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行业资讯Industry information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2023年四川省深化医改“十大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出炉
提交者: 发表时间:2024-2-27 点击次数:1167 来源:健康四川官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各单位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省委和省政府改革决策部署,在深化医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创新,涌现出一批经实践检验、可复制推广的改革好经验好做法。经各地各单位推荐,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评选出“新津区数字赋能医共体让群众共享医改红利”等10个典型案例。
  
  2023年全省深化医改“十大典型案例”名单
  
  1.新津区:数字赋能医共体 让群众共享医改红利
  
  2.自贡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3.米易县: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着力筑牢共同富裕健康根基
  
  4.罗江区:蹚出“一个总额”付费改革新路子
  
  5.绵阳市:推进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微改革” 释放便民利民“大红利”
  
  6.乐山市: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成效明显
  
  7.江安县:打造县域医疗卫生“四聚四化”新模式
  
  8.雅安市:实施“车载流动医疗服务”改革 打通山区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9.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建实体化专病多学科协同诊疗体系
  

  10.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全流程服务新模式 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


医院绩效咨询

  
  新津区数字赋能医共体 让群众共享医改红利
  
  一、改革背景
  
  《“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中提到要“加强数字医共体建设”,要求“在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区,要建立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协同服务的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中心,提升医共体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为了解决医共体内信息互联共享困难、资源整合难度大、双向转诊不理想、基层医院能力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新津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良好基础,以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支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普惠可及的医疗健康服务。
  
  二、创新举措
  
  (一)明确数字化转型路径,夯实医共体数字支撑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激活数字化建设引擎。组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化发展基金池,推动医共体单位信息化建设一体协同。制定《智慧健康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构建“智慧健康121N”新格局(即1个区域卫生健康数据中心、2个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1朵区域卫生健康云、N个智慧健康应用场景),擘画区域卫生健康数字化发展蓝图。
  
  二是聚焦核心环节,打通数字化管理渠道。建立医疗卫生机构首席信息官(CIO)、首席客户官(CUO)、总会计师(CFO)制度,聚焦数据资源管理、患者体验管理、机构运营管理等核心环节,以数据信息支撑管理决策,以现实体验推动服务优化,以精细分析助力降本增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价值理念。
  
  三是聚焦多跨协同,释放数字化建设活力。依托“智慧新津”城市数智中台,汇聚多源海量健康数据,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打造“就医场景一卡通用”“一键电子复课证明”“津新照护一体连续服务平台”等跨层级、跨部门便民应用场景。
  
  (二)搭建数字化服务体系,增强医共体运行实效
  
  一是打造“整合式”智慧服务体系。搭建2个医共体管理信息平台,汇聚医共体内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业务协同等关键指标数据,以“驾驶舱”形式直观展示各层级内容,实时呈现医共体整体运行情况,助力医共体内人事、财务、业务统筹管理,提升医共体“资金池”“资产池”“人才池”使用效能。
  
  二是搭建“模块化”诊疗管理体系。利用牵头医院资源优势,构建影像、心电、5G彩超集中诊断、医疗质量控制、消毒供应、医学检验等6个资源共享中心和多学科会诊、处方点评、病历质控、远程视频教学、医共体中医智能系统5个业务协作系统模块,提升基层服务水平。2家牵头医院分别带领1个成员单位开展二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基层首诊格局。
  
  三是扩展“多维度”便捷服务体系。建成2家互联网医院,搭建微信公众号、医院官网、互联网医院等多维度服务网络,探索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移动支付等便民服务,优化再造就医流程。研发医共体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系统,打造分级诊疗场景。延伸门特服务到基层,推动门特认定环节“上线”,用“数据跑路”代替“患者跑路”。
  
  (三)推动数字化赋能升级,提升医共体健康供给
  
  一是赋能行政管理,厘清区域慢病“一本账”。在区中医医院和4家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住院及体检等环节部署数智慢病健康管理系统,建立可视化驾驶舱,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利用,绘制区域慢病人群分布图,掌握慢病发现、治疗、控制和并发症等管理情况,为医疗资源调配、学科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做到慢病管理心中有“数”。
  
  二是赋能医院医生,实施慢病管理“一网通”。数智慢病系统的GDS健康大脑在诊疗过程中自动提示病人信息,生成检查用药、饮食运动建议、随访规划、疾病风险提示和评估报告等,科学辅助临床决策。通过慢病“数智查房”,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红黄蓝灰四色分类,自动识别高压、高糖等危急值程度,主动提示医生上下转诊,实现对慢病患者“诊治管”全方位、分层级管理,做到慢病管理手中有“策”。
  
  三是赋能签约居民,获取慢病服务“一键达”。 在“健康新津”微信公众号开放患者 “慢病日记”,签约居民自主查看个人健康档案、慢病评估报告、检查检验结果、饮食运动处方等,也可通过平台线上咨询家庭医生,上传家庭血压、血糖等物联设备检测数据和区外就诊数据,主动掌握自我健康信息,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做到慢病患者行动有“方”。
  
  三、主要成效
  
  一是医疗业务重点指标不断向好。自医共体试点建设以来,双向转诊9700余人次,远程诊疗27.2万人次。202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入院人次较上一年分别增长9.06%、30.24%,均高于区级公立医院6.49%、18.15%的增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效果明显。
  
  二是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持续提升。202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960张,较上一年增长25.82%;床位使用率100.62%,较上一年增长13个百分点。基层医师日均负担门(急)诊量达11.31人次,较上一年增长2.91%;日均负担住院床日为2.36天,较上一年增长26.20%。
  
