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出炉
提交者:
发表时间:2022-12-26
点击次数:1592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继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后,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同步印发《关于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
经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全国共662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2021年度绩效考核。其中,中医医院53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73家,中医专科医院24家,民族医医院33家。与2020年相比,新增考核医院78家,因合并原因退出考核的医院共1家。
一、绩效考核工作组织情况
经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全国共662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2021年度绩效考核。其中,中医医院53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73家,中医专科医院24家,民族医医院33家。与2020年相比,新增考核医院78家,因合并原因退出考核的医院共1家。
(一)根据最新政策要求,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及多渠道收集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细化指标说明和佐证资料清单,更新指标解释、数据来源及相关工作要求,修订形成《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持续优化考核参照体系,并将绩效考核工作与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同步推进。
(二)加强专业培训指导,持续提升工作成效。组织多领域专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指标解读、填报指导、常见问题分析等培训。多渠道收集问题累计1612个,更新发布答疑手册7版。开通线上问题反馈功能,提升线上问题响应速度,优化填报任务配置功能,提升系统数据读写计算能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平台管理,提升系统使用的便捷性。
(三)推动完善制度规范,做好数据质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数据管理工作,明确数据问题类型与处理细则。运用集群分布式计算对超亿份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定向与随机相结合、人工与智能相结合的原则,持续优化数据质控方式。
二、国家监测分析情况
根据参加考核的662家中医医院数据,对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认真组织实施并强化结果运用,各中医医院更加重视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相关政策落实。通过连续4年的绩效考核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临床诊疗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稳步增强,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人民群众满意度保持稳定,医联体建设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发挥。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在发展方式、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方面均发生一定转变,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局属(管)医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在医疗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医疗效率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了“国家队”及高水平中医医院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发挥。一是中医药特色相关指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在门诊医疗服务方面,门诊中药处方比例为62.25%、门诊散装中药饮片和小包装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为25.09%、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为35.25%、门诊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为16.9%,较2020年均有明显提升,其中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较202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在住院医疗服务方面,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为69.91%,较2020年提升4.31个百分点;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83.33%,较2020年增加3.39个百分点;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为24.37%,较2020年上升2.16个百分点;住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比例为94.27%,较2020年上升0.88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其中山西、新疆、青海等省份在住院医疗服务方面中医特色较为明显。二是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更加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
(二)中医临床诊疗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一是中医医疗服务量持续增加。2021年,门诊和住院患者分别为3.42亿人次、1472.78万人次,分别较2020年增加36.40个百分点和22.91个百分点,服务量排名前三的省份是广东、四川和江苏。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为51.35%、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为33.94%、门诊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比和住院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比分别为6.78%和10.99%,较2020年均有明显提升,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通过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二是中医诊疗规范不断提高。2021年理法方药一致的出院患者比例为87.81%,与2020年相比提高1.51个百分点。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为98.06%,与2020年相比提高1.36个百分点,通过不断提高中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水平,提升中医医疗的规范性与安全性。三是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持续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为7.18%,较2020年提升1.66个百分点,对努力缩短患者住院和手术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做出有益探索。四是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落实。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为55.38%,较2020年增加8.85个百分点,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19.33分钟,较2020年减少0.7分钟(见图3)。北京、宁夏、广东、福建、山西等省份的患者预约诊疗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福建、山西等省份在预约比例较高的同时平均预约等待时间也相对较短。部分中医医院根据专科特点和专家出诊习惯,设置个性化、精细化的就诊等待时间间隔,提升预约等待的精准程度,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满足患者便捷就医需求。
(三)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是重点环节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2020年下降0.02个百分点,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与2020年基本持平。二是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与管理愈加规范。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为87.87%,较2020年提升2.58个百分点。建立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台账、制定预防性维护维修计划的中医医院比例有所增加,多数医院能够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巡查保养和检测校准,并定期开展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适宜性评价,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三是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提升。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对抗菌药物和辅助用药进行统一监测,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国家基本药物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通用名进行标记,引导临床医生优先选用。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3.17DDDs,较2020年下降0.11DDDs,持续优于40DDDs的国家要求。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为44.46%,较2020年增加0.49个百分点;门诊和住院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分别为43.54%和92.94%,较2020年增加0.67和0.3个百分点,基本药物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重点监控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依据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收入占比为0.9%,较2020年下降0.61个百分点;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为9.79%,较2020年增加0.24个百分点;点评中药处方占中药处方总数的比例为8.46%,较2020年下降0.22个百分点,稳定在合理水平,临床合理用药点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见图4)。
