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健委:深化医疗改革改善医疗服务交上亮眼“成绩单”
提交者:
发表时间:2022-9-1
点击次数:3108
来源:健康北京
8月31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服务改善”专题媒体沟通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处副处长王敬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实施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质量效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医改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医疗机构补偿运行机制平稳切换。2012年,在5家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以药品“零加成”为核心内容的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开辟了全国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的先河。2017年、2019年先后实施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规范7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调整完善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持续改善医疗服务。通过改革,医疗机构彻底告别了以药耗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更加注重提升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疗机构逐步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社区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上升明显,实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方向要求和加强公益性的阶段目标。
二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下大力气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天坛医院实现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完成,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开诊运行,高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友谊医院通州新院开诊运行,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项目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首都百姓更便捷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立11个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260个。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组建覆盖全市16区的62个综合医联体和32个紧密型医联体,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管理。全面落实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基层预留号源工作要求,107家医院与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并投放号源,持续优化基层预约转诊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专病特色科室建设及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签约服务质量与规模,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202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比十年前增长86%,基层诊疗人次占比不断提高。
三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等领域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医院党的建设,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分类补助制度。规范医院管理,推动医院制定章程,健全管理运行和质量安全等制度。开展研究型病房建设,首批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床位1704张,药企临床研究响应率达100%。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市属医院已全部设立总会计师岗位。加强医疗行业综合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引导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截至目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和实名制就诊,三级医院分时段预约挂号全部精确到30分钟以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展药品需求登记服务。
四是“三医”改革协同联动。健全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8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2020年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科学合理调整保障政策和提高保障水平。出台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障,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促进患者负担平稳,保障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强化基金预算管理,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改革,实施精神病定额付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落实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切实降低药品耗材费用。推进药品处方智能审核,合理用药水平稳步逐步提升,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五是健康优先的导向更加突出。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在全国率先组建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并实现全覆盖。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纳入文明城区(村镇)创建,市级卫生街道(乡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持续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医养结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乔正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连续开展了两个改善医疗服务3年行动计划,配合医药分开、医耗联动两项综合改革同步推进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聚焦“接诉即办”市民反映突出问题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连续两年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累计实施170余项改善医疗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推进预约服务,就医更精准
一是完善门诊预约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和实名制就诊,预约就诊率达到85%以上;推进分时段精准预约,全市三级医院全部提供分时段预约挂号精确到30分钟以内服务,大型检查(核磁、CT、超声)全部实现分时段预约。二是推进基层预约转诊。建立预约转诊号池,107家综合医联体医院日均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号源15万余个,引导居民基层就诊,就近就诊,促进分级诊疗。三是加强退号与爽约管理,26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退号候补机制,提升号源使用效率。
二、强化引导,就医更有序
一是改善候诊秩序。全市22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重点科室候诊区域应用电子叫号系统,优化二次分诊,改善候诊、就诊秩序。二是发布急诊地图。通过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向社会发布全市134家医院急诊科的拥挤等级,加强急诊就医引导服务。三是天坛医院、友谊医院、北大六院等20多家医院已实现院内地图自助导航,帮助患者节约就诊时间。
三、创新方式,就医更便捷