  三是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显著增强。202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推荐)标准,2家卫生院创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6.30%,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70.97%;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8.81%,居民健康获得感不断提高。
  
  自贡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自贡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群众基本实现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先后受到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但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还存在着分级诊疗体系不完善、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不强、公立医院治理机制不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自贡市以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系统开展优质资源扩容、分级诊疗体系完善、系统集成改革深化、现代医院管理提升四大工程,切实用“好医疗”助力“好城市”发展。
  
  二、创新举措
  
  (一)坚持党政统筹,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强化高标推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构建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组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作为市政府领导班子主题教育调研正面典型案例。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坚持适度超前,2019年以来,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投入年均增长18.6%,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8.3个百分点。三是强化考核问效。连续3年将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市委改革重点任务和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对126项医院运行指标开展月监测、季调度、年考核。
  
  (二)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治理体系。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全市公立医院全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三级公立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全部由业务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二是推动业财融合。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设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启动专科运营助理招募培训,推进业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深度融合。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由2021年的38.69%降至35.24%,80.33%的公立医院实现收支平衡。三是强化综合监管。运用医改监测数据开展DRG绩效评估、处方点评、执业行为监督、医改绩效评价等工作。建立完善成本控制制度和第三方审计制度,督促指导公立医院精细化、规范化运营管理。
  
  (三)坚持系统协同,不断完善“三医”协同治理机制。一是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近年累计调价853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9.35%,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费用(不含药品)104.7元,指标水平居全国示范城市第一。二是落实集采结余资金使用规定。集采落地14批次448种药品、13类高值医用耗材,向医疗机构拨付结余留用资金1760.52万元。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广DRG、按床日、按人头等多元支付方式,其中按DRG付费的住院参保人员数占比达98.72%。四是改革编制管理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引育博士21名、省级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试点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编制“周转池”,初步实现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编制跨层级统筹使用。
  
  (四)坚持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专科能力提升。实施提优扩能计划,获批国、省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省中医优势(培优)专科2个,省妇幼特色专科4个,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市、县临床重点专科69个,县级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部建齐,两县人民医院建成三甲医院。二是推动基层能力提升。坚持资源共享整合,推动6个紧密型医联体“十大管理中心”设置。牵头医院帮扶基层成员单位建成眼耳鼻喉、微创普外、中医肛肠等一批特色科室,开展血液透析、无痛胃肠镜等新技术新项目194项。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社区医院20个。三是推动科研能力提升。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设立医学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和省级研究中心建设实现“零突破”。
  
  (五)坚持智慧赋能,不断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一是远程医疗看病“零距离”。建成4个远程协作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累计服务139.7万人次,“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基本形成。在基层试点开展人工智能AI辅助,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常见病诊断和用药水平。二是云端服务就医“少跑腿”。全市建成智慧医院9家,提供便捷就医“一卡通”、健康档案“一档查”、就医缴费“一码付”等数字医疗服务场景,市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达92%。三是网上医院“触可及”。全市建成互联网医院8家,可提供中西医、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等多类型专科专病服务,2023年线上服务量超过800万人次。针对老龄群体需求,建成川南渝西智慧医养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档11.7万余人,采集数据876万余条。
  
  三、主要成效
  
  一是看病负担明显降低。全市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同比增幅0.96%、费用水平全省最低,住院次均费用同比降低4.25%。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由2022年10.65天降至10.48天。
  
  二是就医难度切实降低。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7.2%,全市市域内就诊率95.8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排名全省第二。
  
  三是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省考连续两年全省第一,8个专科服务能力排名省内前十。市一医院获批全省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四是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9.35%,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费用(不含药品)104.7元,指标水平居全国示范城市第一。
  
  五是医保基金运行平稳。职工医保基金静态可支付月数由2016年的2.03个月增加到12.63个月,有效化解基金支付风险。
  
  米易县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着力筑牢共同富裕健康根基
  
  一、改革背景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县域医疗资源联动共享不足,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和分级诊疗制度实施。2023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四川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攀枝花市米易县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为契机,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通过组建县医疗集团(医共体),推进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等统一管理,创新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创新举措
  
  (一)深化三项改革,充分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运行体制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实行医共体党委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成立医共体理事会和财务、人事、后勤等多个服务中心,实行财务统一管理、机构独立核算、按权限分级审批,推行用药目录统一和检验结果互认,实现规范高效管理。二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医共体成员单位领导班子由医共体党委任命,医共体员额按医院实际运行床位数进行核定,纳入财政预算给予补助。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方案并组织实施考核,同时充分赋予成员单位二次分配自主权,有效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效能。成立医疗保障事务中心,统筹管理医共体的医保工作。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医保门诊统筹和二类门诊特殊疾病资金打包给医共体,由医共体进行统筹考核管理和使用,实行“总额核定、绩效考核、结余留用”,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能。
  
  (二)实施三个共建,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一是实施队伍共建,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出台卫生人才引进专项政策,设立人才培养补助基金(600万元/年),优化基层医疗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由医共体统筹使用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的原则,促进医共体内人员合理轮岗、有序双向流动。二是开展学科共建,提升县域救治能力。与省妇幼保健院、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等省、市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和定点帮扶机制,开展学科共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三是推进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同质化水平。建立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病理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六大中心,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药械招采、质量控制、用药目录“五统一”,促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
  
