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不和谐,以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猜疑和防范,成了很多医疗工作者扔掉“铁饭碗”、选择到企事业单位或者自谋职业的原因。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在二十四日的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以上表述。
王辰说,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医护人员职业归属感下降、不愿从事医疗行业,是很奇怪的现象。按理说,治病救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受人尊重、收入较高、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北京的医护人员逐年流失,以前备受尊重的“铁饭碗”已经不再那么吸引人,甚至很多医疗工作者不愿意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与吸引医疗人才的机制出现问题有很大关系。
王辰认为,待遇不够优厚、行业风险较高、医患关系紧张和从医环境恶化等,都是医护人员不愿继续从医的重要因素。他说,调查显示,在北京民众医疗费用的总体开支中,属于医护人员的劳务支出只占百分之二十以下,而国外该行业的平均水平是百分之五十。这说明医护人员的劳务价值被低估了。
北京市卫生局曾提供统计数据:北京近三年共流出两千多名医疗人才,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子女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工作。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也显示:百分之七十四点二九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百分之四十七和百分之十三。很多医生对自己的执业环境感到不安,有的甚至恐惧。
王辰说:医患关系原本可以是世界上最美好人际间的关系--一个人生了病,得到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照顾,通常会很感谢。但现在越来越重的互不信任,打破了这种和谐关系。例如患者可能每看一次病,都会担心医生是不是多开药、多做各种检查、自己多花钱了;而医生可能担心患者不讲道理,甚至要状告他们等等,彼此间防备之心很重。
王辰还称:“一些媒体非理性的引导,也使得医生成了被动方”。中国民众是很容易“被引导”的,媒体在医患关系上拿出一两件非理性的医疗纠纷予以报道,并且说得很煽情,这会让医生这个行业变得很被动。
然而,坊间对于医生们的频频流动,则更多理解为:是吸引医疗人才的机制出现了问题,更主要的是医生们“向钱看”。
有学者指出,医务人才的流失确实比较严重,在一些中小城市更为突出。但很多时候出现的情况是:公立医院人才往私立医院流动,特别是能力较强的中年医生跳槽人数增加,原因很简单,哪里给钱多就去哪里。而年轻医生和毕业学生也逐渐弃医从药或干脆改行,未参与改行和外流的医生人心不稳,缺乏理想,年轻医生显得心浮气燥,学习劲头明显不足,科技氛围不浓,拜金现象严重。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