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利用“智慧”技术破解“就医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互联网医院40家,150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的总诊疗量为45.6万人次,为全国患者提供指尖上的优质医疗服务。11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查询和推送服务。二是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规范建设,胸痛中心入院救治时间降至71分钟,卒中中心入院救治时间降至40分钟。三是推广日间手术,61家三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年手术例数在11万人次以上,其中北京同仁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达到了54.7%,有效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的问题。四是推进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下沉。44家医院开展国家重点专科医联体基层服务点建设,共计120个专科、295个服务点。
四、加强人文关怀,沟通更顺畅
一是强化医务社工培育。全市共有89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促进医患和谐。二是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畅通对外咨询服务电话,合计配备专兼职接线人员1839名,加强接线人员培训,提高电话接通率和问题解决率。三是加强人文教育。27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医学人文培训,将服务窗口、保安工勤等人员纳入培训范围,提高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能力,做到态度和蔼、规范服务。四是加强膳食服务。27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临床营养服务制度,结合患者疾病特点,提供适合病情治疗需要的膳食服务。五是保障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就医。各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身体不便等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确保不因健康码问题延迟、延误就诊,并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就医指导。六是完善满意度评价制度。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动态调查患者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并作为院内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主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五、提升医疗质量,就医更放心
一是以重大疾病诊疗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群。全市建设11个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260余个,市级重点专科98个(含在建项目)。二是完善质控体系建设。建立了以40家市级质控中心为核心的市、区、医疗机构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稳步提高。三是深入推进检查结果互认工作,262家医疗机构43项临床检验结果上实现了互认。四是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市护士队伍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护士已达到14.1万人,较2011年末增加6.8万人,医护比由1:1.04提高到1:1.47,实际开放床护比由1:0.77提高到1:1.08。根据《柳叶刀》杂志发布的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评价,我市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入全球前10%。
改善服务无止境。下一步,我委将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全市的统一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进一步聚焦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安全,医患关系更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
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医院连续12年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医疗服务综合技术难度水平(CMI)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获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综合类)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导向,在落实医药分开、医耗联动、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医院发扬首创精神,在预约服务、优质护理、智慧医疗、急诊急救、合理用药、志愿服务等方面先试先行,作出诸多有益探索,全面促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一、围绕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的功能定位,全力守护人民健康
聚焦疑难重症,“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全院多学科会诊、大查房等一系列核心制度从建院伊始传承至今,保证了临床诊疗的高水平。2010年成立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从病房延伸至门诊,12年来相继开设了胰腺、垂体、侧颅底肿瘤、代谢性骨病、罕见病等34个专业组,诊治疑难患者近1.2万人。
聚焦治病需要,加强重点领域引领性科技攻关。建强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妇产疾病、皮肤与免疫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1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符合医学科技特点的全链条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特别是通过制度安排鼓励中青年施展拳脚。儿科青年科技工作者研发的国家二类新孤儿药,具有长效、可矫味、儿童适用的特点,解决了糖原累积症患者无药可用的困境;耳鼻喉科团队10余年来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主要技术手段,持续改良耳鼻咽喉术,形成整体技术方案和产业集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不彰显了协和人锐意创新、改善医疗、造福患者的行动和担当。
聚焦绩效考核,“病人需要什么,绩效就考核什么”。以“疾病难度、质量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为关键指标设计综合考核方案,疑难罕见病诊疗、高难度手术、患者安全等质量指标权重占到80%以上;设立医疗、教学和科研成果奖,表彰在疑难重症及罕见病患者救治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和团队,确保了医疗技术的高水平。
二、坚持改革与改善同步,为患者提供更有温度、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
复杂疑难疾病患者往往需辗转多个科室就诊。为帮助患者解决“转科就诊”这一难题,2020年4月,医院开发上线门诊转会诊系统,实现“点对点”“点对科”转会诊,每个科室还设置转诊岗。当前,已有47个科室、千名医师参与,累计发起接收转会诊申请7.9万余人次,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医院成立患者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分时段就诊、集中预约、诊间结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坚持把“问题”当作“课题”解,成立工作专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工作流程,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公布的2022年7月接诉即办“成绩单”中,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
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时刻,协和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医,凸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对于孕妇等特殊患者逐一打电话确认是否可以如期就诊,来院受影响的“一人一策”做好解决方案;对于封管控区的肿瘤患者,放疗科实行分时段、分区域闭环模式,保证患者治疗不中断;对于出行受到影响但需要复诊的患者,医院安排从线下转线上,通过互联网诊疗保证患者就医需求。
三、持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带动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均质化提升