  (三)强化三项保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问题解决到位。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改革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二是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发展支撑到位。改革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6亿元,用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等。设立医共体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医共体各医疗机构管理、派驻基层人员补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等。三是强化信息化保障,确保互联互通到位。县财政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县乡村三级统一、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化平台。搭建上联省、市大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的远程诊疗平台和“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信息共享。
  
  三、主要成效
  
  一是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米易县成功创建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米易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被认定为“成渝双城急救圈-复苏联盟”成员单位及四川省“国家标准化癌症筛查推广与管理中心”AAA级试点单位;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周期性复审;撒莲镇卫生院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二是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拓展。米易县人民医院针灸科创建为四川省县级重点中医专科,麻醉科、儿科、心血管内科等5个科室创建为攀枝花市级重点专科。撒莲镇卫生院呼吸内科、攀莲镇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顺利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特色科室市级评估。
  
  三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202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米易县排名全市第一,全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4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9.39%,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6.26%,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4.14%。
  
  四是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2023年,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门急诊占比、牵头医院下转患者数量占比、牵头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患者管理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收入与牵头医院人均收入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分别较2019年增长7.7%、3%、1.9%、17%、6.5%、0.2%、1.4%,县域门诊次均费用较2019年下降92元,实现“七升一降”。2022年,群众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分别达到95%、96%。县域有效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
  
  罗江区蹚出“一个总额”付费改革新路子
  
  一、改革背景
  
  罗江区地处成德绵经济带重要位置,辖7个镇、93个村(社区),总人口约25万。区域基金筹集规模较小,总额偏低,抗风险能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一直是罗江区医保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2018年至2021年,罗江区在医共体实行“总额控制、结转下年、超支分担”管理,因未能实现“结余归己”,医共体成员单位改革积极性不高,基金收不抵支仍连年出现。此外,县域外就医快速增长,因受报销政策影响,参保人员个人负担较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如何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区外就医有序回流,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目标,成为医共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省、市医保、卫健部门的支持推动下,2022年4月,罗江区启动医共体“一个总额、结余归己、超支不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二、创新举措
  
  (一)突破管理层级,建立改革新机制。改革前,医保支付主要在医保部门和医药机构之间进行,卫生健康部门配合开展监管等相关工作。启动“一个总额”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罗江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医保、卫生健康、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医保、卫生健康部门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突破制度要素,建立支付新规则。2022年以来,罗江区医保、卫生健康部门打出制度“组合拳”,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一个总额”管理,实施相关考核办法,制定重点监控指标考核评价细则,开展医保基金联合监管,不断推进并规范“一个总额”改革工作;2023年,推动由区政府出台《罗江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一个总额”结余留用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医保结余留用资金管理,推动医保支付改革成果转化,正向激励支持医共体建设发展。
  
  (三)突破总额范围,建立控制新指标。改革后,罗江区首次实现了基本医保险种全覆盖,并将区外就医、门特费用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总额管理。2022年,实行区域医疗费用总额控制,以德阳市医保局下达的年度控制总额为基础,扣除民营医院和据实结算等相关费用后,以“一个总额”方式下达至医共体。总额中包含住院费、普通门诊费、乙丙类门特费用、异地就医费用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等,由医共体进行二次分配,实行DIP付费下的区域总额“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管理。“一个总额”彻底改变了原来按医疗机构分别下达多个总额指标的管理模式。
  
  (四)突破协议签订,建立服务新权责。2022年起,区医保局与医院集团管服中心签订协议,将服务协议签订、医保费用结算和医保考核的对象,由各定点医院统一改为集团管服中心,形成“一个协议”管理体系,增强了集团管服中心的管理职责,形成了医保管理合力。
  
  (五)突破组织架构,建立统一管理的共同体。医院集团不再是成员单位自行管理、学科加盟的松散共同体。集团内实现了药品耗材供货商、用药目录、采购配送和价格的统一管理;实现了人员、财务、结算和监管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医共体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形成了集团内管理、责任、服务和利益共同体。
  
  三、主要成效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在“一个总额”支付机制下,医共体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分级诊疗。2022年,区域内就诊率达90.52%,其中居民97.43%,高于90%的改革目标。区域内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71.17%,同比上年增长5.08%;基层住院人次占比56.48%,同比上年增长5.32%。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家庭医生签约人数持续增长,2022年,参保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较2021年增加4.26%,签约率40.08%,签约居民续约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是切实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一个总额”支付机制促进了医疗服务行为规范,2022年,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县域内发生住院费用15912.08万元,扣除基本、补充、大病和医疗救助报销费用后,个人实际自负4812.23万元,自费率为30.24%。医院集团发生住院费用15056.01万元,扣除基本统筹、补充、大病和医疗救助报销费用后,个人实际自负4522.52万元,自费率为30.03%,符合个人自负30%左右的改革控制指标。
  
  三是实现基金结余留用。2022年,罗江区实际支付医保基金2.88亿元,按照区医保下达给医院集团总额,实现医保基金结余1903万元,医共体实现医保基金结余留用。
  
  绵阳市推进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微改革” 释放便民利民“大红利”
  
  一、改革背景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2022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委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下,对标有全国或本机构所在地区互认标识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互认。我省先后出台《四川省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实施意见》《四川省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作出系统部署。2022年6月绵阳市先行在全市20家医院开展检查检验互认改革试点,通过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针对“不敢认、不愿认、不能认”的问题,先后出台实施方案及医保激励、影像互认平台建设等配套措施,清单制项目化推动改革任务落实,于2023年实现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域全覆盖。
  