(四)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一是管理专业化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69.79%的中医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462家中医医院在2021年新设了总会计师,逐步发挥总会计师在中医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部分中医医院在部门协调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方面探索并总结相应经验。如,通过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积极推进预算全过程信息化闭环管理,推动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全额、全程、全员、全面等要求;建立临床科室和病案编码人员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持续提升病案首页数据质量;设置专科运营助理,在充分掌握中医医院整体发展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临床科室特点,协助临床开展运营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二是财务状况重现向好趋势。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收支结余(医疗盈余率)为0.22%,较2020年增加1.5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6.91%,基本保持稳定,亏损率由2020年的48.38%降至39.12%,总体趋向回归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适宜水平。三是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30.34%,较2020年提升0.8个百分点,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34.42%,较2020年下降4.98个百分点。门诊及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为33.76%和58.84%,医保基金回款率为91.52%,基本保持稳定。四是次均药品费用增幅进一步下降。按可比价格计算,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幅为-2.48%,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为1.94%,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增幅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增幅分别为-10.62%和-4.59%。其中,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相较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仍呈下降趋势,次均医药费用增幅趋于平稳。五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评价的比例达到98.04%,较2020年增加2.48个百分点;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全国平均级别达3.44级,较2020年增加0.21级,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更加重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智慧化建设(见图5)。从医院看,361家三级公立中医院达到4级及以上水平,16家三级公立中医院达到5级及以上水平,分别较2020年增加134和6家;从省份看,上海、浙江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平均级别在4级及以上,青海、陕西、宁夏、广西、湖南等省份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平均级别整体提升较快。六是节能降耗更见成效。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平均为90.21元,在业务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万元收入能耗支出仍与2020年基本持平,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促进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推动绿色转型。
(五)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一是人才培养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占比为0.81%,较2020年增加0.02个百分点,其中,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占比为87.51%,较2020年增加4.57个百分点,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人数为130392人,较2020年增加5.35个百分点,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占比为36.49%,较2020年增加6.15个百分点,临床带教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承担各级师承指导老师和参加各级师承教育人数为16283人,较2020年增加7.32个百分点,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扩大。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82.87%,较2020年增加6.53个百分点,通过率较高的省份是北京、浙江、上海。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基本稳定在92%的水平,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湖北的通过率位居全国前5位。二是人员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务人员比例为17.64%,较2020年增加0.61个百分点。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麻醉、儿科、重症、病理医师占比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麻醉医师和儿科医师占比幅度较大,分别较2020年增加0.12和0.07个百分点。紧缺医师数量增长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西、广东,紧缺医师占比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云南、重庆。医护比、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北京、上海、青海的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三是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费、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经费和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较2020年均有所增加,部分公立中医医院积极搭建多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促进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辅助诊疗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协同,开展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服务临床和疾病防控一线。
(六)人民群众满意度保持稳定。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与2020年基本持平,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相对较高的省份为浙江、山东、福建,与2020年基本一致。门诊患者数据显示,患者对护士沟通、医生沟通、医务人员回应三个维度的满意度较高;住院患者数据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回应、医务人员对亲友态度、医生沟通三个维度的满意度较高。
(七)医联体建设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向医联体内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下转的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人次数较2020年增加30.87个百分点,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分级诊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对口支援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医院人员占比为17.18%,较2020年增加1.43个百分点;医联体内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医院人员占比为33.38%,较2020年增加5.96个百分点;其他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单位人员占比45.97%,较2020年增加3.04个百分点。部分三级受援医院在对口支援医院的帮扶下,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缓解当地患者看病就医问题、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绩效考核发现主要问题
(一)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有所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在分布区域方面。从全国数据看,大部分中医医院在原有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优质医疗资源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省会城市,中西部地区和非省会城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弱。二是在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各区域、省份之间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差距有所缩小,但华东、中南地区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三是在服务支撑能力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也呈现出华东、中南地区的优势特点,其中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平均级别低于3级的省份为吉林、西藏、青海。
(二)部分中医特色指标仍有持续改进空间。一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普遍偏低,全国有12个省份未达3%,其中海南、北京、重庆等省份未达1%。中药制剂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中药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势,但现行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制剂的进一步推广。二是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是“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主要发展指标,2021年,全国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比例为57.24%,仍未达到60%,尤其四川、重庆、浙江、江苏等省份中医执业医师比例多年来一直位于相对较低水平。
(三)科学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是在诊疗水平方面。检验检查同质化仍需进一步提升。2021年,91.84%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国家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中位数为89.25%,合格率中位数为96.7%,其中江西、海南、甘肃、湖北、湖南等省份参加率偏低,西藏、湖南、内蒙古、海南、宁夏等省份合格率偏低。二是在服务能力方面。患者满意度仍需持续关注。门诊患者希望在就诊的过程中能够有干净整洁的就诊环境、便利的挂号条件、清晰明确的标识等;住院患者希望能够加强疼痛管理,重视饭菜质量,提升出入院手续办理的便捷程度等。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仍需进一步扩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较2020年下降5.95个百分点,其中吉林、西藏、黑龙江、北京、辽宁等省份使用比例较低,需要进一步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和使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减轻患者药费负担。三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科研经费为458975.01元,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总体仍呈现总体水平不高,且区域间、省份间差异较大。其中甘肃、山西、湖北、河北、江西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费较低,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
