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医管智库MEDICAL TUBE

首页>医管智库>运营管理
民医崛起信号渐明 社会资本伺机而动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2-4-20 点击次数:2203 来源:转载

   站在北大国际医院的楼顶直升机平台上,边长300多米的主体建筑与周边一系列方正集团的建筑群一览无余,远处协和医院废弃的工地也清晰可见。“医院的建筑规模差不多相当于T3航站楼建筑群的一半,建成后将有3000名医护人员。”在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北大国际医院工程指挥中心商务部总经理赵凯指着一大片即将竣工的建筑物说。

  方正集团高级副总裁、北大国际医院集团CEO冯七评告诉本报,他们在北大国际医院上投资了40亿元。不仅方正,还有中信、华润、复星……他们都已经在医疗行业布局多年。从医药、医疗器械到专科医院,再到综合性医院,这些大集团的行棋渐入中国医疗体系的核心。然后,他们停在这里,伺机而动。他们身边,同样在等待的有各路产业基金、有VC(风险投资),还有PE(私募股权投资)。
  在这些等待者看来,始自2009年新一轮中国医改的核心将是医院产权改革。
  现在,北京已经释放出的明确信号让等待变得有价值。
  知情人士透露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有望在本月出台。
  在今年的2月9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包含了对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涉及到的准入、水、电、税费、人才、价格、土地等18个方面的优惠政策,被称作“京18条”。这是自去年11月国家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58号文件公布后,第一份地方政府出台的实施细则。
  据称,上述征集意见稿社会反响效果很好,有很多准备开办医疗机构的社会投资者进一步做了咨询。
  大鳄们在行动
  如果你阅读过“京18条”,你会发现,第一条就是全面开放北京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比重,“本市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凡是社会资本能办的,政府不再举办”。
  谁都知道,这是机会。
  2011年12月28日,北京东三环长虹桥北一栋大厦楼顶悄悄伫立起了一块醒目的牌子——中信医疗。彼时,它刚刚迁至北京。
  这家去年6月18日在深圳中信大厦八楼正式挂牌的公司,整合了中信集团内部医疗产业链的一级子公司,下辖医疗、养老、健康、医药4个业务部门,旗下有7家子公司和3家专科医院。本报记者获悉,中信医疗已经和清华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这家公司亦将以医院投资为主,带动其旗下产业链公司的扩张。
  在这个需要大资本推动的行业里,中信医疗并不是第一个进入者。
  对公立医院的入股投资最早源于华源集团。2004年初,河南省北部重要地级市新乡市的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和市中医院,被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成立的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亿元,华源出资1.05亿元,占股70%,新乡市政府以5家医院4500万元的净资产获得30%的股权。随后由于资金链断裂,2007年华源集团被并入华润集团后,华润控制了这5家医院。
  华润集团旗下的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曾经在赵新先时代投资了包括三九脑科医院在内的数家中医院,拥有一幅宏大远景的三九医药希望借此组建中医医院产业集团。但是由于其后三九医药自身原因,计划失败。在政策并不明朗的时期,华源集团在上海的医院并购计划也因为医疗系统内部复杂的利益斗争而以失败告终。2011年中期,三九医药公告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共同合作兴建医疗机构。在医院投资领域,华润集团再一次拉长了战线。
  2011年6月27日,华润集团战略部主管冯唐发出了一条微博:“发愿:医院集群从这个烂尾十年的地方开始。”这条微博配发了一张看似废弃医院的照片。2011年12月2日,冯唐再发微博:“我的2012新年愿景:医疗团队配齐,劳怨不避,按照计划再获得10家医院,病床数到5000张以上,整合2011年收购的医疗仪器公司,再收购一家高科技医疗仪器公司。”据称,由冯唐领衔的华润集团医院投资团队,核心成员主要由其在麦肯锡的前同事构成。
  民营探路者
  8年前,当于春江决定“下海”参与创办民营医院时,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神经外科专家,下了很大的决心。如今,他创办的三博脑科医院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他本人也成了民营医院领域的引路人。最近,于春江经常接到电话,都是医疗界的朋友向他咨询投资民营医院的问题。
  于春江并不讳言三博脑科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瓶颈和障碍。例如,税赋很大,这个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医疗是一个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服务,把它定位于服务业,课以重税,加重了民营医院的负担。再比如,在土地的审批上还没有放开,还不能由民营医院自己来建医院。
  “民营资本一直是个后娘养的孩子,进不了主流社会地位。”北京某民营医院耿院长称,他的医院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收费不算高,但税收、水、电等日常费用,每月都得按商业用途缴纳。而公立医院的水、电都有优惠政策,土地为政府免费划拨,不用交税。
  令民营医院发展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是,医生人才的垄断。在现行体制下,公立医院的人才,如果流动到民营医院,就不准再参与评职称,相当于脱离了事业单位。由此,尽管医生们羡慕民营医院开出的高工资,也只能继续留在公立医疗机构。这被民营医院统称为社会办医的隐性歧视。
  不过,随着“京18条”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民营医院的经营环境会逐步改善。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张阳认为,未来10年,一定是民营医院发展的蓝海。北京对社会资本医疗机构的发展,一直优于国内一些地区,这次18条意见虽然还没有正式定稿和公布执行,但其意义仍很大,很多民营医院都意识到,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门,将开得更大了。
  各有所思