  二、创新举措
  
  (一)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解决“不敢认”的问题。制定《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质控指标》,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质量控制。定期对参与互认的医疗机构进行质量抽查,涵盖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检验质量、盲样比对、图像甲片率及报告诊断准确率等。对未达到互认质控标准的医疗机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和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同质化水平。
  
  (二)建立互认利益补偿机制,解决“不愿认”的问题。出台医检互认医保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医保基金预算总额等方面予以激励,解决医疗机构因结果互认收入降低的“后顾之忧”。出台医检互认医务人员专项工作奖励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将结果互认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单位的年度绩效指标考核,并作为医务人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条件。
  
  (三)开发统一互认系统,解决“不能认”的问题。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新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模块,由各级医疗机构上传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等数据,按照项目参考时限实时更新结果,供医生查阅并反馈互认情况。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城市智脑”影像云平台,向医疗机构提供影像互认数据存储、共享等服务,上线的肺炎、骨折、肺结核等6大类高频多发疾病AI智能辅助看片功能,推动相应疾病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四)开展互认业务培训,解决“不会认”的问题。常态化开展检查检验业务培训和现场推进会,通过现场参观、集中反馈形式,学习先进经验,开展工作培训,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三台县等地还创新探索“检验中心+区域检验运营公司+乡镇卫生院”模式,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和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同质化水平。
  
  三、主要成效
  
  一是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全市各医疗机构线上线下累计互认检查检验结果超21万人次,直接节省医疗费约3000万元。
  
  二是医疗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医疗机构分级分类对符合互认条件的检查检验项目进行互认,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患者人均排队等候时间缩短2小时以上。
  
  三是智慧化管理进一步提质。打造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城市智脑”影像云平台,接入全市6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基层医疗机构,累计上传报告4000余万份,实现检查检验报告互通共享、智能推送、快速调阅。完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医患人员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1.45万次。
  
  四是同质化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实行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全市组织开展检查检验人员业务培训5000余人次,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基层乡镇卫生院检查检验抽查合格率提升10%以上。
  
  五是区域协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举办涪江流域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会,与涪江流域的川渝10个城市共同签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合作协议书》,推动11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惠及流域5000余万人口。
  
  乐山市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成效明显
  
  一、改革背景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重大深改任务。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试点方案》明确要在建立健全“总量调控、价格分类形成、价格动态调整、价格项目管理、价格监测考核”五大机制上进行探索。同年11月,乐山市被确定为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5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和省医保局直接指导下,围绕医疗服务价格“何时调、怎么调、调什么”开展试点工作。
  
  二、创新举措
  
  (一)夯实“四项基础”,迈好改革试点“第一步”。一是建立国省市联动机制。省医保局主要负责同志全程进行指导,并下派干部挂职乐山市医保局副局长共同推进;将试点列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推进的重点改革任务,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选派业务骨干上挂国家局锻炼、确保上下衔接顺畅。二是扎实做好基线调查。统计全市近5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服务量、社会经济指标等数据,作为设置相关指标的重要参照。三是科学设置对照城市。选取5个邻近城市并收集其基线数据,作为指标调整和成效评估的全程对照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智库支撑。依托全国30余位医疗服务价格、医保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建立智囊团队,分阶段参与改革试点。
  
  (二)建立“五大机制”,开拓深化改革“新路子”。精心制定《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等,落地落细国家试点方案。一是改革项目管理机制。开辟市级医院向省局直报新增项目“绿色通道”,在全省率先对试行期新增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二是建立总量调控机制。完善价格调整总量指标体系和确定规则,鼓励医院采取下调偏高价格等方式扩大调价总量。三是建立项目分类管理机制。按照应用场景、临床使用频率等因素,将项目划分为通用型和复杂型进行管理。四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分别设置通用型、复杂型项目调价启动评估指标及阈值,优先调整重点学科、技术难度大的项目。五是建立监测评估机制。跟踪分析调价对医、保、患三方影响,供考核评估、指标优化和下轮调价参考。
  
  (三)抓实“八个环节”,打造调价流程“样板间”。一是启动调价评估。分类对通用型项目和复杂型项目进行调价启动评估。经评估,通用型项目调价未触发,复杂型项目可开展价格调整。二是测算调价总量。以历史基数和增长系数计算自然增长总量1236.78万元,医疗机构主动调减总量176.66万元,合计可用首轮调价总量1413.44万元。三是引导医疗机构充分参与。多次征求15家三级医疗机构和21家二级医疗机构对改革试点具体操作的意见,采纳合理建议。四是组织模拟报价。组织15家医疗机构参与模拟报价,专家团队全程参与并现场指导,解决医疗机构关注的重点问题。五是制定调价方案。全市23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参与正式报价,拟调增项目4511项,拟调减项目176项,院均申报195项医疗服务项目,并按照调价机制形成首轮调价方案。六是做好风险评估。对调价方案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七是协同医保支付。分别就182项调价的自费项目与全省其他市(州)的支付政策进行比对,将其中的109个项目调整为医保乙类支付。确保不明显增加患者负担,基金风险可控可承受。八是坚持全程监测。建立贯通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评估机制,体系化推进试点工作,实现工作程序闭环、机制联动传导,推动价格改革与医院发展同频互动。
  
