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绩效管理
卫健委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医院绩效管理勿掉三大误区
提交者:九鼎医管 发表时间:2020-7-24 点击次数:2053 来源:

医院绩效


  近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通知》一发,在业内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经济管理”再次受到高度重视。强调经济管理是不是不考虑公益性,促使趋利性?强调经济管理是不是淡化医疗质量安全?强调经济管理是不是等同于让医务人员过苦日子?这些问题已经引发广泛关注,下面就以上3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强调经济管理≠趋利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条明确,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第四十条规定,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坚持公益性质,所有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按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理设置并控制规模。第五条公民依法享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第四十五条明确,国家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院应当制定章程,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明确指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坚持分类指导,鼓励探索创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从法律制度体系上,国家确立了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不变,确保公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公益性”这个词可能是目前医改中最具有争议的术语了,由于”公益性“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通过解释”逐利性“来倒推其含义。由于目前财政补偿占中国公立医院的比重很低,大部分收入需要医院通过医疗创收解决,“以药补医”、“以材补医”、“以检查补医”、“过度医疗”等问题就出来了,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便把公立医院这些行为界定为“逐利性”,与之相对应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就成为医改的终极目标,“九不准”等一系列医改政策,都明确要求,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很长的一段时间,医院“谈收入和经济”犹如“谈癌色变”,都避而不谈,“免费医疗”、政府要“大包大揽”观念,引发人们思想混乱。
  
  公立医院体现的公益性,一切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公立医院是政府保证公民享受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权利的载体,是受托责任,主体地位是政府,保证公益性政府需要承担“办医责任、保障责任、预防责任、监督责任、管理责任、领带责任”,特别是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地惠及社会所有人群,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不至于因病致贫,而不是让医院自我谋生,政府善尽投资责任义不容辞。政府通过增加对公立医院设备、经费投入,取消药品加成、耗材加成、集中招标采购等措施,促使医院回归公益性。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必须加强经济管理,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运行效率的有机统一。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绩效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必须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第三方审计和信息公开机制,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公立医院作为预算单位,所有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要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逐步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三级公立医院应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统筹管理医院经济工作,其他有条件的医院结合实际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监督,推动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
  
  一句话,强调医院经济管理,旨在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经济效益,也很难体现公益性。只讲公益性,不讲经济性,是“无源之水”的空想。
  
  2、强调经济管理≠淡化医疗质量安全
  
  公立医院强调经济管理,是不是淡化医疗质量安全?这引发了管理专家和医疗业务专家观点的碰撞。
  
  在传统公立医院里,重视医疗业务管理,轻视经济管理的现象一直存在,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经济管理意识不强,观念更新较慢,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未能建立与新医改相适应的成本核算制度体系,对经济成本对象进行测算分析的结果不准确,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经济成本核算体系及方法。医院经济管理,依然停留在财务制度管理阶段,不能有效实现业财融合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
  
  强调经济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医疗质量的提升,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医疗质量提升的前提,需要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医务人才,需要购置医疗设备,通过挖掘自身潜力,通过新技术、新手段、适宜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用较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好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患者满意度口碑品牌效应,让患者真正得到满足感、获得感,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源,医院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增长,再投入支持业务的发展。
  
  强调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适应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医保DRG(按疾病诊断分组)支付制度改革对医院经济管理的挑战,用制度来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医疗质量安全,通过强化成本意识,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围绕办院方向、社会效益、医疗服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公立医院的竞争能力,保证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成为医改新时代的“主旋律”。
  
  一句话,强调医院经济管理,不是淡化医疗质量安全,而是强化医疗质量安全,为医院提供经济动能,从而为医疗质量提供更好的支持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3、强调经济管理≠让医务人员“过苦日子”
  
  《通知》提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理念,将日常业务管理与严控一般性支出、节约资源成本同部署、同落实、同监管、同评价,确保全员参与、全流程管控。这引发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大家都在担心,医院“过紧日子”,是不是意味着自己要“过苦日子”?可预测有四种结果:“过好日子”、“过苦日子”、“过不好不坏的日子”、“过下岗难熬的日子”。
  
  “过好日子”: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目的是通过医院“过紧日子”,加强经济管理,控制不合理开支,堵塞“跑冒滴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医务人员的待遇,让医务人员“过好日子”。
  
  “过苦日子”:如果医院经济管理混乱,医疗服务能力不强,药占比和耗占比较高,引发医保DRG支付结算率较低,地方政府财政也不很支持,造成医院现金流危机,想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也是“无米之炊”,我们应该相信“大河没水小河干”的道理,估计医务人员要“过苦日子”。
  
  “过不好不坏的日子”: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一般,过分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运行,疫情的影响和冲击,政府对医院财政支持增加幅度下降,对医院经济管理能力提出较大的挑战,医院日子很难“熬”,估计医务人员“过不好不坏的日子”。
  
  “过下岗难熬的日子”:这个问题可能不一定让人理解,公立医院编制身份优势,政府医院不可能让下岗。但事实会一直如此吗?随着公立医院去编制改革,卫生区域规划改革,特别是在疫情影响和冲击下,面临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的受限,政府对公立医院会趋向有“保”有“放”,“关停并转迁”资源整合必然进入新时代,“铁饭碗”的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返。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医院面对患者服务量下降,医院内生“减员增效”动力,医务人员将会面对“过下岗难熬的日子”。
  
  一句话,医务人员靠“以药补医”、“以材补医”、“以检查补医”时代一去不复返,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新时代已经到来。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绩效  http://www.yyjg.net

医院绩效

医院绩效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