  但于春江隐约中还是有些担忧。很多大的投资机构,比如美国的风险投资大鳄NEA、联想控股等,都紧盯着民营医院这个领域,而国内的一些大型的医药集团,也同样做好了准备。除此之外,社会资本中,包括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他们看中的,是一个有品质的医院对一个区域的影响,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餐饮、住宿和交通,也能改善社区的生活品质。“医院不是单纯做生意,创办民营医院,一定要有长期的、稳健的投资意识。”于春江称,要认识到一所医院的发展规律,想要迅速得到回报,都是不可取的。医院具有了品牌价值,一定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回报。“而对风投资本来说,各种政策壁垒比如医院执照的营利性质,医疗人才的引进都是一个难题。所以,风投一般倾向于投资专科医院和制药企业。比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能打包上市,对于风投来说,不能退出的项目没有任何价值。”道富资本副总裁莫学斌告诉记者。医院牌照性质的差别,关系到营业税、城建税等税种是否征收,关系到是否能够分红和退出。
  不过,风投们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产业资本来说并不是问题。在北大国际医院的项目部内,记者看到了一份PPT,内容是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赴台湾考察5家医院的总结。在这份PPT中有很多照片,比如医院走廊的宽度是多少,医院前台的高度是多少,逃生出口有几个。对于盈利模式,除了医院自身的利润外,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还将向医院提供医疗器械租赁、信息化服务、药品销售等服务。
  “我们是用企业管理的思维做医院管理,北大国际医院的性质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冯七评说。分红、上市这些问题并不是冯七评们考虑的问题,“我们10年内都不会考虑分红问题,医院所得利润将用于新建以及并购医院,我们想赚的是未来的钱。”冯七评透露,在北大国际医院建成后,集团将全面展开医院并购业务,“和地方或区域综合医院的合作,我们将由医院管理子公司出面,和当地政府合资建院,当然,方正是绝对控股。”
  与国资背景的“中央军”不同,复星集团在医院投资领域则专注于高端医疗服务。许多人将复星投资的和睦家医院视为妇产专科医院,其实,和睦家早已经变身为了学科齐备的综合型医院。据了解,复星集团方面已经组建了齐备的医院管理团队,综合型医院投资将是其下一步的方向。
  对于北大国际医院的收费模式,集团高层表示将采取差异化收费,即一般患者就医需求花费,和一般的三甲医院一样,可以用医保覆盖。而额外的高端需求,则需要另外支付费用,在国外,这部分支出一般是通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进行覆盖。
  当然,这些方面的改变,涉及到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定位,都需要医改来给出明确的答案。
  医改硬骨头
  在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看来,北京出台社会办医“京18条”,就像当年的国企改革一样,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增强医疗服务市场活力,对公立医院形成倒逼,让公立医院根本性转变。
  据了解,目前全国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是2.2万家,社会资本医疗机构数量占据1/3,但服务量和资源占有量上只有10%左右。以北京为例,医疗机构总数为9000多家,社会资本医疗机构为3000家左右,虽然数量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但诊疗数量、诊疗人次却只占到全市诊疗总水平的12%左右。
  “目前公立医院面对的绝对不仅是基本医疗需求,而是各个层面医疗服务需求的大量集中。”韩晓芳认为,在这种医疗服务格局下,盲目扩张公立医院,政府只会管了不该管的,应该把非基本的这块让给市场。
  早在1980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的相关文件,这是国内最早的有意于打破公立医疗垄断的政策。此后,这一政策向外资领域延伸。1989年,卫生部和原外经贸部规定允许外籍医生来华行医,并在三年后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2000年,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厘清了医疗机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别,允许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主经营,照章纳税。2006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发展城镇、城市卫生社会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政府购买社会资本医疗机构的服务。“从这方面看出,当时的政策为社会资本办医打开了大门。”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山对本报表示,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在医改第二年,国务院下发了58号文件,进一步对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的政策进行完善,同时也给想兴办医疗机构的社会资本吃了定心丸。
  事实上,国务院医改办、卫生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对于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及未来的医疗服务发展,在2009年新医改的大方案中已有过设计。
  据知情人士透露,卫生部的设想是,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的设立定位是高端医疗资源的提供者,不与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来抢食。未来政府和公立医疗机构担负公共基本服务的保障,而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向高端医疗机构看齐,也就是说,在现状与未来医疗改革中,社会资本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都已成为制度设计中的发展部分。
  这与北京市的想法如出一辙,“京18条”未来希望达成的局面就是,社会资本医疗机构逐渐进入后,与现行公立医院逐渐形成医疗服务划分,如前者主要开展高尖端医疗服务,后者未来将回归公益性,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保障。
  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洪山称,社会资本办医的前景光明,但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未来需求是高尖端服务,而且医院在三年之内是无法盈利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本设立医疗机构,需要有一个慈善的心。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