  (四)突出“四个创新”,探索推进改革“好办法”。一是平均报价标准化。以二甲医院价格为基准,根据医院等级不同按一定标准浮动和标准化处理,打造报价“基准线”。二是触发指标精细化。在国家试点操作手册基础上,采用“两步百分制”赋权法确定复杂型项目触发机制47个指标的分值,将改革目标内化于机制之中。三是创新经济分赋分方案。在遴选复杂型调价项目时,引入“经济分分组”概念,按照调价项目对总费用影响的大小分组进行赋分,让对费用影响较小的项目拥有更大的调价机会。四是优化政策性加分条件。为实现价格宏观调控目标,从缓解历史价格矛盾、支持重点发展学科、加强调价结果运用、强化医院管理等考虑,统筹设置复杂型项目政策性加分条件,通过“经济分+政策分”方式筛选调价项目。
  
  三、主要成效
  
  一是“乐山模式”得到验证。共调整项目754项,其中调增738项、金额约1420万,调减16项、金额约180万,圆满完成首轮调价任务,实现了建立机制到落地实施的衔接,证明了国家试点方案及操作手册设计的指标体系及参考阈值可在全国中等城市落地适用,验证了“乐山模式”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是价格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医疗机构“竞争报价”等形式,将一大批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复杂型项目纳入调价范围,相关项目价格平均涨幅达到31%,全市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较调价前上升1.8个百分点,检查化验收入占比较调价前下降2个百分点,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结构得到优化。
  
  三是调价机制得到完善。通过政府制定规则,医疗机构主动参与形成价格,监测评估修正的完整闭环,凝聚多方智慧,在实践中助推改革试点机制不断完善。
  
  四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首轮调价92.3%的调增项目均纳入医保报销,患者次均费用较调价前下降4.7%。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未明显增加患者负担。
  
  江安县打造县域医疗卫生“四聚四化”新模式
  
  一、改革背景
  
  宜宾市江安县地处宜宾、泸州、自贡三市之交,县级医院综合实力不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薄弱,县外就医率较高。2019年,江安县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分别牵头组建医疗健康集团医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资源配置重复、使用效率不高、集成效果不够好等问题。2022年,江安县聚焦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创新紧密型县域医共管理运行机制,集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了卫生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均衡性。
  
  二、创新举措
  
  (一)聚焦覆盖城乡,构建医疗一体化服务新格局
  
  着力构建县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重组县域医共体架构。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2022年成立江安县总医院,对全县公立医院实施一体化运行管理。二是发挥县级医院引领作用。县级医院分别与8家省、市三甲医院建立多学科专科联盟和医联体24个,聘请16名专家担任学科主任和特聘专家,带动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建设一批重点专科,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解决”。三是提升镇村机构服务能力。新建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改扩建11个镇卫生院,按照“一院一特色”打造基层特色专科,开展全专结合、医防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偏远人口聚集区建立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点4个。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打造45个村中医阁,实现“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
  
  (二)聚焦分级诊疗,探索资源常态化下沉新机制
  
  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分级诊疗落实。一是推动人才下沉,把好能力“质量关”。县级医院开设专家工作室、巡回医疗、三类帮扶等方式提升基层综合能力。2023年,下派镇卫生院挂职副院长4名,业务骨干驻点76名,开展手术示教54台,会诊88例,教学查房168次。二是推动服务下沉,把好服务“效率关”。医共体内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调阅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建立心电、影像、检验等6大资源共享中心,服务镇卫生院1.3万余人次,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检验检测结果互认。三是推动病种下沉,把好救治“分流关”。推动“心电一张网”“肿瘤防治一张网”和基层胸痛单元建设,完善县域急诊急救防治网络。明确县镇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和用药目录,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就医。2023年,县级机构下转基层患者10947人,下转占比20.37%。
  
  (三)聚焦资源整合,创新院际差异化发展新路径
  
  推动创新融合发展。一是整合行政职能,实现统筹管理。总医院内设“一办七中心”,对成员单位人事、财务、后勤等“八统一”管理,构建医共体内一体化、扁平化垂直管理新格局。二是融合县级资源,实现错位发展。根据县级医院特色,整合了24个业务科室,构建“一科多区”管理模式,在人员管理、业务排班、绩效分配上实行“三统一”管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三是建立质控体系,实现同质管理。建立质控小组31个,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技术指导等工作,促进县域医疗同质化管理。
  
  (四)聚焦核心要素,建立资源集约化管理新模式
  
  紧盯医共体建设核心目标,实施人、财、物统一管理。一是统一人员管理,破解“人才荒”。实行“基本编制+员额”制度,全县核定医疗机构编制980个、员额1293个,由总医院统筹管理使用。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同岗同酬、合同管理”的动态机制,推进“县聘镇用”和“岗编适度分离”等人事制度改革,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6人,招聘卫生技术人员384人,为镇卫生院招聘230人。二是统一财务管理,打破“大锅饭”。设立总医院账户,对医共体成员单位收支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建立预决算、内审制度。优化薪酬分配制度,实行领导班子考核年薪制、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专业技术人员优绩优酬制、行政后勤人员基础绩效+专项奖励制,建立下沉人员待遇保障机制,激发干部职工干事活力。三是统一物资管理,推动“降成本”。建立总医院药械统一采购账户和目录,对药械、设施设备、后勤物资、工程项目等实施集中统一采购和管理;实施药品耗材二次议价、统一配送、统一支付货款,有效降低药品耗材费用15%以上。
  
