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大型公立医院人满为患,难以应付迅猛增长的患者需求,医院在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管理医院?传统手段已经不适应,医院管理需要不断调整观念和思路,采用现代化手段,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
此外,“是组织决定流程,还是流程决定组织?”这样的问题常需要医院管理者去面对,很多大型公立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可以说组织决定流程;而一些新兴医院和流程改变较大的医院应该由流程决定组织。医院应该用患者的视角看待流程的合理性,再根据这一流程设计医院的组织框架,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管理要全程化、精细化
随着医院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但精细化、全程化管理尚需加强。为此,我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首先,把质量控制纳入信息化平台管理中,变人工监控为智能监控,用体系和流程减少错误的发生,做到流程信息化。我们以电子病历为平台,监控医疗过程。医疗过程是一个生产即使用、使用即生产的过程。一般产品是生产后再去使用,而医疗是生产和使用同时进行。根据这个特点,我院改变过去只重视终末医疗控制的状况,加强全过程控制,重视节点控制、环节控制,减少不该发生的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其次,为尽早发现医疗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2004年,我院实施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采用奖励和强制并存的机制,鼓励各个科室主动把不良事件上报到医院,对于瞒报、漏报不良事件的科室,以强制介入的办法予以惩戒。我认为,不良事件发生后,医院应该从多个角度寻找原因,而不仅仅从某个医生身上找原因。
第三,在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医疗过程,也要重视平台管理。有两大平台在医院管理系统中常常被忽视:一个是全院的影像学平台,另一个是体外诊断实验平台。一个人发生的医疗问题当属个案,而在这两个平台上发生的问题常是群体性的,是管理系统出了问题。
第四,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医疗工作者都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看重数据和事实。我院从去年推出了非计划重返指标等一系列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例如非计划重返手术室,通俗点讲,就是患者进行二次手术指标。
实施了非计划重返指标后,我们会用信息化手段分析数据,调查为什么这个手术又做了第二次?通过分析“二进宫”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是技术问题,有些问题是管理问题,有些问题是诊断标准滞后等,找到原因再想对策,使管理更有针对性。
对医生要少罚多奖
过去,绩效考核多以扣分制度为主。现在,基于所有医生都重视医疗安全的认识,医院推出了得分制的绩效考核体系。这项措施的推出,既缓解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又保护并调动了医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全员参与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的主动性。
医院对医生采用得分制方法进行定期考核。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医生,要求医生在考核期内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是合格的。我们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有人不够诚信,会加重处罚。
此外,我院还设立了医疗安全风险基金。风险基金带有保险性质,医院、科室及个人共同承担风险。此举也是希望让医生对医疗安全有足够的重视。对做得好的医生,我们从风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予以奖励。我们也呼吁全社会能正视医疗行业风险,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医疗风险保险制度。
通过北京大学-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班的学习, 从企业管理学到了很多质量管理的知识,但不能把企业的管理模式照单全收。现代企业可以定制化生产,因为效率高,而先决条件就是企业的生产原料是标准化的,而患者是非标准化的。
医生只有在个性化定制生产和定制化服务之间取得平衡,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定制化服务可以降低费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保证医疗安全。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