(四)医务人员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为39.38%,较2020年下降0.51个百分点。医务人员满意度较2020年略有下降。医务人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流程较为繁琐、薪酬待遇相对偏低。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满意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保障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任务仍然较重。
四、工作要求
(一)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扎实推进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选择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输出医院,在优质中医药资源短缺或患者转外就医多的省份依托当地医院,建设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组织实施中医优势专科行动,以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脑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带动特色发展。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对口支援工作成果,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发挥公立中医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推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将绩效考核工作与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落实属地化管理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解决当地医疗服务和中医医院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尤其是推动地市级和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健康发展。要引导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人才配备,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作为主要核心指标列入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强化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要结合各中医医院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落实功能定位,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疑难危重患者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运营风险,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三)凝聚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的政策合力。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完善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衔接和系统集成性,持续发挥 “三医联动”作用,为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良性有序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进一步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基于公益性的医疗服务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对口支援成效,在技术帮扶的同时带动管理帮扶,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持续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扎实有效组织推进本辖区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对辖区内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破解当地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引导辖区内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落实发展和改革的各项要求。各有关医院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持续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带动公立中医医院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或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管理 http://www.yyjg.net
经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全国共662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2021年度绩效考核。其中,中医医院53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73家,中医专科医院24家,民族医医院33家。与2020年相比,新增考核医院78家,因合并原因退出考核的医院共1家。
关于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
一、绩效考核工作组织情况
经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全国共662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2021年度绩效考核。其中,中医医院53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73家,中医专科医院24家,民族医医院33家。与2020年相比,新增考核医院78家,因合并原因退出考核的医院共1家。
(一)根据最新政策要求,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及多渠道收集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细化指标说明和佐证资料清单,更新指标解释、数据来源及相关工作要求,修订形成《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持续优化考核参照体系,并将绩效考核工作与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同步推进。
(二)加强专业培训指导,持续提升工作成效。组织多领域专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指标解读、填报指导、常见问题分析等培训。多渠道收集问题累计1612个,更新发布答疑手册7版。开通线上问题反馈功能,提升线上问题响应速度,优化填报任务配置功能,提升系统数据读写计算能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平台管理,提升系统使用的便捷性。
(三)推动完善制度规范,做好数据质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数据管理工作,明确数据问题类型与处理细则。运用集群分布式计算对超亿份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定向与随机相结合、人工与智能相结合的原则,持续优化数据质控方式。
二、国家监测分析情况
根据参加考核的662家中医医院数据,对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认真组织实施并强化结果运用,各中医医院更加重视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相关政策落实。通过连续4年的绩效考核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临床诊疗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稳步增强,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人民群众满意度保持稳定,医联体建设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发挥。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在发展方式、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方面均发生一定转变,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局属(管)医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在医疗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医疗效率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了“国家队”及高水平中医医院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发挥。一是中医药特色相关指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在门诊医疗服务方面,门诊中药处方比例为62.25%、门诊散装中药饮片和小包装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为25.09%、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为35.25%、门诊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为16.9%,较2020年均有明显提升,其中门诊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较202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在住院医疗服务方面,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为69.91%,较2020年提升4.31个百分点;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83.33%,较2020年增加3.39个百分点;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为24.37%,较2020年上升2.16个百分点;住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比例为94.27%,较2020年上升0.88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其中山西、新疆、青海等省份在住院医疗服务方面中医特色较为明显。二是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更加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
图1 2018-2021年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特色指标变化情况
图2 2018-2021年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住院特色指标变化情况
