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全社会认识到了公共卫生危机和由此产生的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其后非典总结大会上指出:“政府不但要注重常态管理,也要注重非常态管理,建立应急机制”。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常与各类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因为突发事件往往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相关联,如2008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都有大量受伤群众需要紧急医治。对医疗机构自身而言,也常常面临一些紧急事件的考验,如群体性食物中毒,特大交通事故,以及现在各级医院普遍存在的医疗纠纷问题。据统计,全国有76.3%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63.1%医院发生过因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1]。2008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显示,2008年消费者对药品的投诉下降了9.6%,而对医疗服务、医疗辅助用品和食品的投诉分别增加了23%、23.9%、25.6%。这些情况表明,在新形式下,医院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医疗行为,还要学会如何妥善的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在应急事件的处置中,需要我们突出重点,完善医院的应急管理,它主要体现在制定预案、强化监督和加强培训三个方面。
1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一案三制”工作的具体措施,其中的“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治”。“一案”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事实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关键,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去应对能有效地减少应急响应时间,加快处置速度,避免出现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情况。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实地医疗救护经验表明[2],制定预案非常必要。我院先后制定了突发医疗事件、突发群体事件、计算机系统故障等多个处置预案,就其事件认定、应急处理流程、报告、相关后勤保障等做出详细规定,确保一旦有紧急事件发生,能够快速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和信息平台,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2强化监督管理
有了应急预案并不等于说就有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还需要强化监督管理,让预案中所涉及的人、财、物保持良好状态,以便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形成战斗力。应急预案中所涉及的人员和部门往往较多,如医务处、院办、总务处、信息办等,它们的人员和物资保障需要定期抽查,对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务必使其保持良好状态。应急处理小组组长由医院院长亲自担任,主管医疗的副院长为副手,小组成员包括医疗、护理、总务、设备、保卫等部门的负责人,小组定期开会就应急情况做汇报,对一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做相应的总结,制定出优化措施。将日常工作与应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工作中就做好相关的预测预防工作,对医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改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有不少事件不是缺少相关规定,而是没有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让措施能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提高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
3加强培训
不论是应急预案地执行还是其监督管理,都要靠人去具体实施,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就决定了应急处置的效果。为了让制定的应急预案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切实掌握各自的应急处置流程、报告和相应技能。在我院,由院办和医务处统一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培训大纲,要求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都要学习并掌握各自部门的应急事件处理规范,培训后还要实施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为检验培训效果,我院还不定期地实施预案演练,模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测试相关部门的响应速度,处置流程和信息沟通情况,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务求各应急部门随时都能处于良好状态,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快速启动,及时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居安思危,要有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从本人做起,从本部门做起,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