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承担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学比其他任何一门科学都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医患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然而,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人们不禁发问,医患关系为何如此紧张?
12月27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患体验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患体验高峰论坛上,专家们针对这一难题提出建议。同时,首届中国“Wakley- Wu Lien Teh Prize(威克利-伍连德奖)”揭晓。
从“以病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自古以来,承担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学比其他任何一门科学都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
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表示,设立“威克利-伍连德奖”目的就是倡导回归医学本质,崇尚博爱情怀,提升医学人文温度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翟晓辉看来,医疗技术是科学,医疗服务是艺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医学,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完美的医疗服务。
翟晓辉指出,我国作为医疗大国和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医改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医患体验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要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就要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学教育不完善是医生缺乏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孙东东指出,我国医学教育至今仍未走出生物医学模式,在欧美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社科知识约占总课程的25%,而中国只占5%。医学应该体现出人文的一面,即对人的尊重、关怀与爱。医疗技术只是手段,人文关怀才是医学的目的所在。
孙东东指出,通常医生的做法符合流程,但态度语气让患者难以接受,引发医患矛盾。他强调,医学人文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医生应该从“以病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对待不同类型的患者,医生采用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孙东东将患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城市外来的务工人员,需要医生以情关怀;第二类是老年患者,他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担忧,需要医生以诚待人;第三类为专业性较强的职业群体,医生要以理服人。
他还建议,医院在日常工作时将不同类型的患者记录下来,进行沟通技巧分类,组织医务人员学习。
国家一级编剧徐萌创作过《医者仁心》和《青年医生》,这两部医疗剧曾引发行业内的热烈讨论,有鼓励声,也有批判声。她从中得到启发,分析了医患对立与人文缺失的深层原因,以及医务工作者在社会意识观念冲突中所面临的痛苦和迷失。
徐萌认为,医学人文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医学与人文的深度对话,医学不仅仅是诊疗行为,医学理应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融合的最好结合点,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一种精神渗透。只有当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充分结合,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只有当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医学、尊重医生,医患双方才能真正成为对抗疾病的共同体。
另外,医院不仅要注重患者满意度,也要关注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医院的管理者应该从关爱医务人员做起,才能让医务人员以饱满的激情为患者提供服务。管理者应该关注医务人员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使医务人员能有一个美好的工作环境。” 翟晓辉说。
人工智能助力医患体验管理
除了从医生自身出发,加强人文教育,改进医患沟通技巧。专委会从医院和科研的层面出发,利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管理医患体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医患体验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张俊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中介绍,专委会重点推进国家医患体验评价方法与管理应用行业标准、数据采集信息化与分析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全面推动了医患体验的传播。同时,搭建国际上第一个以持续改进和提升医院内部医患体验管理和监测为重点的“国家医患体验大数据智能云平台”。
“人工智能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医疗模式,医-患关系转变为医-患-人工智能关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秦银河表示,人工智能系统提升患者自由,医院要利用人工智能,改善就医体验,完善人性化服务系统。
更多详情请访问 医院文化建设 www.yyjg.net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