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绵阳5月19日电(记者张崇防、陈君)“晚上会做噩梦吗?”面对陌生的心理咨询师的问话,8岁的乔希只用睁得大大的眼睛、木讷的表情和急促地点头来回答。“地震很可怕,但不会再来了。”咨询师再说。乔希继续睁大眼睛和保持木讷的表情,没有点头或摇头。5月18日,在绵阳市南河体育中心二楼回廊上,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王宁霞正在为乔希进行心理救助。 四川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受灾群众暂时被安置在这里。据乔希的妈妈席代群介绍,乔希原本是一个很爱说话的女孩子。但现在,女儿几乎一语不发,对她只用点头或摇头进行交流。“乔希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应激障碍。”王宁霞说,许多孩子在经历了类似强烈地震这样的大灾难后,往往会有感到恐怖、被遗弃、孤独以及做噩梦和深夜哭喊等心理症状。 席代群来自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平时靠种地和卖菜为生。在这次地震中,她一共失去了4位亲人,现在只有两个孩子在身边。除乔希外,她还有一个12岁的儿子。“你还想上学吗?”王宁霞再次问乔希。“还想不想回到自己的学校?”明显地,对同一个内容连续两次提问,她试图抓住孩子最在意的事情。这次,孩子在点头的同时,还以让人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了一个字:“想。”王宁霞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她拉过孩子的一只手,轻拍着她的肩膀说:“很多的叔叔阿姨都会帮助你,你将来的学校会更漂亮!”孩子再次点头时,睁大的眼睛里似乎多了一些灵动。 据王宁霞介绍,这算是比较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对受灾群众实施心理救助并不容易。她尝试对一位失去乖巧女儿的母亲进行交流,但未能奏效。“她至今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几天来不吃不喝。”王宁霞说,“我试图诱使她痛快地哭出来,她没有配合。” 这次,王宁霞带领本校的10位教师和34位学生前来提供心理救助。面对这里众多的受灾群众,刚开始时她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人太多了,表面看上去没有人在哭泣。”王宁霞说,“我们不知道哪位受灾群众需要救助。”王宁霞边说边让记者看她手中的一张问卷。她希望借助这里的管理人员对受灾群众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最急需帮助的人。 同一天,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和四川省科技厅联合组成专家前来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据带队的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张雨青介绍,专家组18日在绵阳市的另一个主要的受灾群众救助点——九洲体育馆实施了集体心理救助,对象是来自北川县的1000名中小学生。“我们向他们介绍心理学知识,教他们做减少心理压力的训练。”张雨青说,这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除上述两支心理救助队伍外,卫生部疾病防控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的盛京医院、华西医科大学等十多家机构向绵阳市灾区派出了心理学专家,总人数超过了300人。他们不仅向普通的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救助,还深入到医院为重伤受灾群众和福利院为孤儿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绵阳之后,他们还将奔赴别的灾区。 “四川地震发生后,面向如此众多的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救助,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王宁霞说,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目前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来源:新华网 |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