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行业资讯Industry information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他们是医疗卫生界的骄傲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09-7-30 点击次数:1704 来源:健康报

  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冯理达、叶欣、华益慰、吴孟超、吴登云、张华、李春燕、李素芝、李梦桃、林巧稚、钟南山、桂希恩,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共同出现在两张“光荣榜”上:“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推荐名单、“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推荐名单。

  出现在两个推荐名单中的活着的或已故去的医界英雄,代表了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一种无声的指引;他们的崇高精神,是一种无穷的激励,曾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精神风貌。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再度接近这些英雄,会使我们更加满怀热忱,会让我们更加甘于奉献。不管他们最终能否正式入选,他们都是700万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楷模。

  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

  马海德(1910-1988)

  原名乔治·海德姆,男,出生于美国,原籍黎巴嫩,中共党员。生前系卫生部高级顾问,曾任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会长、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马海德1933年毕业于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他从美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革命。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到陕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战斗在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他随中共中央转战到西柏坡,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解放区军民服务,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称赞。1938年至1940年仅3年时间里,他就为陕北军民治病4万余人次。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马海德担任八路军总卫生部顾问。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马海德为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初基本消灭性病和防治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被卫生部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党的女儿

  冯理达(1925-2008)

  女,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

  冯理达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牢固。从1949年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起,数十年如一日坚信党的领导不动摇。她热爱祖国,作为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女儿,广泛联系海内外爱国人士,努力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热爱军队,竭诚为官兵服务,经常深入军营巡诊、调研和授课,组织力量研究抗疲劳、抗严寒、抗饥饿等方面的课题,为增强官兵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热爱岗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免疫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29次带队赴传染病疫区和地震灾区指导防疫治疗工作。她热爱人民,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的20年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普及健康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她先后无偿为灾区群众、癌症患者和孤残儿童捐助钱物达300多万元。她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白求恩奖章。

  抗击非典战斗英雄的杰出代表

  叶 欣(1956-2003)

  女,汉族,广东省徐闻县人,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

  叶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急诊科工作20年,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2003年春节前后,非典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叶欣所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担负了接诊非典患者的任务。每当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来,叶欣总是冲在最前面,最艰难的工作争着干,最危险的活抢着做。为了减少其他人的感染机会,她几乎包揽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她一次次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患者,一次次把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2003年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被确诊染上了非典型肺炎,后因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凌晨逝世,年仅47岁。叶欣是无数抗击非典战斗英雄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医疗卫生战线涌现的一面旗帜。她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追认为革命烈士,荣获白求恩奖章、国际南丁格尔奖章。

  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

  华益慰(1933-2006)

  男,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53年入伍,生前系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主任。

  华益慰从医50多年中,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华益慰一直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在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小儿普外等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年过七旬仍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累计治愈上万名患者,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收过一次红包,没做过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军医”、“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先后参加支援西藏医疗队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保障任务和边防巡回医疗队。担任医院野战医疗队队长10年,先后培养出200多名优秀专家。华益慰身患重病之后,毅然立下了“自愿捐献遗体”的遗嘱,为祖国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华益慰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华氏微笑”温暖了亿万群众。他荣获白求恩奖章,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无影灯下的常青树

  吴孟超

  男,汉族,福建省闽清市人,中共党员。1922年出生,1949年参加工作,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吴孟超具有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创新精神。他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创立了肝胆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填补了医学领域多项空白,被誉为“无影灯下的常青树”。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为肝脏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开创了我国肝脏手术止血技术革新的先河;成功进行了中肝叶切除术,打破了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建立了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癌疫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他所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十四大代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在祖国最西端的马背医生

  吴登云

  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1940年出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原院长。

  吴登云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祖国版图最西端的乌恰县工作。为了抢救民族兄弟,他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计7000多毫升;为抢救烧伤的婴儿,他从自己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到患儿身上。他充满仁爱之心,只要有病人求医,不管多远,都随叫随到,遇到经济贫困的病人,还帮助垫支医药费。乌恰县地广人稀,牧民缺医少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他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到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给草原人民带去了生命的阳光,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被誉为“白衣圣人”、“马背医生”。为了更好地为各族群众治病,改变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他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努力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精心培养少数民族医务骨干,一大批柯尔克孜族医生迅速成长起来。他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勇于献身的大学生

  张 华(1958-1982)

  男,汉族,黑龙江省虎林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入伍,生前系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

