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人文服务
“特需”不衰的背后
提交者: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杨小伟 发表时间:2018-6-6 点击次数:2209 来源:健康报

8月17日,本版刊发了《公立医院特需服务何去何从》的专题文章,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各地关于取消公立医院特需病房的论述并不少见,但为什么还是取消不了?

  5年前,上海医改针对公立特需病房制定了3个政策:花3年时间让特需病房逐步退出,把公立医院资源还给公众;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仍保留专家门诊;特需病房承载的高端医疗服务,将主要集中于浦东和闵行两大国际医学园区内。

  当时,有几个问题被医疗界提出:1.如果剥离了“特需”业务,国家如何补贴因此而减少的医院收入?2.如果把“特需”放入浦东、闵行,这样的新医院是否和原来的公立医院从经济上彻底分开?利润如何分成?医生收入如何提高?3.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如果剥离“特需”给新医院,原有的公立医院是否会人才流失?技术优势会不会丧失?

  事实证明5年后上海各大三甲医院的特需病房实质上仍然存在,当时提出的几个问题基本上也没解决。其实,几乎所有大医院都有所谓的特需病房。为什么特需病房在公立医院仍然普遍存在?

  高质量服务成为消费诉求点

  到目前为止,“特需”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服务标准也没有规范。复旦大学医学管理研究所曾把特需医疗定义为:高端服务+高端技术(或基本技术),但事实上,专家门诊就是特需医疗的核心,而这一块也是公立医院的核心业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庞大的中产阶级更需要一个舒心的就医环境和细致全面的诊断治疗。那么提高服务的质量,就成为“特需”真正的消费诉求点。

  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的收入

  从目前来看,特需病房剥离政策,并不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如果补偿不到位、投入保障机制不建立,医院还要多开检查或者想其他办法把收入拿回来,这样的话,有关医改政策如何能落到实处?如果医生的待遇差,怎样才能专心服务群众?

  目前,国内很多社会办医机构的主治医生由多点执业的公立医院医生兼职,特需病房的医生也不例外。在体制还未变的情况下试行多点执业,让名医资源得到了更充分利用,医生收入也因此而增加,显然特需比普通门诊更适合名医的多点执业。而对病人而言,可以不用排队就预约专家进行诊疗,得到认真细致的诊治和优质的相关服务。

  这些就是“特需”存在的刚性需求。

  “特需”理念需要更新

  笔者发现,对“特需”的理解,中国和国外不同。如在特需病房的设计理念上,国外强调的是无菌,为预防交叉感染,所有装修都参照标准严格设计、运行;国内设计时往往考虑的是VIP身份地位,装修的像酒店不像医院,反而给消毒清洁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句话,国外的医院就是医院,国内重外表而轻实质,把医院变得不像医院了。

  “特需”的存在和发展有3个关键问题:钱从哪来?用在哪里?是否物有所值?“特需”自推出至今,为何经久不衰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济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在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面对病人,不论有钱还是没钱,专家们依然用专业精神对待每一位病人。希望国家能鼓励这样一种精神,媒体能赞扬这样一种境界。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