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医学伦理的再认识》一文中我们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医学伦理学的含义,提出了五论,即“义务论”、“美德论”、“人道论”、“功利论”、“正义论”,今天我们继续谈谈——医学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
“医乃仁术”,强调“爱人”,而这种爱心应从血缘关系向外扩展,达到“泛爱众”的境界。所以,人文医学特别强调人文关怀,犹如“造福苍生,德业流芳,大医精诚,惠泽万邦”。我们的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怀,起码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图尔明认为,临床知识也是文化知识,医患之间需要共享关于症状的意义、行为和病因学的理解,这在患者与医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在日常医疗行为中,我们应采取与患者文化背景一致的医患沟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存在不同的交流表达方式,因此医护人员应熟悉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目的。
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案例:一个17 岁的少女,因肠粘连折腾了13 年,父母带她入院,试图做手术根治。主管医师A医生面对这病人,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如果是广泛粘连,效果就差;如果是局部粘连,预后就好。
为了作出合理选择,A医生把患者全家请到办公室,进行充分的沟通。A医生说:“我今天先把病因和治疗方法说给你们听,然后听听你们的意见,一定要实话实说。我不太愿做这个手术,……这里摆着手术图谱和外科学,你们看不懂,我来讲给你们听,明白为止”。
经过医患双方认真商议后,患者及家属签署了协议书。手术很成功,出院那天,A医生和患者全家都笑了。
A医生与家属的沟通是有效的。充分估计手术的风险,邀请患方全家做术前沟通,平等对话,让患方感到亲切;说话留有余地,对患者及其父母分别沟通;综合运用语言、书本、文字等沟通工具,使患者(亲属)真正达到知情、同意。
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关键是坦诚面对病人,尽其所能拯救生命。
3.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在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医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服务性的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患者一定的需求, 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一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有助于医务人员认识自我、陶冶情操和发挥才能。三是有利于增进患者对医院工作、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案例:某院收治一位气管异物的小男孩,当时,医生告知家长必须行气管切开手术方可救治,但孩子的家长不懂,不理解,认为气管切开肯定就没救了,因而拒绝手术。紧急关头,科主任当机立断,一方面让医务人员继续与家长解释说明,另一方面组织医务人员施行气管切开术,取出异物,孩子得救了,家属心悦诚服。
4.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病人住院以后平常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及角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减弱了在社会上所承担多种不同角色的能力及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的能力。
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环境的可能性,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组织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操作活动,进行适当的文娱、体操等活动,使病人的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更充实些。
医护人员要了解病人,体贴病人,要主动和病人交谈,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向病人介绍防病知识,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消除病人孤独苦恼受制于人等消极情绪。
案例:一位40 出头的女患者,人们称她萍姐。因肾病需摘除左肾,担心术后丈夫对她不好,终日郁郁寡欢。护士小张看透了萍姐,遂与萍姐谈心,终于解开萍姐的心结,萍姐愉快地接受手术。
5.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
病人住院,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不能享受正常人应享受的一切,因而急切盼望病情早日好转。
因此医护人员应适时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将病人的病情变化、化验结果、诊断结果、治疗效果主动向病人做科学地保护性解释,并给心理上的支持和保护,使病人充满信心和希望,消除对疾病的恐惧猜疑和焦虑情绪,并调动病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向病人介绍新的诊断手段、治疗措施、作息制度、饮食安排等,以打消病人的顾虑和恐惧,促其始终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案例:钟爷爷是个晚期肿瘤病患者,七十多岁了,对治疗失去信心,主管护士被他骂得狗血淋头,拒绝化疗,经常拔针头。护士小刘见状,很是焦急,向护士长请缨,接替其他护士为钟爷爷护理。经小刘的一番苦心,钟爷爷乖乖地接受化疗。同事们问小刘有什么诀窍?她淡淡地说:“先补情,再补液。”她的成功在于从小事入手,赢得老人的信赖。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