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姆·奥斯勒有句名言:“认真倾听你的病人,他正在说着诊断结果”。医疗行业有个共识,每个好的医生都是通过对病人详细问诊后,再根据医疗检查得出80-90%的诊断。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潜在病因、病史、生活习惯和家族史,而在国内,相当一部分医生已经用“套餐式”的检查代替了最重要的“问诊”过程,经“检查流水线”后,医生就给患者定治疗方案了。
“问诊”过程过于简单、草率不仅会增加误诊的风险,还会极大地增加患者不满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恶化医患矛盾。虽然,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据“e患者说”app这个患者点评全国医生的口碑平台统计,43%的医患矛盾是源于患者对医生问诊草率的不满。在这样的医疗口碑大数据中,22.5%的患者认为医生问诊时间不足,平均仅3分钟;近10%的患者甚至抱怨“自己还没把病搞清楚,医生就让开药,把我打发走了”;有31%的患者表示医生讲解检查结果不清晰,医生们常常用“没什么事”“没什么大问题”作为终结语句。
有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一位甲状腺结节患者在医院拿到检查结果后发现,她的4项检查结果都正常,但有1项结果(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MAb)的指标高出正常值20多倍!患者十分紧张,拿着检查结果去问医生,结果医生看了一眼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哦,你这个没事”,说完就把她打发走了。回到家里患者越想越担心,于是发动全家人寻找相关专家询问,同时她自己也上百度查了好几天。这个在医生看来的小问题折腾了患者全家一个月!
类似的情况在医院中频繁上演,例如医疗知识缺乏的患者提出一个观点或问题时,有些医生由于惯性思维的原因,无法回答,甚至觉得对方是无理取闹,导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再例如医生只把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告诉患者,却不给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疾病的来龙去脉和原理,因为他认为讲了患者也不懂,不如不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患者认为自己被敷衍、被欺骗。
在问诊过程中,往往惯性思维会产生误会、甚至对立,有些医生往往急于解决问题,忽略了患者的想法。34%的患者在“e患者说”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患者不懂医疗也无需十分懂,他们需要的是在向医生咨询问题时医生能够耐心一些、语气平缓一些,在做检查、开药、诊断疾病时能多解释一些,多一些贴心的关怀。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