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琳 文 顾拜旦曾把奥运会形容为“众神的欢娱”,这众神之中自然离不了白衣天使。近日,笔者在北京奥运会22家定点医院之中唯一的急救中心——北京急救中心和专为媒体记者提供服务的北京安贞医院,探访了他们的“筹奥”进展。 与时间赛跑的人们 步入位于前门大街上的北京急救中心,恰见一辆120急救车闪着灯光呼啸而入。几名医护人员动作娴熟地将一名急救患者从车上抬下,放置在早已准备好的急救床上,随后麻利地推入急救中心进行救治。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令人不禁赞叹配合默契的程度。 “其实这样的场面每天都会在急救中心出现。”急救中心舒艳主任向我们介绍说:“上个月,山西大同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来京出差时,突然心肌梗塞出现猝死。我们的医护人员在5分钟之内赶到现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的紧急救治,将心跳已经停止的患者从死神的手里抢了回来。现在,病愈的患者已经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奥运期间,我们急救中心将出动191辆急救车,940多位医护人员。”专门负责奥运筹备的万立东副院长向我们介绍说。每一个比赛和训练场馆、新闻中心、奥运村等处都将会有急救车和医护人员驻扎。“比如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我们就将派驻救护车12辆,医护人员和司机39人。奥运新闻中心也将会有2辆救护车和10名左右的医护人员。” 目前,北京急救中心拥有急救网点90个,城区31个,郊区59个。到北京奥运会期间,网点数将达到200个左右,用以确保奥运会期间的急救工作能得到最快的执行。 对于医护人员进行急救过程中的语言交流问题,万院长表现出很强的信心:“对一般的英语交流,我们的急救医护人员没有任何问题。另外我们还将招募具有专业英语水平的志愿者,驻守急救中心,接听处理急救电话。” 那么如果是讲小语种的急救患者,又将如何处理?万院长笑言还有“秘密武器”。所谓“秘密武器”,原来是由北京市卫生局印发的《奥运医疗常用语》。这套书包括阿、韩、西、法、日、德、英等7门语言在内。需要救护的外国患者只需将自己的症状在书上指出,医护人员便能根据中文翻译进行相应的救治。当然,这只限于对于症状较轻、意识清醒的患者,奥组委语言服务中心还将专门配置小语种志愿者进行现场服务。 “永远给患者第一张面孔” 挂在墙上的几台液晶电视正在播放保健常识,等待就诊的患者们坐在休息椅上,或看电视,或聊天,安然闲适。安贞医院门诊大厅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轻松、舒适的氛围,可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明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的就医环境还将有更大的提升。”负责奥运具体筹备工作的王主任向笔者介绍说。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安贞医院新门诊综合大楼便已破土动工。这座综合大楼建筑面积达5. 除了接待规模的扩展,人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是安贞医院的一大亮点。王主任介绍说:“我们将采用以单人诊室为主的标准化诊室,这样一来可以改善就医环境,二来也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隐私,使患者和医生更好地交流。” 信步走在安贞医院各诊室间,到处都能发觉医院的人文关怀。每层楼都设有缓坡、无障碍电梯、卫生间等,使用轮椅的患者可以轻松地进出;各个部门的名牌都用中英文双语明显标注;药房和住院处等部门使用敞开式的超低服务台,各类服务一目了然。 “我们医院有一个理念,就是‘永远给患者第一张面孔’,就是说,对第一位患者的态度和对最后一位患者态度一样。无论我们诊治了多少患者,都希望能给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精神状态。”王主任笑言。 |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