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人文服务
院前急救:谁来应对“医疗空白区”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6-12-21 点击次数:2010 来源:本站整理

   在院前医疗急救过程中需要“绿色通道”吗?回答是肯定的。

 
  而在现实中,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这段时间往往变成了“医疗空白期”,许多患者常因“医疗空白期”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谁来应对“医疗空白期”?谁来指导呼救者操作?谁来协助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呢?把这个任务交给急救中心的调度人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虽然我国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并没有赋予调度人员这项职责,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有远见的、敢于创新的20多家地级市急救中心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采用了引进的“医疗优先调派系统(MPDS)”。他们要求调度人员在调派救护车后,继续通过简洁的电话指令让呼救者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和标准化的处置,即使呼救者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从这些急救中心的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良好效果。让呼救者在调度人员的指导下“响应”自己发出的“呼救”,变“医疗空白期”为“医疗响应期”,避免“呼救响应绿色通道”的中断,这是远比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见效快得多的举措。我国大多数的急救中心,特别是特大型城市的急救中心都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值得社会、政府与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尽快实施。
 
  也有人认为,让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指导呼救者不是更专业、更现实、更经济吗?这个想法不错,但是我作为急救医生,从上救护车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在疾驰的救护车上协助驾驶员关注行车安全是重要职责。如果一上车就不间断地用电话与呼救者保持联系,势必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给安全带来隐患。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一般不是急救医生的强项。再者,急救医生的资历、经验不同,车外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噪音也在干扰着注意力。所以,在畅通“呼救响应绿色通道”的过程中,应该把“调度后电话指导”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急救医生在现场对患者进行处置”环节中,主要靠急救医生、护士的应急处置。有时会遇到现场诊断困难、病情危重而又不便及时运送的患者,这时,急救医生可依靠的应该是医院里的专家。通过调度人员以“三方通话(或三方通信)”方式畅通“呼救响应绿色通道”的现场处置与医院指导与准备,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除了医院已准备好了的“绿色通道”外,急诊科医生尽早获知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是决定急诊科先接诊患者,还是绕过急诊科将患者直接送入ICU、导管室或手术室的先决条件,是提升院内“绿色通道”时效性的重要因素。但要实现一个城市里许多急救医生与许多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建立实时沟通,并保证信息完整保存的最简便、最有效、最规范的方式,就是通过急救中心的调度人员组织实施。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