  三、主要成效
  
  一是人民群众得实惠。县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县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就医更便捷;大型检查和药品耗材费用降低,就医负担减轻;医院环境改善,就医体验提升。2023年,基层出院患者人次同比增长29.4%,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6%,患者满意率达93%。
  
  二是医务人员受鼓舞。基本形成“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目标,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改善,进修培训渠道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县级和乡镇医务人员人均收入分别比改革前增长5.7%和25.89%,医务人员满意率达94%。
  
  三是卫生健康事业得发展。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骨干、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落地见效。
  
  雅安市实施“车载流动医疗服务”改革 打通山区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一、改革背景
  
  2020年以来,雅安市针对“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过渡地带,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留守群众多为中老年和儿童,看病难、报账难情况长期存在”等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服务模式,全面开展车载流动医疗服务,立足强化组织保障、目标考核、科学布局,保障流动医疗服务顺利实施,推动群众看病就医、医保报销等“一站式”集成服务,打通山区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有效缓解山区群众看病远、就医难问题,获得广泛好评,边远山区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创新举措
  
  (一)立足“三个强化”,保障流动医疗服务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县(区)政府、市级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的“雅安市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雅安市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细化任务举措,明确卫生健康、医保、财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 2300多万元,配置并改装医疗流动服务车 69 辆(其中负压车16 辆)。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市政府把车载流动医疗服务列为重大民生项目,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年终目标考核,压紧县(区)政府落实责任。并建立月通报工作机制,每月定期通报各县(区)工作进度,对未完成序时工作进度的县(区)扣减绩效得分。由市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县(区)项目单位实地查看、座谈了解,通过与县(区)党委、政府沟通交流,确保思路一致、方向一致,有效促进项目推进。三是强化科学布局。在充分考虑边远山区群众就医需求的前提下,将“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中心镇建设相结合,根据人口数量、服务辐射半径、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按照科学合理、便民利民布局原则,全市共规划30个片区,平均每个片区流动医疗服务车达2.3 辆,实现了每个中高山乡镇、中心镇、特色镇,以及每个片区均有流动医疗服务车。同步建立完善县级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机制,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进驻乡镇卫生院,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格局,扩大辐射效应。
  
  (二)突出“四个整合”,车轮上的医院开到群众家门口
  
  一是整合医疗设施,让医疗机构“跑起来”。整合县(区)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救护车,改装作为“车载流动医院”服务专用车,配置心电图机、便携式B超机、氧气瓶等基础医疗设备,构建一体式车载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车轮转到哪里,医疗卫生服务就流动到哪里”。二是整合卫生人才,让医务人员“动起来”。整合县(区)医疗机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组建由1名诊疗医生、1名药剂师、1名医保报账员、1名驾驶员组成的“迷你”医疗组,现场开展诊疗。对小病患者现场诊疗抓药,对诊断出的大病重病患者,由诊疗医生联系对接,及时向县级或市级医院送诊就医。三是整合服务系统,让医疗报销“快起来”。利用无线网络设备,把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卫健中联诊疗系统、医保银海报账系统三大医疗系统接轨并联,实现挂号收费、就医、检查、取药、医保报销等一站运行,实现家门口看病抓药、费用报销。四是整合服务项目,让卫生服务“活起来”。各县(区)依托流动医疗服务车整合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宣传、贫困人口健康服务、医保报账等项目,以“车载流动医院”为服务平台,主动进村入户,为辖区群众提供多位一体服务。结合“健康促进行动”和“世界家庭医生日”等活动,积极推动健康教育进村入户。针对基层群众的不同健康需求,流动医疗服务团队在提供诊疗和上门访视服务时,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咨询,努力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知识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县(区)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疫情防控“末梢神经”作用,充分利用流动医疗服务车,入村、入户开展疫情防控知识、新冠疫苗接种信息宣传及流动疫苗接种、流动核酸采样等服务,提高疫情防控应急能力。
  
  (三)实现“三个转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效
  
  一是实现基层卫生从机构设置全覆盖向服务提供全覆盖转变。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专题调研,印发《关于挖潜创新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的若干措施》,将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与基层综合治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分级诊疗等工作有效衔接,形成叠加效应和改革合力,推动地广人稀地区卫生资源集约高效使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实施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实现从“坐堂行医”向“送医上门”转变。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巡回医疗服务工作方案,各医疗机构及时下沉医疗资源,向就医不方便的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实现了边远山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公平可及。结合川藏铁路建设沿线“高寒地区、高桥隧比、高原病、传染病、职业病易发”等特点,依托雅安市人民医院川西紧急医疗救治中心和沿线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构建与川藏铁路建设相适应的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救治体系,在建设营地开展巡诊服务,为参建人员提供健康监测、日常诊疗、转诊转运、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等服务,助力雅安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三是实现从卫生健康部门“单打独斗”向“三医”协同转变。市、县(区)卫生健康、医保、财政、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均立足自身职能,明确自身职责,全力支持、参与车载流动医疗服务项目,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部门协同联动,逐步形成系统治理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三、主要成效
  
  自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巡回医疗服务2.7万次,诊疗 7.75万人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57.81万人次,累计医保结算3.69万人次,现场支付医保经费155.03万元,仅交通费一项就为山区就医群众减少开支59.15余万元。“车载流动医疗服务”实施实现了送医到家、送药到家、送政策到家、送健康到家,有效缓解了边远山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此举获得省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肯定,作为转变基层服务模式的创新举措,在全省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实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建实体化专病多学科协同诊疗体系
  