  张华品学兼优、助人为乐,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干部、先进战士。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霸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公共厕所疏通粪便时,被沼气熏倒,落入粪池。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奋力抢救魏大爷,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粪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张华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格,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全国范围大讨论,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张华生前所在的学员大队,坚持以张华精神建队育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学员大队”荣誉称号。1982年他被中央军委追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第四军医大学给他追记一等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苗寨中的杰出青年

  李春燕

  女,苗族,贵州省从江县人,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现为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博爱卫生站医生。

  2000年,李春燕从卫校毕业后来到大塘村。该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山高路陡,交通闭塞,生活贫穷,“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把巫师请”是当地群众缺医少药的真实写照。2001年,为了利用自己学到的医术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在家人的支持下,李春燕卖掉了家里3头耕牛中的2头,筹集资金2000元,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卫生室。卫生室创办之初,她连药箱也买不起,只好用竹篮子代替,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也是从当医生的父亲那里借来的,但是她仍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村民们服务。当地村民家庭困难,看病吃药大多付不起钱,只能赊欠记账,久而久之,卫生室资金周转也就越来越难,李春燕家里为此还背上了7000多元的债务。为了筹钱买药,李春燕和家人把家里剩下的1头耕牛也卖了,最困难的时候,她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结婚戒指。李春燕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服务群众,共医治病人上万人次,接生婴儿百余人,她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抢救病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2007年,她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青藏高原上的门巴将军

  李素芝

  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共党员。1954年出生,1970年入伍,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

  1976年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李素芝放弃留在上海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申请进藏。在藏工作33年来,他始终怀着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先后攻克高原心脏手术和高山病防治两大世界医学难题,对急性高山病发病机理及其防治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西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大幅下降,驻藏部队连续12年没有1名官兵因急性高原病死亡。他组织开展的15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中,20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6项属国内首创、86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先后成功主刀大小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600多名,成功实施高原首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肾移植、背驼式全肝移植等手术。担任院长13年来,他先后带领500余批医疗队,行程百万余公里,巡诊病人30余万人次。他积极推行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为1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门巴将军”。他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7次。

  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

  李梦桃

  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现任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书记。

  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只有2.4摄氏度,居住着汉、哈萨克、蒙古、回、藏5个民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李梦桃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持为牧民行医40多年。他开始学的是儿科,看到牧民高度分散,什么样的病人都可能遇到,就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在较短时间掌握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的一般医疗理论和技术,成长为全科医生。他还自学了哈萨克语,治病救人的同时积极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多年来,他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羊皮大衣、一块毡子和一支枪,常年往返于几百个放牧点之间,为牧场的职工群众、牧民和边防战士送医送药。行医过程中,他多次遇到恶劣天气,发生意外险情,始终无怨无悔。这些年,他走遍了牧场的每道山岭,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卓越的人民医学家

  林巧稚(1901-1983)

  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无党派人士。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上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组织了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成功切除重达28公斤多的巨瘤;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上世纪50年代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她带头主编科普读物,造福于亿万妇女儿童。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她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届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科学家

  钟南山

  男,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中共党员。1936年出生,1960年参加工作,现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4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先后主持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攻关以及国际医疗合作等重大项目,荣获2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03年,在抗击非典战斗中,他主动请缨收治危重病人,全力以赴地精心制订医疗方案,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显示出了科学家治学严谨的作风与高度的责任感。在关系抗击非典成败的重大问题上,他能置自身荣辱得失于度外,力排众议,坚守科学家的良知,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特等功。“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虽身体原因不能到前线,但他积极捐款捐物、亲自组织后方会诊,是一个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为艾滋病病人奔走呼吁的教授

  桂希恩

  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无党派人士。1937年出生,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桂希恩发现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村。从此他与艾滋病的防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凭着一个医生的良知和顽强执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查明了中原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实情。5年多时间里,他数十次到艾滋病流行区做调查、救治艾滋病病人,为他们送医送药,接济他们的生活,还亲自动手为上千名艾滋病病人抽血。2001年,为了证明艾滋病不会通过普通接触传染,打消人们的顾虑,他在众人怀疑和恐惧的目光中将5位艾滋病病人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共同生活了5天,用自己的行动为艾滋病病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由于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因为他的宣传号召,让广大的老百姓认识了艾滋病,他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证实湖北省存在组织胞浆菌病的第一人,是发现湖北省马内菲青霉菌病的第一人。为了证实基因工程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他将第一针扎在了自己身上,受到人们广泛赞誉。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获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图片标示序号为投票序号)

<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