医院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2021年3月,协和医院获批北京市首家互联网医院,目前已经有41个专科1300多名医生开通线上服务,实现了线上咨询、线上诊疗、药品配送到家。远程会诊合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的300余家医疗机构。医院持续深耕互联网医院制度建设,出版《互联网医院管理技术规范汇编》,已成为区域标准和行业规范。积极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探索智能分诊、病史采集、复诊预约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自主研发手机APP和院内自助服务机,推动“指尖就医”,体现协和特色、建立协和标准、切实让百姓受益。
医院不断做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强与东城的区域医联体,28个专科参与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多个专科建立覆盖全国的专科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开展远程医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助力提升基层诊疗的同质化水平。如协和牵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使三级防控体系建立并正常运行,创建首个国家级罕见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每周四中午有20多科以上的大专家在一起为一个罕见病患者和家庭会诊,进一步缩短诊断时间和诊疗费用。协作网成员单位均可线上参加,基层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不断提升。
依托专科质控中心,发挥行业引领示范效应。北京协和医院现有17个国家级和市级专科质控中心,通过搭建全国质控网络,提升了专科诊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动专科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专科质控中心从组织管理、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持续改进四个层面建立组织体系及工作机制,通过制定行业指南、标准,在各专业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百年协和,一切为民。协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期“健康中国”战略为抓手,以新阶段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奋力书写改善医疗服务的“协和答卷”!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
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终坚持用创新作为医院发展的推动力,向创新要生产力,作为临床神经科学的“国家队”和国家首批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北京天坛医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发改委)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构建全国神经疾病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打造研究型、创新型医院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天坛模式”,以提升医疗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相比十年前(2012年),医院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年均门急诊服务量从140.4万人次上升到225.6万人次,年均出院人次从3.5万人次上升到7.2万人次,年均手术量从近3万台上升到4.8万台;医院服务效率显著增强,十年间平均住院日缩短3.32天。通过国家疑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脑血管病方向)、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技术合作、医联体等多种模式,优化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全力推进河南、安徽、云南、吉林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改变指南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与“改变理论的高质量基础研究”,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形成科研反哺临床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医院牵头的“CHANCE”“CHANCE-2”等科研成果改写了脑血管病诊疗的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引领全球学科研究进入新时代;依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建设的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脑胶质瘤医学信息工程;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NBTRC),是国内首个科研型、公益性脑肿瘤全肿瘤谱临床诊疗大数据平台,规模位列全球第二,已成为开展国际合作和全国多中心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
医院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在多个领域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让性能领先、品质优异的“中国制造”造福更多的国内患者。例如,国际首创的非致残性脑血管病高危预警模型解决全世界50%的脑血管病诊断问题,每年可减少我国脑血管病复发74万例,节约医疗花费150亿元人民币(按患病率人群计算);逆向新药研发模式使药物研发周期压缩了七年;研发的PDE3A拮抗剂等四种脑血管病创新药物落地产业化;所研发的神经心脏治疗产品有四项获得国家药监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填补了神经心脏介入治疗产品空白;研发的脑血管病快速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审批,并取得欧盟相关认证;由医院团队牵头研发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引导下脑转移瘤激光消融术,以及解决神经外科手术肿瘤边界和功能边界不清技术瓶颈的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柔性可拉伸微阵列电极已经或正在走进临床,服务更多患者。同时,医院严格落实国家对科技评价的引导方向,在市属医院首先推出科研绩效综合评价机制,把课题、论文、成果以及科普等科技创新全要素指标梳理成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让更多的人才都能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创新活力。
以创新为核心,探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侧改革”。科室、病房设置和布局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化的模式,而是遵循“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例如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设置的“脑心共患疾病诊疗平台”,打通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心内科、心外科等从门诊到医技平台的11个科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必再像以前一样每个科单独挂号、检查,这些科室的医生共同为患者设计综合治疗方案,患者看病、检查的时间能够从两个月缩短到两周,真正实现“医生围着患者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集神经外科、疼痛科、药剂科为主体的疼痛MDT,成为全国首个“无痛神经外科病房”,突破颅脑手术后头痛的治疗瓶颈;针对低龄儿童的“无哭声手术室”、设置儿科发热门诊,缓解家长的焦虑。
以人为本,打造“有温度”的医院。“8585”谐音“帮我帮我”,是北京天坛医院24小时人工服务热线的号码。为了让患者感受到温度,这个热线全天24小时人工接听,无需转接语音,一站式解答问题。服务的“温度”是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之上更高的追求。小到从老院区延续而来的,在冬天候诊椅上铺上坐垫的“温暖行动”,大到为手术患者和ICU患者家属设置的提供休息、餐饮、阅读等多样化服务的“五星级”综合等候区,北京天坛医院始终把“有温度”的医院作为工作的目标。
