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因为医疗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病人的安危。人们称它是医院的生命,把它当成医院一切工作的核心,“质量第一”是医院全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病家求医,渴望的是医疗服务质量,担忧的也是医疗服务质量,是社会舆论敏感的话题。
一、构成医疗质量有诸多要因素。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是明确的服务宗旨,正确的导向;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行为;全员的素质水平;标准化、规范化的全程质量控制;坚实的、稳定的基础工作和科学的、严格的医院管理。在谋求提高医疗质量的活动中,要特别重视这些“软件”的效应,切忌只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医疗质量是各种要素纵横交织产生的整体效应,是一项多元的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制约医疗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经常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医疗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必须经常分析影响、制约医疗质量的因素及其变化,在不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过程中,质量就会越来越好。医疗质量有这样的特性:当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时,医疗效率和效益也随之提高。较高的医疗质量会使不良的医疗结果和医疗缺陷率降低。更重要的是生产不良的医疗产品,需要付也相当昂贵的代价。如果一开始就注重构建一个好的医疗质量保障系统,在持之以恒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连锁反应链。当医疗质量提升,不良率降为零时,医疗效率就会成倍增长,追求质量、效益和声誉的脚步就会越迈越大。二、我国医院有着传统的医疗质量保障系统,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医护技术操作规程和坚实的医疗基础工作;有“无德不成医”的观念和严谨的职业道德作风;不仅创造出高技术、高质量的医疗成果,而且培育出众多的医学人才。 毋庸讳言,在社会经济变革过程中,医院为了适应新形势,引进市场机制,以求得到必需的经济补偿,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应当说得到了一定的经济的效益。然而给医院实体和医疗质量也带来了不容忽视负面影响以及有目共睹的不良社会形象。 在“保证基本医疗,特殊医疗卫生服务可以逐步放开”的方针启动下,各种形式的特殊(需)医疗纷纷出台,如专家门诊、点名手术、业余服务、兼职服务以至点名主治医生和点名护理等。由于基本医疗与特需医疗在医学上难以界定,加上经济杠杆的强劲作用,使原本要求摆正基本医疗与特需医疗的关系,用后者补偿、支持前者,达到保证基本医疗质量的目的,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意向。医学伦理被扭曲,医疗的“公平性”相去更远。 以“点名手术”为例,实行之后调动了部分知名医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手术效率,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收入,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劳务也相应得到了补偿。但从深层次考察,却有隐忧。把安排手术权让给病人,等于放弃手术实施的科学管理原则,这不仅导致管理上的无序,手术前后诊疗上的不衔接,而且丧失了科学管理应得的效益。在医疗过程中突出个人和某个层次会破坏无间隙连贯医疗服务原则,牺牲整体质量效应,造成人际关系矛盾。外科手术只靠少数专家,靠“一把手术刀”就行了,容易产生“手术匠”的思想情绪误导,不利于外科人才的正常发育,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构建优良的外科医疗质量。 很显然,好的医疗质量是置根于医院的医疗基础工作之中的,医院的基础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中出成果、出人才、出质量的“高产稳产”基地。我国医院用病人的生命和病痛总结出来的一整套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医疗制度、岗位责任制、医护技术规程以及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规范和全员素质培训,无数事实证明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宝贵的,不容忽视的。一些医院出现的事故,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由于医疗基础工作松散,医疗质量保障系统失灵所致。 医院在改革中推出的任何医疗服务形式,都必须顾及到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公认的保证正常医疗程序和质量的制度、规范、常规不受冲击,医疗组织结构不遭破坏,不要为了谋求眼前、局部或个人经济利益,采取“零售”式的经营,损害医疗组织整体结构效应。 医院是由多专业、多科室、多层次人员组成的,医疗是整体性很强的工作,医疗系统内的运作要求协调、稳定,环环相扣,是一个封闭系统,要求不受外来干扰。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