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我国的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比例高达30%以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近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占6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上30%的平均水平。
抗菌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广泛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管理松懈的原因,致使部分临床医师将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无限扩大。对此,医疗机构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督、教育、检查等工作,从行政管理及技术手段两方面,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建立专门的监督体系
各医院应该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作为医疗常规管理内容,设置管理机构,如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等,专门负责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事宜,如抗菌药物信息、细菌耐药监测、感染控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教育培训、用药评估等。
同时应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对不同抗菌药物采取分类管理,既将抗菌药物按照疗效、安全性、质量、价格以及对临床的重要程度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及特殊使用三类,规定不同级别的医师拥有不同的处方权限,对重要抗菌药物加以适当的保护。
完善相应的技术保障
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由于考虑到我国幅员广阔、医疗层次与医疗水平差别等具体情况,在具体条款的制定上较为宽泛,严格意义上不能称其为标准的治疗指南。这就需要各地在落实该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或医院各自专业的情况加以细化,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或抗感染治疗指南。
医疗机构的药品处方集是药物使用与管理的基本文件,对保证药品质量、提高药物使用公平性,改善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作为医院药物的重要部分,对选择进入处方集的抗菌药物,需要依照科学、透明、公开的原则予以确定。
我国部分医疗机构为方便临床医师用药,编制了医院药品目录,主要罗列了药品名称、种类、剂型、价格、医疗保险报销情况等。这种目录与处方集存在较大的差别,难以支持临床的合理用药。在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中,对医院处方集的编制也有相应的要求,尤其是“一品双规”的规定,对处方集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按照WHO合理用药的建议,政府向专业人员与公众提供全面公正的药品信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重要条件。我国临床应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在日常医疗活动中,临床医师不可能掌握如此众多药物的相关信息,尤其是面对为数众多的仿制抗菌药物,常常会无所适从。对此,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发行相关书籍等多种方式,保证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及公众能够随时获得药品信息。
多层次开展继续教育
随着医学临床分科的不断细化,专科医师因更加注重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而忽略抗菌药物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提高。对此,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尤其是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应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坚持对医务人员灌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政策,采用多层次的培训方式,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新的知识。
同时让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等临床活动,加大医师与药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不断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水平。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