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行业资讯Industry information

首页>行业资讯>政策解读
这一指标首次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该如何提升?
提交者: 发表时间:2025-3-27 点击次数:21 来源:健康界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检查检验费用在患者医疗费用中占比约三成。促进结果互认,可以避免患者做重复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支出,同时节约就医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3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2025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其中,本年度将「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21年起,每年发布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是根据《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2024年目标改进情况和变化趋势以及年度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数据情况而形成。
  
  《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分别是:
  
  目标一 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目标二 提高肿瘤治疗前临床 TNM 分期评估率
  
  目标三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
  
  目标四 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
  
  目标五 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
  
  目标六 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
  
  目标七 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
  
  目标八 提高关键诊疗行为相关记录完整率
  
  目标九 降低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
  
  目标十 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
  
  将「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旨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效率,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给出的核心策略中建议,医疗机构加强检查检验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鼓励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将互认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内部绩效考核。


医院绩效咨询

  
  全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现状如何?
  
  根据《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规定,检查结果是指通过超声、X线、核磁共振成像、电生理、核医学等手段对人体进行检查,所得到的图像或数据信息。
  
  检验结果是指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检查检验结果不包括医师出具的诊断结论。
  
  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相关工作。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往往要求复诊、转诊的患者在就诊时携带已有检查检验结果,对能够满足诊疗需求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互认。
  
  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接受,全国累计已有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例如福建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已接入243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基本实现省、市、县级公立医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报告调阅共享;广东省明确了114个首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项目,在广州、深圳两市实现336家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的共享调阅。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曾于2024年11月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有24个省份互认的项目超过100项,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分别达到了481项、478项和443项。这个数据也是不断在动态更新的过程中。
  
  各地积极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跨区域的互通共享,江苏省实现了全省1966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到影像云平台。浙江省互认系统覆盖了所有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包括乡镇卫生院。
  
  还有一些省份也在积极探索跨省的,也就是区域内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比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这四个省份,1100余家医疗机构纳入到了跨区域互认的范围,互认的临床检验结果项目达到了60项。四川和重庆将935家医院纳入到了互认范围,互认项目达到了161项。
  
  北京是怎么做的?
  
  北京市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上颇具创新。 2024年4月,北京市卫健委发布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在新闻发布会介绍,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加强区域联动,努力使检查检验的互认项目,包括覆盖的机构持续增长。在北京市范围内,对181项检验结果的项目和300项影像的检查结果项目,在质量评价合格的基础上实现医疗机构间互认,互认的项目包括常见的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胸部X光、CT等常规项目,大约覆盖了老百姓就诊时常规检查的70%-80%的比例。
  
  北京和天津、河北、山东卫健委一起联动,在区域内开展互认。有60个检验项目,在京津冀鲁四个区域的1118家医疗机构能够互认。在影像检查方面,有30个项目,在京津冀503家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共享。
  
  同时,加强了医疗质量的管理。着力推进检验检查同质化程度的提升,积极发挥医学检验质控中心和影像质控中心的作用,建立覆盖市区两级的质控网络,制定下发了一系列的质控标准和方案,通过线上的监测分析和线下的检查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质控管理。社会公众可以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网便民服务栏目和「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务模块中,查询医疗机构的质控结果。
  
  第三,促进线上互认。利用「三医」合力加强信息化建设。2024年,北京市将检查检验结果线上调阅互认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研究调度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场景。到2024年底,也就是一个月以后,全市将完成14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线上实现共享调阅互认。今后,将逐步联通至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内的全市更多医疗机构,助力分级诊疗、上下联动。
  
  医院如何达成2025年目标?
  
  看这10条核心策略
  
  国家卫健委等7个部门于2024年11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
  
  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
  
  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过200项。
  
  到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果互通共享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在《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对于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给出了10条核心策略:
  
  1.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本机构内的互认工作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规范工作流程,为有关医务人员开展互认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及保障措施。
  
  2.医疗机构开展检查检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应当符合有关要求,并按规定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检测、校准、稳定性测量和保养。
  
  3.医疗机构加强检查检验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4.医疗机构应当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并按照有关要求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及时、准确报送本机构室内质量控制情况等相关质量安全信息。
  
  5.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质量评价。已标注互认标识的检查检验项目参加相应质量评价的频次不得少于半年一次。
  
  6.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加强电子病历等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
  
  7.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设检查检验门诊,由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医学检验、病理专业执业医师出诊,独立提供疾病诊断报告服务。
  
  8.医疗机构应当指导医务人员加强医患沟通,对于检查检验项目未予互认的,应当做好解释说明,充分告知复检的目的及必要性等。
  
  9.建立及完善本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监测评估机制,按月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对互认率进行监测评估,分析不予互认的具体原因。对在监测评估中发现互认率明显偏离平均水平的,要深入调查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要求。
  
  10.鼓励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将互认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内部绩效考核。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绩效咨询  https://www.yyjg.net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