医院党委提出“到2035年,坚持‘强专科、大综合’功能定位,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到2050年,坚持‘强专科、强专病、强综合’功能定位,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医院”的两阶段重要发展战略目标,医院启动第三次转型发展。医院将深刻理解、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北京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贡献力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天坛方案”“中国力量”,为中国临床医学和科研事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走进国际舞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或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管理 http://www.yyjg.net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处副处长王敬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实施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质量效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医改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医疗机构补偿运行机制平稳切换。2012年,在5家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以药品“零加成”为核心内容的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开辟了全国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的先河。2017年、2019年先后实施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规范7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调整完善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持续改善医疗服务。通过改革,医疗机构彻底告别了以药耗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更加注重提升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疗机构逐步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转变,社区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上升明显,实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方向要求和加强公益性的阶段目标。
二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下大力气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天坛医院实现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完成,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开诊运行,高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友谊医院通州新院开诊运行,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项目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首都百姓更便捷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立11个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260个。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组建覆盖全市16区的62个综合医联体和32个紧密型医联体,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管理。全面落实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基层预留号源工作要求,107家医院与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并投放号源,持续优化基层预约转诊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专病特色科室建设及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签约服务质量与规模,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202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比十年前增长86%,基层诊疗人次占比不断提高。
三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等领域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医院党的建设,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分类补助制度。规范医院管理,推动医院制定章程,健全管理运行和质量安全等制度。开展研究型病房建设,首批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床位1704张,药企临床研究响应率达100%。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市属医院已全部设立总会计师岗位。加强医疗行业综合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引导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截至目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和实名制就诊,三级医院分时段预约挂号全部精确到30分钟以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展药品需求登记服务。
四是“三医”改革协同联动。健全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8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2020年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科学合理调整保障政策和提高保障水平。出台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障,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促进患者负担平稳,保障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强化基金预算管理,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改革,实施精神病定额付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落实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切实降低药品耗材费用。推进药品处方智能审核,合理用药水平稳步逐步提升,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五是健康优先的导向更加突出。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在全国率先组建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并实现全覆盖。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纳入文明城区(村镇)创建,市级卫生街道(乡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持续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医养结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首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高效协同、重点突出、稳步推进的基本路径,总体来看,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坚定改革信心,强化责任担当,汇聚改革合力,统筹推进新时期深化医改各项工作,推动首都医药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乔正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连续开展了两个改善医疗服务3年行动计划,配合医药分开、医耗联动两项综合改革同步推进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聚焦“接诉即办”市民反映突出问题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连续两年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累计实施170余项改善医疗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推进预约服务,就医更精准
一是完善门诊预约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和实名制就诊,预约就诊率达到85%以上;推进分时段精准预约,全市三级医院全部提供分时段预约挂号精确到30分钟以内服务,大型检查(核磁、CT、超声)全部实现分时段预约。二是推进基层预约转诊。建立预约转诊号池,107家综合医联体医院日均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号源15万余个,引导居民基层就诊,就近就诊,促进分级诊疗。三是加强退号与爽约管理,26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退号候补机制,提升号源使用效率。
二、强化引导,就医更有序
一是改善候诊秩序。全市22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重点科室候诊区域应用电子叫号系统,优化二次分诊,改善候诊、就诊秩序。二是发布急诊地图。通过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向社会发布全市134家医院急诊科的拥挤等级,加强急诊就医引导服务。三是天坛医院、友谊医院、北大六院等20多家医院已实现院内地图自助导航,帮助患者节约就诊时间。
三、创新方式,就医更便捷
