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寻找原动力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5-10-8
点击次数:2199
来源:本站整理
近日,在由健康报社、浙江省杭州市卫生计生委、杭州市下城区政府主办的第二届“医患友好度”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企业、医疗机构等各方专家,对医患友好度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专家提出,让“医患友好”概念助推“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实现,加强认知,扭转观念,从点滴做起,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原动力”。
在“根上”找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周 军:
医患看似是两个群体,但其目的是高度统一的,其“敌人”都是疾病。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医疗服务,提高社会满意度,和谐医患关系。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共10项35条,其中很多内容都源于患者需求。例如,预约诊疗服务是减少患者等候时间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医院主动配置、安排门诊资源,合理安排医生时间,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效率的一个重要抓手。但当前很多医院实施的还不到位,关键问题是缺乏理念上的认知。
当前一些医院抱怨,老百姓不会上网,打电话(预约挂号)也不方便等,而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大医院恰恰应该引导公众学习和应用新事物,帮助患者接受先进的就诊方式。在通过信息技术优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大多数医疗机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改进医疗服务是医改的一个主要内容,尤其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公立医院改革需要体制机制的变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何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改革在前进,必须在服务上有所提升,从而倒逼一些体制机制的变化。
用细节赢得居民心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社区处处长刘利群:
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6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将近50万。而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水平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更需“医患友好”,以有助于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健康。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应具可及性,根据人群特点进行合理设置。例如,开放式窗口可以减少医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隔阂、一人一诊室能保护患者隐私等。其次,用移动互联技术改善服务。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群大多是慢性病患者,可以利用互联技术为其提供慢病管理服务。再次,推进签约服务,为分级诊疗打基础。此外,还应注重医疗机构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居民参与意识,尤其是医疗能力建设。
优化重塑服务流程
阿基米德医疗研究中心研发总监褚 江:
医患友好不是一个评分系统,不是一个排名榜,而是一个平台和工具。利用这个平台,希望整合医疗行业里的资源,帮助医院更有效地沟通,逐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使患者可以从更多渠道获知医疗知识,参与到疾病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医患共同主导的新型诊疗模式。在此基础上,帮助医院梳理服务流程,对现有服务流程的优化并重塑。
重构医患互信互赖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 婧:
传统的医患两者,感觉是服务与被服务、消费与被消费、看病与被看病的关系。而实际上,医院为医生提供信息,患者也为医生提供信息;医院服务了患者,患者成就了医生的价值。医患是彼此依赖、彼此依存,互相成就、互相造就的互动存在。这种关系需要通过医患友好项目的推进重新树立。
为服务考核提供抓手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顾雪非: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说,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应该包括服务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从这一角度而言,该评价体系可以对部分医疗服务进行量化、评估和排名,因此医患友好度评价体系可以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考核工具,推动整个医疗行业服务体制的变革。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