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怎么“+”是核心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6-9-13
点击次数:1916
来源:本站整理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措施,通过互联网+医疗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对“互联网+医疗”大家当然不陌生,而对隐藏在这一字眼背后的诸多信息可能并不十分了解,本期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为大家聊聊他们眼中的互联网与医疗。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顾雪非: 改变大家讨论很多问题的前提
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新模式,对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资源匮乏地区的服务可及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从长远看,“互联网+健康医疗”带来的变化有两个。一个变化是传统医患关系的改变,这种变化是从“点”到“线”变化。由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智能设备的发展,医患双方的关系有可能变得连续化、不间断、智能化,患者在将来会更多参与到疾病管理与治疗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式参与。另一个变化是大数据对医学的影响。基因科学、数字医学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这种改变会是医学模式的深远变革,会改变我们讨论很多问题的前提。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需要服务项目逐步标准化、规范化,需要在政策法规方面划定出清晰边界,对个人隐私应有充分保护,还需得到支付方(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险、公共财政等)的支持,否则难以健康发展。
温州医科大学杨永梅:
基础投资应由政府主导
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顺应供给侧改革趋势,有助于促进群众健康需求,降低健康交易成本,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不仅增强了群众“自主健康”体验,还带动了移动医疗市场的快速增长。但实践证明,民间投资的项目要么需要具有垄断性吸引,要么就是容易收费,2014年我们提出要通过PPP投资基础设施,最终落地的项目非常少。医疗健康大数据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回收周期比较长,而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必须依靠政府来主导。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卫生部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应用于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这实际上顺应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
上海市白玉兰远程医学管理中心戴继红:
远程医疗需要“底气足”
截至去年底,上海市卫生系统的对口支援已经在云南、新疆喀什、西藏、四川都江堰、湖北夷陵、重庆万州、青海果洛等七个地区共69家对口支援单位建成了远程医学点,为这些受援单位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病例讨论、远程专题讲座、远程医学教育等多项远程业务。总结近十年的远程医疗工作,发现这些对口地区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医学检查手段落后。在会诊过程中,上海专家要求医院给病人做相关检查,很多基层医院缺少检查设备,无法开展一些必要的检查,使诊断缺乏必要的依据,无法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
药品目录过于陈旧。很多县级医院的药品目录还停留在同类同效药物中比较低端的水平,临床效果比较差,副作用相对较大,病人服用后达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使上海专家的治疗方案无法实施,会诊效果不佳。
受援单位病源严重缺乏。由于一些县级医院科室设置不全,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很多疾病无法在县级医院医治,在岗医生只能开转诊单让病人到上级医院去就诊,病源严重流失,医院没有有价值的病例可以做远程会诊。
受援单位业务水平严重不足。很多县级医院在建成远程医疗站点后设备一直搁置一旁,闲置不用。县级医院的医生和上海三级医院的医生业务水平差距太大,没有办法和上海专家在业务上进行无障碍交流,导致县级医院的医生缺乏向上海专家提请远程会诊的勇气。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张 驰:
善用互联网的知识分享优势
一直以来,互联网所代表的数据发掘与整合的能力,可以极好地弥补我国在医疗服务领域长期累积形成的信息沟壑,进而提升整个医疗产业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事实上,优秀的技术服务商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不过,阻碍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的,并不仅仅是数据沟通的短板;我国现阶段普通民众的医疗知识水平偏低,也使得正常的诊疗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并最终损害到整个医疗体系的权威和效率。因此,互联网不仅应该从技术层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环境,还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知识传播方面的特长,通过高质量、接地气的内容产品,尽可能普及医学知识,进而为整个医疗体系的有效运作提供思想认知层面的支持。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