(二)中医临床诊疗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一是中医医疗服务量持续增加。2021年,门诊和住院患者分别为3.42亿人次、1472.78万人次,分别较2020年增加36.40个百分点和22.91个百分点,服务量排名前三的省份是广东、四川和江苏。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为51.35%、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为33.94%、门诊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比和住院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比分别为6.78%和10.99%,较2020年均有明显提升,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通过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二是中医诊疗规范不断提高。2021年理法方药一致的出院患者比例为87.81%,与2020年相比提高1.51个百分点。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为98.06%,与2020年相比提高1.36个百分点,通过不断提高中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水平,提升中医医疗的规范性与安全性。三是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持续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为7.18%,较2020年提升1.66个百分点,对努力缩短患者住院和手术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做出有益探索。四是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落实。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为55.38%,较2020年增加8.85个百分点,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19.33分钟,较2020年减少0.7分钟(见图3)。北京、宁夏、广东、福建、山西等省份的患者预约诊疗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福建、山西等省份在预约比例较高的同时平均预约等待时间也相对较短。部分中医医院根据专科特点和专家出诊习惯,设置个性化、精细化的就诊等待时间间隔,提升预约等待的精准程度,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满足患者便捷就医需求。
图3 2018-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预约诊疗开展情况
(三)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是重点环节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2020年下降0.02个百分点,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与2020年基本持平。二是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与管理愈加规范。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为87.87%,较2020年提升2.58个百分点。建立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台账、制定预防性维护维修计划的中医医院比例有所增加,多数医院能够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巡查保养和检测校准,并定期开展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适宜性评价,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三是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提升。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对抗菌药物和辅助用药进行统一监测,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国家基本药物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通用名进行标记,引导临床医生优先选用。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3.17DDDs,较2020年下降0.11DDDs,持续优于40DDDs的国家要求。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为44.46%,较2020年增加0.49个百分点;门诊和住院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分别为43.54%和92.94%,较2020年增加0.67和0.3个百分点,基本药物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重点监控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依据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收入占比为0.9%,较2020年下降0.61个百分点;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为9.79%,较2020年增加0.24个百分点;点评中药处方占中药处方总数的比例为8.46%,较2020年下降0.22个百分点,稳定在合理水平,临床合理用药点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见图4)。
图4 2018-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合理用药情况
(四)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一是管理专业化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69.79%的中医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462家中医医院在2021年新设了总会计师,逐步发挥总会计师在中医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部分中医医院在部门协调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方面探索并总结相应经验。如,通过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积极推进预算全过程信息化闭环管理,推动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全额、全程、全员、全面等要求;建立临床科室和病案编码人员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持续提升病案首页数据质量;设置专科运营助理,在充分掌握中医医院整体发展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临床科室特点,协助临床开展运营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二是财务状况重现向好趋势。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收支结余(医疗盈余率)为0.22%,较2020年增加1.5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6.91%,基本保持稳定,亏损率由2020年的48.38%降至39.12%,总体趋向回归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适宜水平。三是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30.34%,较2020年提升0.8个百分点,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34.42%,较2020年下降4.98个百分点。门诊及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为33.76%和58.84%,医保基金回款率为91.52%,基本保持稳定。四是次均药品费用增幅进一步下降。按可比价格计算,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幅为-2.48%,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为1.94%,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增幅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增幅分别为-10.62%和-4.59%。其中,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不含中药饮片)相较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仍呈下降趋势,次均医药费用增幅趋于平稳。五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评价的比例达到98.04%,较2020年增加2.48个百分点;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全国平均级别达3.44级,较2020年增加0.21级,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更加重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智慧化建设(见图5)。从医院看,361家三级公立中医院达到4级及以上水平,16家三级公立中医院达到5级及以上水平,分别较2020年增加134和6家;从省份看,上海、浙江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平均级别在4级及以上,青海、陕西、宁夏、广西、湖南等省份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平均级别整体提升较快。六是节能降耗更见成效。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平均为90.21元,在业务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万元收入能耗支出仍与2020年基本持平,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促进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推动绿色转型。
图5 2018-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情况
(五)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一是人才培养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占比为0.81%,较2020年增加0.02个百分点,其中,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占比为87.51%,较2020年增加4.57个百分点,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人数为130392人,较2020年增加5.35个百分点,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占比为36.49%,较2020年增加6.15个百分点,临床带教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承担各级师承指导老师和参加各级师承教育人数为16283人,较2020年增加7.32个百分点,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扩大。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82.87%,较2020年增加6.53个百分点,通过率较高的省份是北京、浙江、上海。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基本稳定在92%的水平,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湖北的通过率位居全国前5位。二是人员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务人员比例为17.64%,较2020年增加0.61个百分点。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麻醉、儿科、重症、病理医师占比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麻醉医师和儿科医师占比幅度较大,分别较2020年增加0.12和0.07个百分点。紧缺医师数量增长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西、广东,紧缺医师占比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云南、重庆。医护比、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北京、上海、青海的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三是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费、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经费和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较2020年均有所增加,部分公立中医医院积极搭建多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促进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辅助诊疗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协同,开展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服务临床和疾病防控一线。
