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汇报 “石医生你看,我又能走啦”,前两天,长宁区华阳社区卫生中心中医康复师石向东按约到患者潘阿婆家时,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拄着拐杖迈开蹒跚的步伐,兴奋不已地向石医生“秀”了一把。 石医生满意地对记者表示,75岁的潘阿婆是他接手的康复病人中任务最艰巨的一个。两年多前的脑梗塞给老人留下了半身不遂的严重后遗症,受家庭条件所限,老人没能在医院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从此,卧床不起的她连翻身都要靠帮忙,大小便需用便盆,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去年9月,石医生第一次上门访视,根据老人情况制订了康复训练计划,指导家属每天三次协助其康复训练,着重训练她床上翻身能力、床上独立坐起能力、床边坐位平衡及移动能力、站立能力及家属搀扶下的行走能力。石医生每周上门访视1次,根据康复进度及时调整计划,并不断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和鼓励。 记者翻开潘阿婆的康复训练记录,上面记着:两周,学会翻身,能在家属的帮助下床边坐3-5分钟;一个月,能在床边坐一小时,在床边进食;六周,能在家人帮助下站立片刻;两个月,患者能独立翻身,独立坐起,在家属帮助下站立的时间有所增加。三个月后,翻身、坐起、床边移动已很自如,每天上午能在椅子上坐3小时以上,能自己独立扶桌站起,能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几米。 “我以为从此只能天天躺在床上看天花板过日子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站起来、自己走着出去。”潘阿婆激动地说。 华阳街道21个里委约7.7万常住人口中,10%以上为60岁以上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中约有10%的人因患各种残疾而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家庭往往因此而陷入困境。在日常的帮困中,许多人均希望就近得到康复治疗,重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因为缺乏社区康复师、缺少必要康复设施,使康复工作在‘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始终是软肋。”华阳社区卫生中心当家人宗文红快人快语。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该院开始探索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社区康复医疗网络。借助天山中医院长期在华山医院帮助下形成的康复治疗学科,通过选派人员脱产学习和引进专业人员等方式,社区中心有了2名持证上岗的康复师。同时,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资数十万元安装了10余种康复器械,建立了康复指导站。中心一位经验丰富的康复理疗科医生每周3次下社区进行康复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康复师每季度对患者进行效果评估,调整康复训练方案。该院还推出“报病预约制度”,由48个楼组长将需上门康复治疗的患者名单上报,通过预约由康复师免费上门为患者进行床边康复指导。 如今,在华阳社区已初步形成了急诊期病人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急救治疗、稳定期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指导站、卧床不起病人由康复师进家门的四级康复网络体系。“在条件成熟后,社区中心下设的4个服务站点都将开设康复指导站。”宗文红表示。 本报记者 陈青 记者点评 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上海人平均期望寿命为80.97岁,已达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与期望寿命一起增长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因病丧失日常活动能力,不仅降低患者本人生活质量,也常常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 上海长宁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患者出院后的社区康复治疗为切入点,将康复延伸至家庭中,带给社区居民真切的生命关爱。如何让已经长寿的上海人活得更有质量,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很多可以着力的地方。 |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