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利用“智慧”技术破解“就医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互联网医院40家,150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的总诊疗量为45.6万人次,为全国患者提供指尖上的优质医疗服务。11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查询和推送服务。二是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规范建设,胸痛中心入院救治时间降至71分钟,卒中中心入院救治时间降至40分钟。三是推广日间手术,61家三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年手术例数在11万人次以上,其中北京同仁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达到了54.7%,有效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的问题。四是推进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下沉。44家医院开展国家重点专科医联体基层服务点建设,共计120个专科、295个服务点。
四、加强人文关怀,沟通更顺畅
一是强化医务社工培育。全市共有89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促进医患和谐。二是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畅通对外咨询服务电话,合计配备专兼职接线人员1839名,加强接线人员培训,提高电话接通率和问题解决率。三是加强人文教育。27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医学人文培训,将服务窗口、保安工勤等人员纳入培训范围,提高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能力,做到态度和蔼、规范服务。四是加强膳食服务。27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临床营养服务制度,结合患者疾病特点,提供适合病情治疗需要的膳食服务。五是保障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就医。各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身体不便等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确保不因健康码问题延迟、延误就诊,并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就医指导。六是完善满意度评价制度。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动态调查患者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并作为院内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主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五、提升医疗质量,就医更放心
一是以重大疾病诊疗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群。全市建设11个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260余个,市级重点专科98个(含在建项目)。二是完善质控体系建设。建立了以40家市级质控中心为核心的市、区、医疗机构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稳步提高。三是深入推进检查结果互认工作,262家医疗机构43项临床检验结果上实现了互认。四是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市护士队伍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全市注册护士已达到14.1万人,较2011年末增加6.8万人,医护比由1:1.04提高到1:1.47,实际开放床护比由1:0.77提高到1:1.08。根据《柳叶刀》杂志发布的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评价,我市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入全球前10%。
改善服务无止境。下一步,我委将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全市的统一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进一步聚焦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安全,医患关系更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
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医院连续12年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医疗服务综合技术难度水平(CMI)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获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综合类)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导向,在落实医药分开、医耗联动、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医院发扬首创精神,在预约服务、优质护理、智慧医疗、急诊急救、合理用药、志愿服务等方面先试先行,作出诸多有益探索,全面促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一、围绕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的功能定位,全力守护人民健康
聚焦疑难重症,“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全院多学科会诊、大查房等一系列核心制度从建院伊始传承至今,保证了临床诊疗的高水平。2010年成立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从病房延伸至门诊,12年来相继开设了胰腺、垂体、侧颅底肿瘤、代谢性骨病、罕见病等34个专业组,诊治疑难患者近1.2万人。
聚焦治病需要,加强重点领域引领性科技攻关。建强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妇产疾病、皮肤与免疫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1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符合医学科技特点的全链条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特别是通过制度安排鼓励中青年施展拳脚。儿科青年科技工作者研发的国家二类新孤儿药,具有长效、可矫味、儿童适用的特点,解决了糖原累积症患者无药可用的困境;耳鼻喉科团队10余年来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主要技术手段,持续改良耳鼻咽喉术,形成整体技术方案和产业集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不彰显了协和人锐意创新、改善医疗、造福患者的行动和担当。
聚焦绩效考核,“病人需要什么,绩效就考核什么”。以“疾病难度、质量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为关键指标设计综合考核方案,疑难罕见病诊疗、高难度手术、患者安全等质量指标权重占到80%以上;设立医疗、教学和科研成果奖,表彰在疑难重症及罕见病患者救治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和团队,确保了医疗技术的高水平。
二、坚持改革与改善同步,为患者提供更有温度、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
复杂疑难疾病患者往往需辗转多个科室就诊。为帮助患者解决“转科就诊”这一难题,2020年4月,医院开发上线门诊转会诊系统,实现“点对点”“点对科”转会诊,每个科室还设置转诊岗。当前,已有47个科室、千名医师参与,累计发起接收转会诊申请7.9万余人次,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医院成立患者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分时段就诊、集中预约、诊间结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坚持把“问题”当作“课题”解,成立工作专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工作流程,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公布的2022年7月接诉即办“成绩单”中,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
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时刻,协和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医,凸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对于孕妇等特殊患者逐一打电话确认是否可以如期就诊,来院受影响的“一人一策”做好解决方案;对于封管控区的肿瘤患者,放疗科实行分时段、分区域闭环模式,保证患者治疗不中断;对于出行受到影响但需要复诊的患者,医院安排从线下转线上,通过互联网诊疗保证患者就医需求。
三、持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带动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均质化提升
医院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2021年3月,协和医院获批北京市首家互联网医院,目前已经有41个专科1300多名医生开通线上服务,实现了线上咨询、线上诊疗、药品配送到家。远程会诊合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的300余家医疗机构。医院持续深耕互联网医院制度建设,出版《互联网医院管理技术规范汇编》,已成为区域标准和行业规范。积极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探索智能分诊、病史采集、复诊预约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自主研发手机APP和院内自助服务机,推动“指尖就医”,体现协和特色、建立协和标准、切实让百姓受益。