(六)人民群众满意度保持稳定。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与2020年基本持平,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相对较高的省份为浙江、山东、福建,与2020年基本一致。门诊患者数据显示,患者对护士沟通、医生沟通、医务人员回应三个维度的满意度较高;住院患者数据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回应、医务人员对亲友态度、医生沟通三个维度的满意度较高。
(七)医联体建设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向医联体内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下转的门急诊和住院患者人次数较2020年增加30.87个百分点,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分级诊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对口支援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医院人员占比为17.18%,较2020年增加1.43个百分点;医联体内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医院人员占比为33.38%,较2020年增加5.96个百分点;其他医院进修人员并返回原单位人员占比45.97%,较2020年增加3.04个百分点。部分三级受援医院在对口支援医院的帮扶下,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缓解当地患者看病就医问题、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绩效考核发现主要问题
(一)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有所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在分布区域方面。从全国数据看,大部分中医医院在原有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优质医疗资源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省会城市,中西部地区和非省会城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弱。二是在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各区域、省份之间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差距有所缩小,但华东、中南地区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三是在服务支撑能力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也呈现出华东、中南地区的优势特点,其中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平均级别低于3级的省份为吉林、西藏、青海。
(二)部分中医特色指标仍有持续改进空间。一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普遍偏低,全国有12个省份未达3%,其中海南、北京、重庆等省份未达1%。中药制剂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中药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势,但现行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制剂的进一步推广。二是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是“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主要发展指标,2021年,全国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比例为57.24%,仍未达到60%,尤其四川、重庆、浙江、江苏等省份中医执业医师比例多年来一直位于相对较低水平。
(三)科学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是在诊疗水平方面。检验检查同质化仍需进一步提升。2021年,91.84%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加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国家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中位数为89.25%,合格率中位数为96.7%,其中江西、海南、甘肃、湖北、湖南等省份参加率偏低,西藏、湖南、内蒙古、海南、宁夏等省份合格率偏低。二是在服务能力方面。患者满意度仍需持续关注。门诊患者希望在就诊的过程中能够有干净整洁的就诊环境、便利的挂号条件、清晰明确的标识等;住院患者希望能够加强疼痛管理,重视饭菜质量,提升出入院手续办理的便捷程度等。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仍需进一步扩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较2020年下降5.95个百分点,其中吉林、西藏、黑龙江、北京、辽宁等省份使用比例较低,需要进一步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和使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减轻患者药费负担。三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科研经费为458975.01元,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总体仍呈现总体水平不高,且区域间、省份间差异较大。其中甘肃、山西、湖北、河北、江西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费较低,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
(四)医务人员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为39.38%,较2020年下降0.51个百分点。医务人员满意度较2020年略有下降。医务人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流程较为繁琐、薪酬待遇相对偏低。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满意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保障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任务仍然较重。
四、工作要求
(一)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扎实推进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选择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输出医院,在优质中医药资源短缺或患者转外就医多的省份依托当地医院,建设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组织实施中医优势专科行动,以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脑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带动特色发展。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对口支援工作成果,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发挥公立中医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推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将绩效考核工作与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落实属地化管理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解决当地医疗服务和中医医院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尤其是推动地市级和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健康发展。要引导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人才配备,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作为主要核心指标列入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强化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要结合各中医医院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落实功能定位,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疑难危重患者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运营风险,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三)凝聚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的政策合力。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完善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衔接和系统集成性,持续发挥 “三医联动”作用,为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良性有序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进一步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基于公益性的医疗服务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对口支援成效,在技术帮扶的同时带动管理帮扶,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持续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扎实有效组织推进本辖区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对辖区内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破解当地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引导辖区内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落实发展和改革的各项要求。各有关医院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持续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带动公立中医医院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或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管理 http://www.yyjg.net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