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第三军医大学大平医院 朱锡光等)
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医药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问题,但更面临着管理的挑战。管理的创新直接决定着医院的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时代课题和当务之急。本文对医院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内容和思路作些粗浅的探讨。
1 医院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 1 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及医疗需求的变化,医院医药分开核算已成必然趋势,加上国外经验丰富的医院经营公司对中国医疗市场的介入,使得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1. 2 适应医院管理变化的需要 医院管理由经验型、粗放型转向科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将作为企业运作,新的管理集团及连锁医疗管理集团逐步出现。
1. 3 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医学模式由实验医学时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整体医学时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此带来医院功能由单纯的诊疗,转变为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使医院由院内服务向院外延伸。医院管理为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调整医疗结构和服务模式。
2 医院管理创新的内容
2. 1 管理理念的创新
2. 1. 2 引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方便、快捷的服务观念和“长期利润”观念,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不断完善医疗市场观念,通过扩大对外宣传等形式有效扩大潜在的医疗市场;注重医院品牌建设,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
2. 1. 3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医院文化的建设可以现代企业文化为参照,提倡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团队精神的结合,建立医院整体利益至高无尚的信念。同时注意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医务人员的创新潜力、热情并付诸行动,这将极大推动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
2. 2 管理机制的创新 医院管理应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懂医院管理的专家经营医院,实行管理职业化。医院必须引进竞争机制,转换经营机制,超前决策,走优质、低耗、高效之路,提高自身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占有率,扩大医院功能和社会影响力。现在不少医院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联合、城乡联合、经营联合、资源联合、中外联合等途径,面向同行、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构筑不同形式的横向合作关系,以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减少或回避风险,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
2. 3 服务意识的创新 对医院进行“人性化服务设计”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人性与实践性。医院的一切工作计划、措施要做到“, 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为了一切的患者。”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仅是对医疗买方市场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合法权益的尊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医院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医院管理必须摒弃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医家至上,患者求治”的观念,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具体到管理工作上,就是要尊重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简化医疗流程,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就医环境;将服务延伸至院前的预防、健康指导、健康体检和院后的随访、健康指导、心理咨询。
2. 4 政策法规的创新 不断创新、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医院良好运行的保证。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制度创新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医疗工作属高风险职业,因此,应健全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还应考虑设立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这既有利于医疗事故的妥善处理,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医院工作的正常开展。
2. 5 医院联合的创新 现在,不少医院不断加强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增强自身发展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优势。通过组建联合医院、集团医院,与有关企业组建科技开发联合体,与科研院所结成科研对子,建立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基地等途径,以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减少或回避风险,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联合既要求各自拆除利益围墙,又要求平等互利。在医院的联合、重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不能搞简单的“捆绑”,而必须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中小医院也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将服务延伸至家庭病房、助老助残等服务外延取胜。
3 医院管理创新的思路
3. 1 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一切管理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决定着医院管理工作和医院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近几年来,医院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改进了医院的“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上了档次,患者得到益处,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欢迎。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增长,新的医疗供需矛盾不断出现,医院面临着大量新的任务。实现患者自主选择医院、自主选择医师,允许患者在医院药房或定点药房购药等等,这些都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患者为中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根据国情,根据医院具体实际,遵循医学的科学原则和医院运行规律。可以说,以患者为中心是医院管理的一个不变理念,也决定着医院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永恒主题。
3. 2 确立内涵建设的管理战略 医院管理战略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过去几十年以来,医院坚持外延建设的战略,采用“上规模、进设备”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了现代化水平和医疗保障能力,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事实表明这种外延建设的管理战略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现在这种外延建设已经暴露出其产出/ 投入效益的有限性、低效性和非持久性。部分医院盲目扩大摊子,造成设备和床位的低效使用;部分医院只注重发展尖端设备,忽视基础建设,尖端设备与常规设备两极分化,技术条件与专业人员难以配套等等。一味地外延发展造成了卫生资源浪费、医疗质量不稳定、医院发展缺乏后劲等不良后果。可以说,粗放的外延规模效益型模式已经走到了其获取投资效益的极限,近乎失控的规模投入已经导致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
3. 3 确立知识要素的管理体系 知识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比传统经济概念中的劳动、资本、设备诸要素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改变重人财物等有形要素,轻知识等无形要素管理的现象,真正认识到知识是一种新的资源,把知识纳入管理的范围,加强知识的利用、开发、管理。知识经济中所讲的知识,在广义上不仅指“显性知识”,即高科技知识,也还指“隐性知识”,即把显性知识转化为生产者自身的学识、经验和创新能力。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员工的脑海里。所以,医院更应加强对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位员工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知识的管理仍然要围绕投入和产出这两个关键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方法、途径,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一是要完善教育体系,加大投入,加强培训,使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终身受到教育;二是要完善学科体系,培植和形成那些以新技术为主的新兴学科群;三是要完善协作体系,优化人才结构,激活人才个体的创造力,产生强大的集体创造力;四是要完善竞争激励体系,公平竞争,合理流动,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五是要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变“成果—鉴定—存档”的传统方式为“成果—鉴定—转化”的效益方式,把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使知识通过医疗实践转变成直接的生产力。
3. 4 确立自主创新为主的管理准则 一项成功的技术引进可以使一个学科、甚至医院走出困境,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形成特色优势,但单纯的技术引进和学习模仿,不可能长久保持已有的特色优势。因为,当某一原先领先的知识和技术一旦成为公共知识和技术后,就失去了领先的地位和优势。所以,医院要持续的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全靠单纯的引进和学习,而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尽管创新的风险成本大,但一旦成功就能获得超额的先发利益,而且只要保持一定的创新速率,就能基本维持一个相应的增长趋势。医院的发展需要引进和学习,但坚持自主创新是根本。现在,我们往往学习有余,创新不足。我们的医疗技术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但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在引进和学习的基础上实行二次创新。学习吸收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根本,这是医院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的,应该在具体管理中进行积极引导。
3. 5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指将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和标准,它代表该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要素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不同的管理文化决定了不同的管理行为,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无论是对于民族、国家,还是对医院、个人而言,创新都是进步的灵魂,发展的动力。只有以创新为核心构建医院管理文化,才能使医院管理活动的创新成为现实可能。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本身行动所依靠的文化力量,意识到医院应该建立在何种价值观上,也就是建立在何种管理精神上,进而确立价值体系,并加以推广实践。文化并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创新的文化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手段加以培育、构建。我们可以把创新意识、创新要求凝结在医院精神中,体现在医院形象上,渗透在医院制度里,明确在医院目标上,贯穿于医疗实践中,外化在典型人物上,强化在文化网络上,发挥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协调和辐射功能,使广大员工认同创新,把创新作为自觉的行动。当创新成为集体意识、共同价值,当创新成为一种传统、一种风气,那么创新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也就找到了根和土壤。
来源:中国医院知识仓库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