医院不断做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强与东城的区域医联体,28个专科参与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多个专科建立覆盖全国的专科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开展远程医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助力提升基层诊疗的同质化水平。如协和牵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使三级防控体系建立并正常运行,创建首个国家级罕见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每周四中午有20多科以上的大专家在一起为一个罕见病患者和家庭会诊,进一步缩短诊断时间和诊疗费用。协作网成员单位均可线上参加,基层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不断提升。
依托专科质控中心,发挥行业引领示范效应。北京协和医院现有17个国家级和市级专科质控中心,通过搭建全国质控网络,提升了专科诊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动专科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专科质控中心从组织管理、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持续改进四个层面建立组织体系及工作机制,通过制定行业指南、标准,在各专业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百年协和,一切为民。协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期“健康中国”战略为抓手,以新阶段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奋力书写改善医疗服务的“协和答卷”!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贾旺
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终坚持用创新作为医院发展的推动力,向创新要生产力,作为临床神经科学的“国家队”和国家首批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北京天坛医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发改委)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构建全国神经疾病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打造研究型、创新型医院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天坛模式”,以提升医疗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相比十年前(2012年),医院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年均门急诊服务量从140.4万人次上升到225.6万人次,年均出院人次从3.5万人次上升到7.2万人次,年均手术量从近3万台上升到4.8万台;医院服务效率显著增强,十年间平均住院日缩短3.32天。通过国家疑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脑血管病方向)、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技术合作、医联体等多种模式,优化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全力推进河南、安徽、云南、吉林等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改变指南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与“改变理论的高质量基础研究”,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形成科研反哺临床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医院牵头的“CHANCE”“CHANCE-2”等科研成果改写了脑血管病诊疗的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引领全球学科研究进入新时代;依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建设的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脑胶质瘤医学信息工程;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NBTRC),是国内首个科研型、公益性脑肿瘤全肿瘤谱临床诊疗大数据平台,规模位列全球第二,已成为开展国际合作和全国多中心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
医院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在多个领域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让性能领先、品质优异的“中国制造”造福更多的国内患者。例如,国际首创的非致残性脑血管病高危预警模型解决全世界50%的脑血管病诊断问题,每年可减少我国脑血管病复发74万例,节约医疗花费150亿元人民币(按患病率人群计算);逆向新药研发模式使药物研发周期压缩了七年;研发的PDE3A拮抗剂等四种脑血管病创新药物落地产业化;所研发的神经心脏治疗产品有四项获得国家药监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填补了神经心脏介入治疗产品空白;研发的脑血管病快速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审批,并取得欧盟相关认证;由医院团队牵头研发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引导下脑转移瘤激光消融术,以及解决神经外科手术肿瘤边界和功能边界不清技术瓶颈的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柔性可拉伸微阵列电极已经或正在走进临床,服务更多患者。同时,医院严格落实国家对科技评价的引导方向,在市属医院首先推出科研绩效综合评价机制,把课题、论文、成果以及科普等科技创新全要素指标梳理成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让更多的人才都能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创新活力。
以创新为核心,探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侧改革”。科室、病房设置和布局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化的模式,而是遵循“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例如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设置的“脑心共患疾病诊疗平台”,打通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心内科、心外科等从门诊到医技平台的11个科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必再像以前一样每个科单独挂号、检查,这些科室的医生共同为患者设计综合治疗方案,患者看病、检查的时间能够从两个月缩短到两周,真正实现“医生围着患者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集神经外科、疼痛科、药剂科为主体的疼痛MDT,成为全国首个“无痛神经外科病房”,突破颅脑手术后头痛的治疗瓶颈;针对低龄儿童的“无哭声手术室”、设置儿科发热门诊,缓解家长的焦虑。
以人为本,打造“有温度”的医院。“8585”谐音“帮我帮我”,是北京天坛医院24小时人工服务热线的号码。为了让患者感受到温度,这个热线全天24小时人工接听,无需转接语音,一站式解答问题。服务的“温度”是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之上更高的追求。小到从老院区延续而来的,在冬天候诊椅上铺上坐垫的“温暖行动”,大到为手术患者和ICU患者家属设置的提供休息、餐饮、阅读等多样化服务的“五星级”综合等候区,北京天坛医院始终把“有温度”的医院作为工作的目标。
医院党委提出“到2035年,坚持‘强专科、大综合’功能定位,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到2050年,坚持‘强专科、强专病、强综合’功能定位,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医院”的两阶段重要发展战略目标,医院启动第三次转型发展。医院将深刻理解、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北京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贡献力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天坛方案”“中国力量”,为中国临床医学和科研事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走进国际舞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或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管理 http://www.yyjg.net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