  作为地处西部的医疗“国家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政策,服务国家重大卫生服务需求,近十年来,始终立足于为人民带来严重健康困扰的重大疾病,在老龄化发展趋势下,聚焦于发病率、死亡率均在我国位列前十位的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等技术优势,以独立的专病中心病房开展医疗、教学、管理、科研活动,在推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实体化专病多学科协同诊疗体系。
  
  一、两个坚持原则,打破原有专业壁垒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坚持“以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患者为中心”的两大原则,在攻克疑难重症医疗文化引领下,以“专病治疗标准化,多学科协同常态化”为理念,打破原有专业壁垒,革新组织架构,整合多相关学科亚专业专家,成立了肺癌中心、胃癌中心、结直肠肿瘤中心、乳腺疾病中心、胰腺炎中心、肝移植中心、创伤医学中心七大实体化专病中心。服务模式从过去“病人围着科室转”转变为“按病择医”,专病团队通过MDT疑难病案讨论、微创手术技术改进、病例全生命周期管理、影像和病理诊断的流程规范、临床试验探索、理念推广等,为疑难患者量身定制科学、合理、规范、精准的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五大创新模式,提供高质量就医感受
  
  一是以多学科诊疗为核心,以重大专病为主轴,提供高质量就医感受。专病中心通过多学科门诊、多学科病房、多学科院际会诊、医护康养心理协同舒适化病房建设等方式实现MDT常态化,患者“足不出科”即可享受最高水准多学科团队联合诊疗。七大专病中心多学科诊疗覆盖率达到100%,诊疗效率和诊疗质量持续提升,如肺癌中心已在肺癌局部晚期、纵膈肿瘤外科造诣方面国际领先,海外患者来自于美国、加拿大等20个国家和地区;乳腺疾病中心致力于乳癌根治、功能及美观的完美统一,打造出“规范化、一站式、精准性”乳腺癌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等。
  
  二是以循证医学为基准,制定专病诊疗路径,攻坚克难,为患者提供最优精准诊疗方案。例如,结直肠肿瘤中心已探索出局部晚期结直肠癌围术期精细化新辅助的综合治疗路径等。同时,专病团队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循证医学证据,通过多学科的反复研讨,对医疗、护理、检验、检查、营养、心理等诊疗各要素进行整理,围绕原发性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急性重症胰腺炎等编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病诊疗路径》系列标准规范,从“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全过程关键要点进行梳理,为专病诊疗同质化、规范化、精准化等贡献华西智慧。
  
  三是依托专病医联体提升服务连续性,医疗信息共享、在线在位推动患者分级协同诊疗,提升患者诊后体验。通过专病医联体的建立,让科室与科室结对子,医生与医生交朋友,牵头制定专病双向转诊标准;组织11家专病医联体单位,探讨形成区域内专病同质化诊疗指南并推广应用;通过专病医联体间医疗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三级医院业务支撑制订诊治方案,基层医院治疗、康复、随访”的专病分级协同管理体系;推进在线在位协同的专病互联网诊疗模式,线下由医院明确诊断、制定方案,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进行专病随访、用药指导等。
  
  四是成立团队协同的专病全程管理体系,构建患者全生命周期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医疗模式。华西医院成立全程管理中心,服务于专病中心诊疗患者,全院新技术、新疗法诊治的疑难危重症患者等需要全程管理的群体。配备专病管理师、专病推广师等专业工作人员,使其成为“医护”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实行以“医护”为核心的“医护管”团队协同式全程管理体系。
  
  五是对标国际构建高水平专病队列,有组织的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孵化高质量临床研究成果。医院为专病中心配置专病数据库管理师,协助构建专病队列,搭建集“患者疾病全程诊疗标准化数据信息”、“基于时序排列的患者规范化随访信息”与“患者诊疗相关卫生经济学信息”于一体的专病队列数据库,支撑专病团队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同时,立足于专病医联体,通过“一个中心,多个布局点”建设医联体内互通互享的专病数据库,围绕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遴选和推进多中心专病临床研究项目,为专病精准诊疗方案的深入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
  
  三、六大创新管理体系,保障高质量专病诊疗
  
  一是创新资源统筹。集中医技护等人力资源管理,集中进行专病中心内绩效分配,集中引导开展专病临床研究,集中安排专病床位资源。二是创新管理机制。组建包括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运营管理部、临床研究管理部、信息中心等部门在内的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领办型医联体联席会,保障专病中心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创新服务流程。在各专病中心全面推广多学科共同查房,对每个住院患者开展MDT讨论。在不同亚专业之间,真正实现“转组不转床,医生跟着患者走”。四是创新绩效保障。在专病中心实施精准到人的绩效保障政策,为高风险、高难度技术提供保底支撑,为多学科查房、多学科手术提供绩效倾斜。五是创新考核模式。建立岗位责任目标制,完善专病中心综合评价体系和专病路径实施指标体系,包括患者收治、质量控制、资源消耗、终末质量、临床研究等,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六是创新政策保障。医院每年规划的2000万临床新技术基金项目中,鼓励专病中心借助多学科优势,聚焦专病精准诊疗、移植、微创等前沿技术,揭榜立项;医院主导组织召开专病中心高峰论坛,拍摄专病中心专题视频,宣讲专病流程创新、科研创新、患者体验改进等案例,鼓励孵化更多的专病中心。
  
