的主任每人配备一名医生助理,从而摸索出一条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助理模式。
徐格致教授的医生助理是宋护士。他与宋护士的合作首先是在门诊。俩人在同一间诊疗室里工作,由徐教授对患者的疾病做出诊断,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然后由宋护士解答与医疗关系不大的一些问题。即,医生负责的工作内容是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大的诊疗决策,其余的可以交给医生助理。
如果医生助理在解答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会与医生即时沟通,这样的沟通往往十分简洁高效。如果患者需要住院手术,宋护士就会在病房中与患者继续保持沟通联系,包括参与该名患者出院后的随访。
"所有徐医生的患者,从门诊到入院、手术、手术后到病房的两次复诊,包括到徐医生门诊复诊,都是由我来安排完成的。在病房,我会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的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我会对他们做出院宣教,包括出院以后应该注意什么,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遇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联系我。然后,我会跟患者电话预约徐医生的复诊时间。"宋护士对健康界表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