  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全流程服务新模式 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
  
  一、改革背景
  
  四川省人民医院瞄准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就医体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就医需求为着力点,以优化服务流程为落脚点,聚焦“进院”、“在院”、“出院”三个关键环节,在服务提升和流程再造上下硬功夫,建立了管理更科学、功能更全面、流程更顺畅、服务更智能的全流程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二、创新举措
  
  (一)精准施策,让患者进院不再“难”
  
  一是创新挂号服务模式。创新精准预约挂号,分时段预约精准到30分钟,候诊时间缩短至20分钟,同时,患者挂号前可上传病情相关资料,医生后台 “按需分配”号源,实现医疗价值最大化。开通候补挂号功能,保证初始号源被患者有效利用,提高退号号源的再使用率,开通4个月候补成功9485人次。
  
  二是整合相关业务功能。打造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办理门特结算、病情证明出具等20余项窗口服务。设立检查集中预约中心,实现检查智能排序、自助变更预约时间、跨院区互约互检等功能,2023年我院开放预约项目约1547个,自助项目占比达63%。打造以疾病系统为中心的集成式服务单元,将专科门诊整合为不同的疾病中心,优化患者就诊动线。实施“让车位于患者”行动,每天让出500个院内车位供患者停车,实现入院停车“零排队”。
  
  三是开展特色诊疗服务。为满足患者不同需求,开设多种特色专科门诊,包括药物咨询、麻醉、放射科、超声科、检验咨询、输血治疗、多病共患等专科门诊,2023年挂号量约为20.63万人次。开设多种模式的MDT,包括传统MDT 63个、联合门诊14个,罕见病MDT 12个、疑难疾病MDT 1个、5G远程MDT多个,2023年挂号量为4194余人次。
  
  (二)破解瓶颈,让患者住院不再“跑”
  
  一是“床位统筹”一站式服务。建立入院患者服务中心,实现“全院一张床”,依据学科特色、疾病RW值、CMI、四级手术目录等规则进行患者病种赋分,实现科学分层分流收治。设立床位统筹员,为入院患者提供床位安排、术前检查预约、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等全程服务,并依托信息平台实现AI智能全程回访,候床患者回访率及管理率100%。
  
  二是“入院办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入院准备中心,患者可一次性办理床位预约、医保刷卡、预交金收取、手环分配等12项事项。
  
  三是“院前检查”一站式服务。建立院前检查中心,医生在开具入院证时,同步开具检查医嘱,安排床位时同步预约检查,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可及时完成常规术前检查,实现当日办理入院,当日完成检查。
  
  四是“日间手术院前管理”一站式服务。建立日间手术中心,实现院前检查优先、麻醉评估优先、手术安排优先、床位安排优先“四优先”的日间手术一站式服务,大幅简化日间手术流程。
  
  五是打通急诊入院最后一百米。与全国134家三级甲等医院、1451家县级医院共建急危重症多学科救治平台,打通急危重症患者入院绿色通道,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双向转诊机制,实现重症患者“零等候”入院,专科患者“零等候”入科,急诊抢救室滞留缩短至72分钟,急诊观察室滞留缩短至20小时。
  
  (三)换位思考,让患者出院不再“忧”
  
  一是全面推行出院患者床旁结算。调整结算模式,变财务人员结算为护理人员结算,变窗口审核为后台审核,变自行取药为统一配送,变纸质清单为电子清单,住院患者床旁结算率超过90%,结算时间缩短到5-10分钟。
  
  二是拓展互联网医院服务功能。作为省内首批拿到牌照的“互联网医院”,积极创新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包括在线复诊、门特续方、药品配送、康复管理等,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就诊,2023年互联网医院年综合服务量达33.9万人次。
  
  三是持续做好延续护理服务。构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住院-门诊-家庭”和“住院-社区-家庭”双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工作新模式,将优质护理资源下沉至社区及家庭,保障患者健康服务连续性、协调性。每年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服务6000人次,“互联网+护理”服务500人次。
  
  三、主要成效
  
  (一)畅通门诊就诊流程,降低门诊等待时间
  
  一是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减少。通过精准预约等有力举措,2023年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降低为25.90分钟。二是门诊患者预约检查时间减少。检查患者只需排一次队,平均检查排队时长较传统预约方式减少约30分钟。三是门诊患者排队时间减少。不断优化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质量、整合多项功能、增加缴费渠道, 医保、门特等缴费排队情况有效改善。
  
  (二)有效分层分流收治,缩短术前等待时长
  
  一是实现高效分层收治。2023年,医院床位统筹科室超过70%,跨科月均收治患者300余人,跨院区月均分流收治1000余人,急诊候床时间有效缩短,部分科室重点病种收治实现当日清零,疑难病例(RW>2)收治同比增加18.53%。二是有效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实现患者开具入院证到住院的全程管理,部分科室择期手术术前检查占比超过40%,术前等待时间缩短1-2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有效减少。
  
  (三)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一是门诊患者满意度逐年提高。2022年门诊患者满意度94.8%,较2021年提高6.08%,较2020年提高7.04%。二是住院患者满意度稳步提高。院前回访率100%,自助住院预约占比70%左右,有效减少了患者往返及重复排队的情况,入院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以上两项满意度指标均为满分。三是延续护理得到广泛好评。延续护理有效解决了高龄、行动不便患者就医难的问题,患者好评率100%。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或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绩效咨询  http://www.yyjg.net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